1、很快,朱元璋现身了,他问各位应战陈友谅的态度,大部分人都主降,并强调是假降,看得出此时朱元璋脸色是不悦的,但并未声张,这时,蓝玉走上前来,又略带胆怯地说:我们要拼死一战。
2、当下的局势,根据势力悬殊,分别是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分天下的局面。
3、《谕中原檄》以“天命”为中心,同时带有华夷之辨的民族主义,理直事明,气势磅礴,顺应民心,有力配合了北伐军事行动,为明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4、最弱小的朱元璋率先主动地、讨巧地分别对陈友谅、张士诚俯首称臣,以免腹背受敌。
5、从文化来说,通过批判北方的“数雄”即李思齐、王保保等军阀,指责他们不讲纲常道义,“为生民之巨害”,甚至“反就胡虏禽兽之名”,因此只能由以“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为己任的“圣人”——朱元璋来承接“天命”。
6、战士早已死的死,伤的伤,蓝玉双腿都已断裂,无法站立,但他让属下将自己绑到旗杆上,让大家都看见他,号令着士兵做最后的拼死搏斗,蓝玉一边呼喊,一边向天大叫着:上位,怎么还没有来啊,快挺不住了!
7、从此他就开始了流浪生涯,边走边乞讨。后来又被逼无奈加入抗元起义。从这点来看他理应痛恨元朝,为何当他贵为天子时还要为元朝说好话呢?
8、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朱元璋口号大全)。
9、意思是:驱逐少数民族的政权,这里指元朝被蒙古人统治,恢复汉人统治的历史。
10、檄文历数元朝统治之昏暴及人民流离之惨状,断定元朝已丧失天命,失去统治中国的资格;接着说明朱元璋乃是天命所归的新主,必将削平群雄、扫荡胡尘、一统华夏,因而在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
11、根据“万锺于我何加焉”的意思可以引申出“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的意思为:我本来是淮河西边的一个穷苦之人,天下和我有什么好处呢?(古时候的“右”指的是西方,就像左青龙、右白虎。青龙就是左方,白虎就是右方)。
12、意思是“这山河大地上覆盖着中华民族的气息,时机来临我们要重新光复大宋的天下”。
13、当天夜里,朱元璋召见了蓝玉,令他为统军将帅,坚守洪都城100天,这100天内,他将准备战船装备妥当,并向蓝玉强调,血可流头可掉,但城不可破,因洪都是陈友谅攻克朱元璋的必经之路,因此,他率领60万兵马攻城,而蓝玉呢?5万兵马,悬殊之大可想而知,陈友谅派出一波又一波的将士爬墙,蓝玉兵马则拼命往下扔石头,射火箭,就这样连番作战,一大波人用马车撞城门,在一次次猛烈撞击中,城门被撞开,洪都面临即将失守的险境,此时,已坚守城80天。
14、“我本淮右布衣”出自《谕中原檄》:“予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是由《孟子·告子》:“万锺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锺于我何加焉。”中“万钟于我何加焉”改编。此句意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5、此句话显示出了朱元璋的风云一生: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唯我独尊的帝王,率领农民义军打败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风雅文弱的南方士民在他的手下变成了逐鹿天下的雄师,他自己从淮右一介布衣的平民到金陵坐拥天下的帝王。
16、日月神教总坛在书中位于河北的黑木崖,是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一个虚构的教派。因教中之人行事诡异,多造杀孽,故被江湖中人称之为魔教,日月教与名门正派的「五岳剑派」格格不入。
17、该文的影响亦十分深远,很多汉民族主义者都对该文推崇有加,其中“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亦演变为清末孙中山同盟会的口号
18、现在常用“淮右布衣”来表达“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的意思。
19、日月神教,文成武德,泽被苍生,圣教主驾到。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任教主中兴圣教,寿与天齐!
20、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
21、一代枭雄陈友谅气势凶猛,尤其以水师著称,此时的他,无视一切,迫切地东进挑战叫嚣朱元璋,气势不凡,口号便是“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22、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蠢尔丑虏,犹托要盟,朘生灵之资,奉溪壑之欲,此非出于得已,彼乃谓之当然。军入塞而公肆创残,使来廷而敢为桀骜,洎行李之继迁,复嫚词之见加;含垢纳污,在人情而已极,声罪致招,属胡运之将倾。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孰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敏则有功,时哉勿失!
23、从力量悬殊来看,不足20万军队的朱元璋,绝对不是60万陈友谅的对手,于是乎,接到这个挑战书,可谓是闻风丧胆,痛定思痛后,朱元璋邀约将帅们在大殿内商讨应战之事,大臣们都到了,自己却隐而不现,任由大臣们七嘴八舌。
24、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25、于是,他们冲杀上去,气势凶猛,打得陈友谅士兵们措手不及,城坚守了下来。
26、首先该文并未否定蒙元的正统地位,甚至赞赏元初“君明臣良”的局面,但后来元室子孙不肖并且“天厌其德”,使天命移转。
27、《谕中原檄》的核心观点即朱元璋政权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具体而言,《谕中原檄》的政治诉求可归纳为三点,即“天命移转”、“文化道统”与“招降劝诱”。
28、《谕中原檄》是指元朝末年吴王朱元璋于1367年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相传由宋濂起草。
29、另外元朝末年,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地主与农民。长期以来地主不断压榨、剥削农民,他们的力量与财富不断累积,而农民却越发困苦。虽然朱元璋十分仇视富人,但明朝初年,经济凋零,军队创伤严重,若立马处置这些地主恐怕会引起反抗。相反如果尊重元朝,也就变相地认可了元朝的土地制度,这样就能得到地主们的拥护。再者还有大量蒙古人出于各种原因留在了中原,承认元朝的地位也能使蒙古人留京变得合法化。如此一来,简直是一箭三雕。
30、刘伯温想去上位(对朱元璋尊称)住处一探究竟,但前去两次都被挡在门外,在回道的路上,他惊讶地发现,上位正端坐地上,在大殿的门帘后,手执毛笔和小纸片,偷听并记录着大臣们主战和主降的意图。
31、当年元朝初建,元世祖为了巩固统治,征用了许多汉人,且待他们不薄。后来元朝历任皇帝都有采用汉人的传统。直到元末,在元朝任职的汉人已十分庞大,而元朝的游牧文明也被汉化。很多汉官甚至不觉得元朝是异族政权,还很拥护它。所以为了拉拢这些旧臣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们达成共识,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32、然后又从种族和文化两个层面来论述“天命”该由何人承受,从种族来说,“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而且“天运循环,中原气盛”,因此必须是中国人(汉人)为真命天子。
33、《谕中原檄》的核心观点即朱元璋政权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但其对象并非是整个中华,而是华北汉人。
34、终于,援兵来了,朱元璋即刻让千总以上官职人员到场,将这场面壮阔的战役结果作为典范来宣导,也正因为有了这次守城成功,陈友谅深刻认识到朱元璋队伍的不容小觑,洪都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35、公元十世纪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北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此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无耻,行为之卑劣,脸皮之厚度,后人难于匹敌。
36、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说过“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他说的是“我们的父辈们在元朝的统治下繁衍生息,还希望在它的统治下得到安宁”。虽然这两句话的言语不同,但语意却一致,皆表达了朱元璋对元朝的尊敬。而且他对元朝的尊敬并非停留在嘴上,还落到实处。他曾经命人前往草原祭祀元世祖,至正三十年(1370)四月二十八日,元顺帝驾崩于应昌,他又特地派人去那儿为其吊唁。不过他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他的嫉恶如仇人尽皆知。笔者认为他最起码考虑到以下三方面:
37、《谕中原檄》是指元朝末年吴王朱元璋于1367年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相传由宋濂起草。
38、人们心目中的摩尼教印象很多来自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张无忌、小昭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都让人难忘。不少读者误以为金庸小说中的日月神教即是明教,以为是明教在被朱元璋夺取政权之后,教众流落民间,而取“明”之意为“日月神教”。金庸先生在此明确了只有张无忌才是摩尼教徒,这就能让人们对明教有更多的了解。
39、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蒙古贵族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40、蓝玉已将士兵们集合,做临死前的豪言壮语:杀出去,反正都是死,还不如战死沙场,还有换得一线生机的可能呢!
41、檄文历数元朝统治之昏暴及人民流离之惨状,断定元朝已丧失天命,失去统治中国的资格;接着说明朱元璋乃是天命所归的新主,必将削平群雄、扫荡胡尘、一统华夏,因而在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
42、金庸以前说:“任我行是日月神教的,张无忌才是明教。”之后,金庸先生还向众人解释了“日月神教”不是“明教”的原因。他说,所谓的“日”、“月”并不是像人们想像中的由“明”字拆开来的。
43、刘伯温返回到座位,其同僚李善长问他,上位到了吗?刘回复:我没能进去,不过,上位无处不在啊!
44、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引中的.虚构门派,旧版小说称为“朝阳神教”,新版小说将其修改为“日月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