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弱小的朱元璋率先主动地、讨巧地分别对陈友谅、张士诚俯首称臣,以免腹背受敌。
2、奄,覆盖的意思,比如奄有天下。例:自我先君报九世之仇,剪灭纪国,奄有其地。——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3、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国的局势已然如同浑水,所谓乱世出英雄,朱元璋最终崛起,成为中原江山的最强争夺者。
4、从力量悬殊来看,不足20万军队的朱元璋,绝对不是60万陈友谅的对手,于是乎,接到这个挑战书,可谓是闻风丧胆,痛定思痛后,朱元璋邀约将帅们在大殿内商讨应战之事,大臣们都到了,自己却隐而不现,任由大臣们七嘴八舌。
5、当时的元朝朝廷虽然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可是他们的军事实力仍然很强悍,要说朱元璋对此没有担心那是不可能的。(朱元璋的口号霸气)。
6、他在檄文前面义正言辞地说要“驱逐胡虏”,后面又说“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态度,看似是矛盾的,可实际上却是一种笼络人心的策略。
7、于是,他们冲杀上去,气势凶猛,打得陈友谅士兵们措手不及,城坚守了下来。
8、刘伯温想去上位(对朱元璋尊称)住处一探究竟,但前去两次都被挡在门外,在回道的路上,他惊讶地发现,上位正端坐地上,在大殿的门帘后,手执毛笔和小纸片,偷听并记录着大臣们主战和主降的意图。
9、刘伯温返回到座位,其同僚李善长问他,上位到了吗?刘回复:我没能进去,不过,上位无处不在啊!
10、这就说明,十分之二屯田,即满足其余十分之八的粮食需要。之后,其他各卫抽调的屯田军有多有少,都与2000户相去不远,虽然中原有的地方屯田军人数要高出,但还是少数。历史上中原军民不断打走一波总会有另一波不知名的游牧民族从蒙古高原渊源不断的涌下,为此元朝从岭北扼守北方成为重中之重。(朱元璋的口号霸气)。
11、当天夜里,朱元璋召见了蓝玉,令他为统军将帅,坚守洪都城100天,这100天内,他将准备战船装备妥当,并向蓝玉强调,血可流头可掉,但城不可破,因洪都是陈友谅攻克朱元璋的必经之路,因此,他率领60万兵马攻城,而蓝玉呢?5万兵马,悬殊之大可想而知,陈友谅派出一波又一波的将士爬墙,蓝玉兵马则拼命往下扔石头,射火箭,就这样连番作战,一大波人用马车撞城门,在一次次猛烈撞击中,城门被撞开,洪都面临即将失守的险境,此时,已坚守城80天。
12、而朱元璋这样说也就是向将士们表明了决心,要将元朝彻底的打消掉,让他们永日不得再翻身。所以朱元璋说的这么一句话,便是让当时参战的将士们的军心大振,他们也都是怀着百年来汉人对蒙古人的仇恨的,因此便是拼了命的去杀蒙古人。
13、“驱逐胡虏”这根棒子打下去,让当时居于中原的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人心惶惶,在心中担惊受怕,这是朱元璋在有意地向他们宣扬自己的权威。
14、当下的局势,根据势力悬殊,分别是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分天下的局面。
15、而后来元朝在朱元璋的多次北伐之后,北元政权也是被彻底的打垮掉了。所有矗立在漠北的城市也都是被明军所破坏掉了。可以说朱元璋他这多年的北伐最终也是有了成果,也是让外族人重新了解到汉族是不可被辱的。可以说北元倾尽全国之力修建的这座蒙古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夕之间被汉人所摧毁,从此这座城市再无兴起之势。可以说这一件事对当时的汉族人也是十分的鼓舞的,也同时也是振奋了当时的民心的。
16、《谕中原檄》的核心观点即朱元璋政权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但其对象并非是整个中华,而是华北汉人。
17、意思是:驱逐少数民族的政权,这里指元朝被蒙古人统治,恢复汉人统治的历史。
18、然后又给他们一根胡萝卜,“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你们虽然不是我们华夏同族,但是如果你们可以知礼仪、受王化的话,我是可以让你们融入华夏的。
19、檄文历数元朝统治之昏暴及人民流离之惨状,断定元朝已丧失天命,失去统治中国的资格;接着说明朱元璋乃是天命所归的新主,必将削平群雄、扫荡胡尘、一统华夏,因而在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
20、战士早已死的死,伤的伤,蓝玉双腿都已断裂,无法站立,但他让属下将自己绑到旗杆上,让大家都看见他,号令着士兵做最后的拼死搏斗,蓝玉一边呼喊,一边向天大叫着:上位,怎么还没有来啊,快挺不住了!
21、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故定国号为明,是为明太祖。明朝北伐成功。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留都。
22、终于,援兵来了,朱元璋即刻让千总以上官职人员到场,将这场面壮阔的战役结果作为典范来宣导,也正因为有了这次守城成功,陈友谅深刻认识到朱元璋队伍的不容小觑,洪都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23、朱元璋还在檄文中提出了一句响彻古今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句口号带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也即古人所说的“华夷之辨”,不过古人对华夷之辨也留有空间,那便是识圣人教化,知礼仪。
24、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以为留都。
25、一代枭雄陈友谅气势凶猛,尤其以水师著称,此时的他,无视一切,迫切地东进挑战叫嚣朱元璋,气势不凡,口号便是“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26、很快,朱元璋现身了,他问各位应战陈友谅的态度,大部分人都主降,并强调是假降,看得出此时朱元璋脸色是不悦的,但并未声张,这时,蓝玉走上前来,又略带胆怯地说:我们要拼死一战。
27、该文的影响亦十分深远,很多汉民族主义者都对该文推崇有加,其中“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亦演变为清末孙中山同盟会的口号
28、1420年底,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明朝实行双京制。
29、蓝玉已将士兵们集合,做临死前的豪言壮语:杀出去,反正都是死,还不如战死沙场,还有换得一线生机的可能呢!
30、公元十世纪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北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此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无耻,行为之卑劣,脸皮之厚度,后人难于匹敌。
31、然而,元朝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很久,不到百年国祚,不过朱元璋在檄文中表示元朝的建立是“实乃天授”,这也是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地位的原因。
32、《谕中原檄》是指元朝末年吴王朱元璋于1367年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相传由宋濂起草。
33、仅仅只有3000多公里,远不如东汉首都洛阳到西域喀什的距离。所以历史匈奴远遁欧洲、蒙古西征欧洲看似很远,其实难度和岭北机动到杭州是一样的,任何势力从岭北右臂打欧洲,据上攻中原是相当方便。
34、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史称南明。有明之际,正礼仪于炎黄,存衣冠于汉唐,化天工于造物,开海波于万疆,天子戍国门,将华夏文明的种子送向边关。
35、如果说“驱逐胡虏”让蒙古人、色目人感到生命受到了威胁,他们不得不抗争的话,那么“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则又让他们看到了希望,那便是融入华夏,怎么融入?
36、取江山易,治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当时蒙古人的军事作战能力确实很优秀,从亚洲碾压到欧洲,不可不谓之铁骑,然而他们得到如画江山以后却不善治理,泱泱蒙古帝国顷刻间崩塌,元朝亦不过百年命运。
37、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
38、同时亚欧大陆由于帕米尔山结的存在极大阻碍东西方的交流。中原想要到达欧洲,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但北方情景就截然不同,随着纬度半径不断减小地貌也越平整,是北大西洋暖流以北受到北冰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区域,骑兵可以一路从岭北杭爱山快速机动到喀山汗国境内。
39、公元1367年,朱元璋召集诸将商议北伐元朝事宜,随后发布言辞激烈的《谕中原檄》,在檄文最后提到:“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40、从岭北出土的遗迹以及突厥碑文证实汉唐曾在这里设置过统治机构,但汉唐都以为这地方不适合耕种,忽必烈却建五卫,每卫万人,其中屯田者2000人,屯田军与其他军人为二与八之比。京师六卫,每军抽兵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
41、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蠢尔丑虏,犹托要盟,朘生灵之资,奉溪壑之欲,此非出于得已,彼乃谓之当然。军入塞而公肆创残,使来廷而敢为桀骜,洎行李之继迁,复嫚词之见加;含垢纳污,在人情而已极,声罪致招,属胡运之将倾。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孰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敏则有功,时哉勿失!
42、《谕中原檄》以“天命”为中心,同时带有华夷之辨的民族主义,理直事明,气势磅礴,顺应民心,有力配合了北伐军事行动,为明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43、元朝的命运也正验证了那句古话:“胡虏无百年之运!”
44、中国在宋朝以后,蒙古人入主中原,创立元朝,也是首个由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王朝。
45、那就是拥护朱元璋,这样则可以降低他北伐元朝所受到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