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与罗马的命运,因公元89年燕然山的一场战役而改变。
2、佩里·安德森著,郭方、刘健译,《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1页。
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4、明朝立国剪除群雄,统一战争持续的很长,如到洪武十六年征服云南,洪武二十一征讨北元,洪武二十四年夺取哈密等。
5、朱元璋为何把这十五国列为不征之国,且作为祖训告诫后世子孙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6、北朝“义疏”之学结合章句(北)与义理(南),如刘献之《三礼大义》、徐遵明《春秋义章》等。
7、康凯:《罗马帝国的殉道者?——波爱修斯之死事件探析》,《世界历史》,2017年第1期。
8、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6页、第332页。
9、“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参见:《魏书·食货志》。(朱元璋口号三年不征)。
10、《谕中原檄》以“天命”为中心,同时带有华夷之辨的民族主义,理直事明,气势磅礴,顺应民心,有力配合了北伐军事行动,为明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11、在发布的檄文中,朱元璋指责蒙元的统治者求逸恶劳、勤于无端杀伐、天厌其德、人皆欲杀。他表示上天收走了元朝的天命,让他们结束了统治。
12、《梵问经》禅宗《信心铭》有“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13、如元代远征日本,葬身于“神风”,将士覆灭于大海。
14、“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这一口号是朱元璋提出的,意思是要驱赶鞑虏,恢复汉人江山,挽救百姓,制定纲纪。
15、顾颉刚:《我是怎样编起来》,《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16、周边国家的朝贡,一方面满足了朱元璋“万国来朝”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畅通。但后期,因为防范倭寇,朱元璋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
17、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荼毒生民,徒慕虚名,以至载诸史册,为后世讥。元朝违帝命,好强尚兵。加以天厌征伐,海风怒号,沉巨舰千艘,沦精兵海底。
18、“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参见:《魏书·世祖纪下》。
19、公元1135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现《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原稿,引发了“罗马法复兴运动”。
20、巴托尔德著,张丽译,《中亚历史: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第138页。
21、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36页。
22、如朱元璋对朝鲜的态度是,“以高丽僻处东隅,非中国所治”。
23、这个历史岔口,再次体现了中国和西方从族群观念到政治制度的不同道路。其中的文明逻辑最为关键。
24、钟焓:《简析明帝国的内亚性:以与清朝的类比为中心》,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5期。
25、意思是:驱逐少数民族的政权,这里指元朝被蒙古人统治,恢复汉人统治的历史。
26、在中国,是匈奴、鲜卑、羯(jié)、氐( dī )、羌(qiāng)五大胡人族群纷纷南下,建起了众多政权。在罗马,是西哥特、东哥特、汪达尔、勃艮第、法兰克、伦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一波波入侵,建起了一个个“蛮族王国”(barbariankingdoms)。
27、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国内连年战争,基本安定后,朱元璋并不想在海外挑起战端,百姓需要的恢复。
28、这些国家的气候、地理环境都与明朝大不相同,有的甚至从来不通中国,明朝对其地形、风俗等各项情况更是几乎一无所知。
29、在1367年,朱元璋命令发布檄文《谕中原檄》,同时他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这一口号,正式公开举起了反元的旗帜。
30、超过40%的东罗马军队(占东西罗马军队总数的20%—25%)一直用于专门防备波斯,剩余罗马军队中大部分是驻地部队,主要处理对边境安全威胁较低的突发事件。
31、明朝的统治中心是大陆,海外偏远之地都不在“王化”之内
32、“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参见:《魏书·崔浩传》。
33、此文为潘岳同志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西文明互鉴丛书”第三册《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一书所作的序言,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出于文化认同而融合成命运共同体并重建大一统国家的故事,解析了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后却无法再造统一欧洲的原因,澄清了西方中心主义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误解之源。
34、在《谕中原檄》中,朱元璋除了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之外,还提出了“立正纲维”的口号。立正纲维的意思就是建立正确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35、其实明朝对于不征之国的说法也只是在国内颂行,却并未通知这些国家。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只是单方面的想维持互邻友好,吸取元朝对外盲目扩张的教训,导致国内空虚!当年元朝就两次远征日本,遇到顽强反抗,无功而返。其实明朝也不是一味忍让,卑躬屈膝,例如万历年间爆发了壬辰倭乱,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妄图攻打明朝。万历也不是省油的灯,不受这种窝囊气,当机立断,决定发兵朝鲜,命令辽东总兵李如松率军入朝,抗日援朝!
36、从明朝来看,明朝很长一段时间,都仅仅处在构建以防御为主的沿海军事体系的过程之中。朱元璋在海洋战略上,直至子孙后代,都采取以收缩为主的应对方法。
37、“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参见:《晋书·王猛传》。
38、一是诸国“地不足以广疆,人非我用”,即出于成本与收益衡量。
39、在他眼里,海外各国都是别人家的事,我管理好自家事情就可以了。
40、该文的影响亦十分深远,很多汉民族主义者都对该文推崇有加,其中“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亦演变为清末孙中山同盟会的口号
41、〔英〕彼得·希瑟:《罗马帝国的陨落》,向俊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第200页。
42、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译,《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3页。
4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2页。
44、张帆著,《论蒙元王朝的“家天下”政治特征》,《北大史学》,2001年第1期,第50-75页。
45、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这15个国家是: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46、朱元璋推翻的是元朝,元朝在海外的四处动武且惨败居多,不能不让朱元璋吸取教训。
47、《谕中原檄》的核心观点即朱元璋政权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但其对象并非是整个中华,而是华北汉人。
48、韩儒林著,《突厥文阙特勤碑译注》,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出版课,铅印本,1935年版。
49、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看似相近的历史境遇,最终走上不同的道路。原因何在?
50、根据TimO’Neill,阿拉里克时期的西哥特人可能包含2万名战士,总人口可能不超过20万,洗劫罗马的盖萨里克手下的汪达尔臣民也是近似数量,法兰克人、阿兰人、勃艮第人可能不超过10万,总和在75万至100万。
51、东北: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
52、FrancisFukuyama.AgainstIdentityPolitics:TheNewTribalismandtheCrisisofDemocracy,ForeignAffairs,2018,Vol.No.
53、欧洲各大蛮族王国几百年征伐中,尽管有个别王国如法兰克曾一度实现了西欧基本统最有希望继承西罗马帝国衣钵。但由于内在分治的逻辑,最终还是分裂成一个个封建国家,全靠“普世教会”作为精神统一的力量勉力维系。
54、〔日〕内田吟风等译注:《匈人、匈奴同族论研究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罗玮:《明代的蒙元服饰遗存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6、弗朗索瓦·基佐著,张清津译,《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57、“中州之人,还之桑梓。然后回驾岱宗,告成封禅,起白云于中坛,受万岁于中岳,尔则终古一时,书契未有。”参见:《晋书·苻坚载记》。
58、康凯:《“蛮族”与罗马帝国关系研究论述》,《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
59、 普洛科皮乌斯著,王以铸、崔妙因译,《普洛科皮乌斯战争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60、诸小国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无法与明朝匹敌,鉴于环境差异与信息障碍,一旦开战,明朝却无必胜之把握。
61、《谕中原檄》是指元朝末年吴王朱元璋于1367年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相传由宋濂起草。
62、朱大渭《十六国北朝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总人口数考》,《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3、桑原隲藏著,《中等東洋史》,《桑原隲藏全集》(第四卷),第17页。
64、艾因哈德著,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页。
65、如朱元璋之后,朱棣就违背祖训,用安南用兵。
66、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1页,第243页,第252页,第331页。
67、代价与收获的考量其次,朱元璋知道,以明朝实力,如若真出兵征伐诸国,得胜的可能性微茫。
68、中国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虽屡经纷争与分裂,最后还是实现了内部整合,并融合了曾经代表正统的南朝,继承了秦汉中央集权超大规模国家形态,奠基了融合胡汉的隋唐大一统王朝。
69、“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及览其策,欣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参见:《旧五代史·世宗纪二》。
70、钱穆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页。
71、安南、占城与真腊之间战事不休。洪武期间,占城数次攻入安南,占城国王制蓬峨与安南睿宗均是在彼此征战过程中殒命。
72、“一个种族就是共享单一起源、并根据自身的类聚区分于另一种民族(natio)的一群人,例如‘希腊种族’或‘小亚细亚种族’……‘种族’这个词因此源于家族的代际,也就是从‘生育’(gignendo)得名,正如‘民族’一词来源于‘出生’(nascendo)。”参见:王晴佳、李隆国:《断裂与转型:帝国之后的欧亚历史与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90页。
73、例如,孝文帝吸收南朝官制,又把九品官阶析出正从上下30级;北朝书法既有“雄强浑穆”的魏碑,又吸收“二王”而催生刚柔并济之美。
74、彼得·希瑟著,马百亮译,《罗马的复辟》,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第5页。
75、“修德则禳灾。苟求诸己,何惧外患焉。”参见:《晋书·苻坚载记》。
76、王镛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页。
77、彼得·希瑟著,向俊译,《罗马帝国的陨落》,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532页。
78、为什么提出不征之国?不征之国论的提出并非朱元璋随心之举,而是在总结与诸国多年外交经验基础上,反复斟酌所做的规划。
79、〔美〕海伦·麦吉尔·休斯编:《种族和民族关系》(RacialandEthnicRelation),波士顿,霍尔布鲁克出版公司,1970年,第117—119页。
80、〔意大利〕马基雅维利著,潘汉典译:《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页。
81、“取乡人强谨者。”参见:《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82、〔英〕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83、赫尔穆特·海米茨著,刘寅译,《罗马帝国与加洛林帝国之间的历史与历史书写》,载于王晴佳、李隆国主编:《断裂与转型:帝国之后的欧亚历史与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76页。
84、 周伟洲著,《汉赵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03页。
85、费孝通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86、顾颉刚著,《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益世报·边疆周刊,第23期,1939年5月29日。
87、檄文历数元朝统治之昏暴及人民流离之惨状,断定元朝已丧失天命,失去统治中国的资格;接着说明朱元璋乃是天命所归的新主,必将削平群雄、扫荡胡尘、一统华夏,因而在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
88、这种情况下,处于征战中的两国不可能积累财富与兵力坐大坐强,在政治上对明朝的威胁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