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舟记
1、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尝贻余核舟盖大苏泛赤壁云。因为本文主讲苏轼游赤壁的事。《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3、云:语助词,用于句尾,无实义。
4、míngyǒuqíqiǎorényuēwángshūyuǎn,néngyǐjìngcùnzhīmù,wéigōngshì、qìmǐn、rénwù,yǐzhìniǎoshòu、mùshí,wǎngbúyīnshìxiàngxíng,gèjùqíngtài。chángyíyúhézhōuyī,gàidàsūfànchìbìyún。
5、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7、有(yòu):同“又”。
8、繇:同“由”。
9、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10、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11、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12、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13、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14、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5、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16、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7、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核舟记》表现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红船”把写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创作中,写实刻画了党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当为别开生面,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
18、核舟从头到尾约有八分挂零,高约两分左右。当中高而空阔的部分是船舱,船舱上面盖着箬竹叶做的船蓬。两侧开有小窗户,左右各一共八扇。打开窗户看,雕着花纹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看到右侧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侧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上。
19、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20、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二、核舟记注音
1、天启壬(rén)戌(xū):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2、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
3、《核舟记》高度赞叹核舟技艺的句子: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4、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5、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7、有(yòu)奇(jī):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8、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9、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10、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11、奇巧人:拥有特殊技巧的人。奇,特殊。
12、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两粒黄米高,古代用黍粒表示长度单位。可:大约。许:表示约计数量。
13、为舱:是船舱。为:动词,是。
14、结构和顺序:《核舟记》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晰。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奇巧人”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结束全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说部分按空间顺序写。
15、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6、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17、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18、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1596至1625)所写的记文,本文是事物说明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也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19、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20、近义,按图索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守株待兔
三、核舟记的核舟真实图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以《微雕欣赏》视频作为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教学中,除了梳理与归纳基础字词外,同时利用课文特点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数量词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先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写核舟的具体段落对文章进行赏析,让学生由衷体会到古代艺术工匠的技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
3、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4、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5、《hézhōujì》míngdài:wèixuéyī
6、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7、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8、《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盖大苏泛赤壁云。
9、这些描写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10、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1、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12、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
13、石青:国画中使用的一种青色颜料。
14、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1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句子。徐:缓缓地。兴:起。
16、为:做,这里指雕刻。
17、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18、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19、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3)
20、(那)船的背面稍平,就把作者的姓名刻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腿那样细,一钩一画清清楚楚,那字的颜色是黑的。又用了一颗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那印章的颜色是朱红的。
四、核舟记主题句是哪一句
1、小船从头到尾长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叶做成的船篷盖着,(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窗。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两幅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2、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
3、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B.中轩敞者为舱(是)
5、《核舟记》统计的原因是为了对全文进行总结,与第一段首尾呼应,并强调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的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6、旁开小窗:船舱的两旁开着小窗。
7、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8、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9、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10、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11、一个小核桃上面也有自己的艺术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12、qíchuánbèishāoyí,zétímíngqíshàng,wényuē“tiānqǐrénxūqiūrì,yúshānwángyìshūyuǎnfǔkè”,xìruòwénzú,gōuhuàlele,qísèmò。yòuyòngzhuànzhāngyī,wényuē“chūpíngshānrén”,qísèdān。
13、《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
14、者:助词,这里和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短语,指高起宽敞的部分。
1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6、核舟记细思极恐是因为核舟记雕刻技术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核舟记文中讲到,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显示出工匠精神,做工精湛,细致入微,把每一个物动作人物各种物件雕刻的惟妙惟肖。《核舟记》文章的来源:《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17、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表示对原由的解释。这里可译为“原来是”。
1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19、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20、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五、核舟记原文
1、zhōuwěihéngwòyījí。jízuǒyòuzhōuzǐgèyīrén。jūyòuzhězhuījìyǎngmiàn,zuǒshǒuyǐyīhéngmù,yòushǒupānyòuzhǐ,ruòxiàohūzhuàng。jūzuǒzhěyòushǒuzhípúkuíshàn,zuǒshǒufǔlú,lúshàngyǒuhú,qírénshìduānróngjì,ruòtīngcháshēngrán。
2、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3、总计整个这条船,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子;箬篷,桨,火炉,水壶,横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连同(图章上的)篆文一共刻了三十四个字。可是,量量它的总长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咦!这技艺也真太神奇了啊!
4、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6、明代名篇《核舟记》把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生动,读起来感人至深。王叔远的核舟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为之神牵梦绕,不断复制和再创造。
7、《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8、《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9、核舟一:即一只核舟,古代汉语中表示事物数量的数词常用在名词后面,并常省去量词。
10、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11、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12、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13、首先熟读文章,然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接着逐句的翻译,这篇文章的具体翻译如下:
14、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勾画清楚明白,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红的。
15、明朝有位特别手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长一寸的木头,雕刻成房屋、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长江)赤壁。
16、绝类弥(mÍ)勒:极像佛教里的弥勒菩萨。绝,极;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像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17、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18、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
19、小船从船头到船尾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有八扇。打开窗户来看,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20、小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
六、核舟记
1、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
2、衡:通“横”,横着。
3、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4、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5、为人五:即为五人,雕刻了五个人。
6、指名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
7、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8、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9、通计一舟,为人为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0、“则字平如砥”中的“平”第一句应该不是《核舟记》的句子,而是《活板》里的句子。“则字平如砥”(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平”平坦,整齐。“东坡右手执卷端”中的“执”:拿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篛蓬覆之中的覆:盖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其船背稍夷中的夷:平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细若蚊足中的若:像”(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
11、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颜料。糁:涂。
12、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1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4、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15、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16、wòyòuxī,qūyòubìzhīchuán,érshùqízuǒxī,zuǒbìguàniànzhūyǐzhī——zhūkělìlìshùyě。
17、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两人的身子都稍微侧着。他们挨着的两膝,各自隐现在横卷下的衣褶里。佛印非常像个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二人不相关。他的右膝平放着,弯着右臂支在船上,左膝竖立着,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18、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19、须麋:同“须眉”,胡须眉毛。
20、赤壁:苏轼泛舟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北。苏轼曾两度游览,写了前后《赤壁赋》。湖北省蒲圻县西北又有一处赤壁,即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
1、共八扇:一共八扇窗户。扇:量词,用于门窗等。这里是以量词指代事物本身。
2、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4、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5、这船的背面较平坦,就在上面刻着题款,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划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文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6、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7、总计这一只小船,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箬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篆文,刻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