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清照词如梦令
1、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2、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3、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4、《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5、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6、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7、说到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情绪,还是让音乐来登场,一言不合又唱歌,我们来听听这首词的吟诵中表达的那种情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不是也有“莫道不销魂”之感呢?
8、“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动词有“常记”“醉”“知”“入”“回舟”“争渡”这是人物的;“惊起”是动物的
9、了解了到这里,我又该做何选择喜欢那首呢?其实不管哪一首都是其名篇佳作,都让人难以释怀,只能说我们所在的当下,哪一首最能应时应景而己。我此时在读第三首。而你呢?此时在读哪一首呢?
10、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11、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12、Iwasscaringashoalofgullsandegretsaway.
13、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14、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15、常常记起出游溪亭直到日色将暮,喝得醉意醺醺竟忘记了回去的路。一直到游兴已尽,暮色更浓,才驾着小舟回去;可船儿又迷路进入荷花深处。船儿争渡,船儿争渡,惊起了河滩上已经夜宿的鸥鹭。
16、三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三首没有前两首有名: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这首是在家国离乱,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做的。
17、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8、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19、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20、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二、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书法
1、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2、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常常,词戛然而止,这样的美景?
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5、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6、“常记”两句起笔平淡、《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群。
7、“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
8、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一直以来被称为不朽名篇,不是说谁想诋毁就能随意诋毁的,一首小令,仅仅33个字,有人物、有地点、有对白,描写了宿醉酒醒后问花的事,实际上是表达借花伤春之情,这样的语言功力,不知道“不知所云的大家”是否敢来一战?
9、(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争,使劲、抢着。
10、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11、(8)误入:不该入而入。
12、吴小如先生的这段评论,果然有独到的眼光,他认为这个卷帘人根本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丫鬟,而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为根据李清照的作品年表,这首《如梦令》一般被排定在1101年,也就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正是在这一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赵明诚。所以吴小如先生有理由相信,这个卷帘人未必是丫鬟,而应该是她心爱的赵明诚。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首《如梦令》应该作于前一年,也就是被李清照十七岁的时候,嫁给赵明诚之前,那这样的话,其实这个卷帘人就肯定是丫鬟了。其实我觉得吴小如先生有些绝对,这个卷帘人到底是赵明诚还是丫鬟都无所谓,关键是即使是十七岁的李清照,这时候也已经是怎么样?
13、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14、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5、作者:李清照朗诵:姚锡娟王雪纯妍婷姝
16、滩,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17、李清照三首如梦令如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18、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写沉醉兴奋之情:荷花、陶醉。
19、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20、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三、如梦令
1、(5)兴尽:尽了兴致。
2、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藕花:(李清照)体裁:
5、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6、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翻译如梦令赏析
7、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8、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9、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10、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11、翻译: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12、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错误,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13、Pullthrough,pullthrough!
14、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15、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16、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17、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18、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19、越是在幸福里,越是在爱情里,越容易担心光阴易逝,而且心爱的人难得一见,美丽的她独守空房,不知什么时候,美丽的生命就会像那“昨夜雨疏风骤”下的海棠花,在春意阑珊的时光下,忽然迎来“绿肥红瘦”的伤感与惆怅,这不就是听了一夜风雨,饮了一夜的孤酒,即便浓睡醒来,还依然念念不忘,兀自萦怀的那个帘内人的满满心事吗?所以从十八岁所作的《如梦令》到二十一岁所作的《醉花阴》,从“应是绿肥红瘦”,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然,从花比叶瘦到人比花瘦程度越来越深,其中的感怀与销魂却是一脉相承的啊!所以,怎能说这不是一首情诗呢?只是这样的情诗同样需要美丽心灵和自身的感悟方能读出,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说,不知易安深爱明诚之心,便难做解人啊!
20、“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四、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
1、出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2、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3、这三首《如梦令》词皆是李清照的作品,读来忍不住为其叫好,让人沉醉其中,每首各有其独有意蕴藏于其中。让人不襟好奇于这位女词人当时的所感而发!如何的心境能成就其这样的作品呢?让我们先去了解下李清照其人: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全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5、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6、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7、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9、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10、我们再回到第一句的疑问,李清照因何而醉?正是因为她知道,这风雨之后,海棠花即将凋零,春天即将逝去,从而引发了自己惜花伤春的伤感啊!
11、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12、日暮、喝醉2:有两种意思藕花深处:太阳落山,这首诗不饰雕琢。
13、溪亭:溪边的亭子,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沉醉不归。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14、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1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6、是谁批的啊?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章口就来,评说不是胡说,李易安现存的词不过四五十首,存量虽少,却“无一不工”,竟然有人恬不知耻批李易安不知所云,这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炒作也要有底线,两开花两开花。我们来看看李易安这首《如梦令》到底说了什么:
17、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18、李清照《如梦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