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1、该坚守尺度的时候,便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
2、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3、一天,谷子正走在路上,忽然,一个轿子里人扔给他一袋银子,说:“唠,穷人,拿这些钱去买双新鞋吧。”说完,便趾高气扬地走了,谷子正想骂他,可听到旁人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这件事:“孩子,你看,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像他一样,连鞋都穿不上。”“多亏了李大爷给他一袋银子,不然,他就得光着脚丫子啦,哈哈哈……”谷子听了,低头一看,嘿!可不是,鞋子破了一个洞,脚趾头都露出来了。谷子在一片嘲笑声中,慌忙逃脱。
4、之:动词,到……去,前往。
5、他便将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个人。
6、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7、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8、②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9、操:拿、携带。(动词)
10、yǒurénwèn:“nǐwéishímebúyòngzìjǐdejiǎoqùshìshìxiézǐ?”
11、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2、《郑人买履》是战国时期韩非所写的一则成语寓言。揭示了郑人顽固不通的教条主义心理,以及过于依赖外界数据而不接受客观现实的固执心态,用以讥讽那些墨守成规而不重视实际状况的人。
13、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4、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15、告诫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16、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7、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18、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19、点评:故事叙述得非常简洁,要想使故事更加合理,更加有趣,不妨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进行巧妙地补充。那个郑人为什么会忘记带尺码呢?如果你是店主或路人,面对这个浑身冒着傻气的郑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20、乃:于是(就)。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⑲
二、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那人听后,摇摇头,觉得王田无药可救,便扬长而去。
2、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寓言故事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的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它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3、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4、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5、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6、从前,有一个叫王田的郑国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起布鞋,只好穿那粗糙又容易伤脚的草鞋。
7、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8、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合适不合适呢?”这个郑国人一脸严肃地回答说:“那可不成,量出来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我的脚。”
9、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11、履:鞋子,革履。(名词)
12、.欲:将要,想要。
13、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14、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15、张明听了,抓抓头,好象明白了什么,又好像……
16、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17、第二天,谷子起了个大早,他用尺量了一下他脚的长度“嗯……十五。”量好了,他便骑上马飞快的走了,可他忘了把量好的尺码带走。到了集市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集市上有卖猪肉的,有卖蔬菜的,还有的卖生活用品的。谷子东找找,西看看,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双他看中的鞋。小贩嬉皮笑脸地说:“老爷,您真是好眼光,这是我们最新的款式,用的是牛皮做的鞋底,羊毛填塞的,可舒服了……”“行了行了,别跟我说这些,我要这双鞋,帮我包起来。”“好嘞,不过,请您告诉小的,您的脚多大?好让小的帮您拿啊。”“这……等一下。”说完,他便以最快的速度往家赶,可即便他用了最快的速度,等回到集市上时,人家早已收摊回家了。
18、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放在座位上。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已经拿到鞋子了,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于没有买到鞋。
19、从前,有一个叫做谷子的富翁,别人都叫他“固执”。
20、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三、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1、欢迎加入读书吧俱乐部。
2、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3、郑zhènɡ人rén买mǎi履lǚ
4、用爱做公益,共创美好明天
5、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6、②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7、(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8、郑大脚却说:“我信不得我的脚,我相信用尺子量过的尺寸!”
9、希望你们可以跟随木木老师
10、第一个,“而置之其坐”中“之”是一个代词,指自己“量好的尺码”。
11、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12、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
13、(小古文)《拔苗助长》&《掩耳盗铃》注解及练习
14、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15、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16、有一天,他看自己脚上穿的草鞋,心想:“我现在有钱了,也有一门手艺了,是时候应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布鞋呢。总穿草鞋也不好,太容易伤脚了。”他先量自己的脚,量好后,却把尺寸丢到一边。
17、点评:故事最后,路人觉得王田“无药可救,扬长而去”,这是从侧面写出了王田的愚蠢。很好的构思!但一个从社会底层打拼致富的人,应该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又与“宁信度,而无自信也”相矛盾。还是那个问题,精心构思郑人的身份。
18、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不知道是不是准确~好久以前学的了~~。
19、点评:面对着这样的死脑筋,鞋店老板做了这么多年的生意,肯定是头一次遇上。让鞋店老板去追郑人,还不如写出他满肚子的疑惑: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呀,故意打扰我做生意。这就叫侧面描写。故事中还可以在什么地方添加侧面描写,通过写其他人的反应,来表现郑人的愚蠢呢?
20、郑人买履 (zhèng rén mǎi lǚ)
四、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1、路人一听,愣在了那儿,自言自语道:“不相信自己的脚?”
2、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3、注释:①度:量(长短) ②度:尺寸尺码
4、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抄袭给你看的撒
5、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6、欢迎分享,欢迎您的再次观临!
7、第四个,“反归取之”中“之”是一个代词,指自己“量好的尺码”。
8、反:通“返”,返回。罢:结束。市罢:集市结束。
9、点评:这个故事中与“郑大脚”对话的是鞋店老板,看来最终郑大脚还是买到了鞋。这样设计,故事的讽刺意味就不浓了。这个死脑筋,就应该让他买不到鞋,让他光着脚丫子回家。
10、反:通“返”,返回。
11、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12、坐:同“座”,座位。⑫
13、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4、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15、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6、◆买椟(dú)还(huán)珠
17、9坐:通“座”,座位。
18、③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19、郑国人来到集市,环顾四周,没有看见卖鞋的老板。只好气愤地回家了。路上,见到好友,把老板背信弃义的事情说给好友听,好友问:“你为什么不穿鞋试试呢?这样不就行了?”他回答:“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0、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五、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遂的意思
1、越早接触古文的孩子越能对古文庖丁解牛
2、得:得到;拿到。
3、第三个,“而忘操之”中“之”是一个代词,指自己“量好的尺码”。
4、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5、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6、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郑人买履的故事。
7、他到了集市上,找到了鞋店,准备买一双鞋子。但郑大脚发现写着自己脚尺寸的纸条落在了家里。于是郑大脚赶忙回家去拿纸条。当郑大脚再次赶过来时,集市已经快要打烊了。鞋店老板看见了问:“都快要打烊,你怎么到这会才过来呀?”郑大脚说:“我打算买一双鞋子,我先用尺子量好了脚的尺寸,并把自己脚的尺寸写在了纸条上,然后我赶到集市上,发现纸条没拿,我赶回家拿上纸条,又赶来集市,耽误了时间,你这店铺都快打烊了!”
8、(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9、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10、者:(怎么样)的人。
11、且置——且,将要。置,购买。
12、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13、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14、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5、已:时间副词,已经。
16、乃:于是(就)。
17、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18、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9、www.365dushuba.com
20、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
六、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1、履:鞋子,革履。(名词)乃:于是(就)
2、第五个,“何不试之以足”中“之”是一个代词,指“鞋”。
3、遂(suì):于是。
4、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及:等到。
5、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6、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韩非。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韩非想上书始皇帝,被拒绝。后来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7、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8、(半面)《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后因用以称瞥见一面。《北齐书·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唐钱起《赠李十六》诗:“半面喜投分,数年钦盛名。”
9、一天,郑大脚要去集市买一双鞋子。在这之前,他先用尺量了一下自己的脚,接着把他脚的尺寸写在一张纸条上,最后他就出门了。
10、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11、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12、“郑人买履”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13、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4、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15、古时候,有一个叫张明的郑国人,他很呆板,就像人们常说的脑子里少根筋,不论做什么事只认准一个办法,不懂得变通,闹出了许多笑话。
16、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烧猛烈而不熄灭,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华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
17、田登作郡守时,非常忌讳别人冒犯他的名字,甚至连“灯”字也不让别人说。为此,他先后惩治了包括吏卒在内的许多人。于是,整个州郡内,人们都戏称“灯”为“火”。元宵节晚上放灯,田登允许人们前来游观,就让手下人写了一张公告榜贴出去,榜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州郡中人人见了都暗自发笑,有人还编出歌谣讽刺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18、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19、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20、矛与盾: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已:已经。(时间副词)
2、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4、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约公元前280年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韩非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5、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6、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7、(寓意):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8、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9、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10、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俺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
11、欢迎观临读书吧四五小屋~
12、如此方能处事圆融,自在无碍。
13、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4、张明到家找好尺码,再来到店铺时,店铺关门了,鞋没买到。他呆呆坐在店铺门前,这时,有一个路过的人看见他,就问:“你怎么了?”张明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过路人。
15、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
16、⑦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17、cóngqiányǒuyīgèzhèngguórén,xiǎngqùmǎiyīshuāngxīnxiézǐ,yúshìshìxiānliànglezìjǐdejiǎodechǐmǎ,ránhòubǎliànghǎodechǐmǎfàngzàizìjǐdezuòwèishàng。dàolejíshì,quèwàngledàishàngchǐmǎ。
18、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①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②。”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9、他说:“我宁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0、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1、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第二个,“至之市”中“之”是一个助词,放在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表示朗读停顿,没有实在意义,只有语法功能。
3、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4、你不把文章写上,我们怎麽回答!!!!!!!!!!!!!!!!!!!!!!!!!!!!!!!!!!
5、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