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人之死
1、冯唐肯定读过,绝对要内心莫名肿胀。
2、杜甫之死,说来让人悲凉。《旧唐书》和《新唐书》基本一致的记载了杜甫的去世:“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年五十九” 。
3、761年,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出征东南,虽然已经六十一岁了,他仍然向朝廷“请缨”,打算投身军幕。但因生病不得不半道回家,后到当涂(今安徽当涂)去依靠“从叔”县令李阳冰,不到一年便悲凉地病死在这个小县城了。
4、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的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5、老不看三国,是说,人上了岁数,见多识广,老谋深算,再看了三国演义,如虎添翼,更能够出谋划策,如果谋反就不得了。少不看水浒,是说年轻人血气方刚,看了水浒,学了书中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容易惹祸。
6、梦在无形地蒸发,一切在缓慢地
7、西川作为海子的好友,本不想再谈及他的死,后来又不得不写出《死亡后记》:
8、在刚刚过去的七月末尾,德令哈再一次举办了海子诗歌节的活动,今年他们取名叫作“荒野诗会”。“荒野”的想法,或许仍来自《日记》中的那一句:“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9、唉,爱是牵肠挂肚,爱是剪不断,理还乱啊……
10、第一种“饮酒过度”。众所周知,李白绝对是个名副其实在的酒鬼,他一生之中除了诗最不能离开的就是酒,常言道:李白斗酒诗百篇嘛!我们都知道酒对人的身体相当有害,而李白又离不开酒,自然是常年与酒打交道,怎能身体健康?
11、所以老实巴交的人做不了诗人。
12、差不多10年前,写过一篇不成器的小说。小说里“我”和爱人因为误会,跳楼而去,而后亡魂一直飘逸在爱人周围,在她的痛苦中,逐渐后悔。可惜,却再也回不来了。
13、找遍了所有衣柜,没有找到纯黑色的衬衫。有件西装是纯黑色的,但是今天37度,实在不合适穿西装。于是最终穿了件黑色但是带白点的衬衫,出门了,去参加葬礼。这是我这辈子成人以来,参加的第一场葬礼,这是一场诗人的葬礼。
14、二哥说,兄弟,你小心点。
15、北岛在《抵达》那首诗说“那时我们还年轻/疲倦得像只瓶子/等待愤怒升起/哦岁月的愤怒”。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矫情而又纯洁,我们生涩,没有世俗的城府。这让我回忆起20岁的那年秋天,下班时分,我兴奋地奔出厂门的时候,于老师站在门口等我,同他一起等我的,还有一位文学哥们。那个时候,龙口港客运站还在,码头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热闹。于老师先拉着我说话,说他已经等了十多分钟,今晚领我去见一位诗人。
16、杀害一代“诗豪”的真正凶手是谁?谋杀普希金的凶手难道仅仅是丹特斯一个人吗?有关专家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详尽探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17、诗人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用简洁的文字高歌的人,他(她)们的精神世界孤独而敏感,多情而脆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往往让诗人无所适从手足无措,伤春悲秋忧古感今的笔端无力改写生活的无奈和苟且,面对模糊不清的远方,诗人选择了永久的沉默,并关上了心灵的天窗。是时代的列车拒载,还是诗人们中途下车,这是诗人的无奈和悲哀。脱离社会生活的思想漂泊流浪,无异于慢性中毒,病态的思维决定了生命的走向,许多高傲的生命如风拂过竹梢,在人们的叹息中绝尘远去。留下沉重的感叹号,让后来者唏嘘!
18、当然,这一切中的一切到底有多少应该归功于这首诗本身,是值得怀疑的。西川曾在《怀念》这篇文章的开头写道:“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时至今日,神话早已成为一出戏目,一遍又一遍的上演着。只不过1989年3月26日的那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唯一一次。
19、诗人苏又生在山区有强烈的号召力,他把芝莱山的果脯市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都佩服他是个会做生意的文化人。其实,他更有悲悯的情怀,他说他是孤独的,所有的诗人都是孤独的。诗人必须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孤独,否则无法生长。他最喜欢台湾女作家三毛,他年轻时曾经在给友人用诗意的语言谈过对三毛的热爱,那是他在一个冬天,从收音机里听到三毛去世时瞬间的感受。他觉得心被什么利器一点点地钝割,一种痛苦分离的感觉由此诞生。一月四日的天空异常地洁静和明朗,窗外是雪后的莱山山脉,滑白亮丽。他看到在门前那棵披着银锐的雪柿树上栖着一只黑色的老鸦,它成为静物的诗意在老苏记忆的视野里慢慢积淀。老苏后来无限惆怅地说道,真的,那一天,它显得多么娴静,它没有发出一声呱噪。
20、后来,于老师又问他诗集出版的事情,他默默地说,出版社让等信。于老师站起来,一饮而尽一杯酒,然后嘬了下牙花,打出响亮的喯声,最后用筷子敲盆,我们一起来了一段《国际歌》,曲子是黑豹乐队的旋律,铿锵激昂穿透屋宇,我们每个人的心都被提起来。
二、诗人之死原文
1、2012年,德令哈市建造了一座海子诗歌陈列馆,巴音河畔伫立起碑林,一块块昆仑玉上刻下了海子的生平、他的诗歌和无数的纪念。16年开始,海子诗歌节开始在这里举办,海子的母亲操彩竹朗诵了《日记》,诗人芒克、杨炼、余秀华也曾到场。此后的两年中,举办方甚至联动全国18座城市一齐发起活动,万人朗读海子的诗歌……到今年已连续举办了三届。
2、是说,杜甫途径耒阳是遇大水围困,十数日不得进食,耒阳县令得知后,用船接他才得以出来,并给他准备了酒和牛肉,杜甫大吃大喝一顿,第二天就去世了。用现在的说法是,多日不吃东西,暴饮暴食,因噎而亡。
3、如果我们说,我想对你做很羞羞的事。那肯定要当做流氓打出去。
4、南部山区守着的这片山,叫芝莱山。山在龙口南端,虎踞龙盘,峰峦叠嶂,林木葱茏。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司马迁教授说:“天下名山有一为东莱。”东莱即龙口的莱山,秦始皇东巡设“月主祠”,来此拜仙,求长生药。但泱泱历史之迹早已风散月落,没了影踪。探古寻幽,是考古学家的事情,山中子弟,通事达扩眼界,或勤耕于山,将山笼得满目翠绿;或治学修为,琅琅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或腿儿巅巅,走沿海,踏内陆,跟着苏又生出去兜售山里特产,引揽外来生意,先是小打小闹,接着便是轰隆隆地走车走船。阳光拂散,消息走遍,山不再是过去的山,过去的山是闷气,现在则是敞膛地明亮;过去的山是发育还未成熟的少女,深在闺中无人识,现在的山则是娇翠滴汁的少妇,眉里眼里全含情。
5、其次,李白还被认定为身患重病离世,那么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也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只是简单介绍了一段话,是关于李白是否因病去世。据说:李白出行途中,由于身体弱返回。谁承想,返回的第二年便驾鹤西游了。
6、第二种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层次的人把生命的所有价值和判断都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恋爱了世界就是美好的,失恋了世界就是邪恶的,失去了某个人就丧失了生的欲望。陈老师的孩子不聪明,但他非常爱他,所以境界停留在这个层次的人也可以停止揣测了。
7、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无军可调,出逃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士兵不行,诛杀杨国忠。玄宗被迫赐杨贵妃自缢。
8、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9、灵魂在回眸中,神或佛在庇佑,生命的血液还在滚烫!
10、一场芳华已成殇,英歌流莹恰如梦。
11、李国文先生在随笔《诗人的嫉妒——看文学史上的一段悬案》中说,宋之问见到外甥刘希夷的诗作《代悲白头翁》,心生嫉妒,想据为已有,刘希夷不肯,宋之问就将他杀掉。这件事的直接证据来自《全唐诗》和《唐才子传》。
12、欢迎影视投资机构联洽。
13、恰逢临市的一个金矿招季节性短工,工种比较危险,但报酬丰厚。苏又生就同他二哥一起去了。矿上看二哥岁数太大,只留下了苏又生。
14、诗是什么?表面上是凝练的韵律之美,那背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15、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所以诗人之死的诗人指的是普希金。
16、我几天后见到于老师,于老师笑着说,真是毛片,啥也看不清啊。
17、“诗是一种精神”,而诗人的死亡,则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深深感到‘诗意生活’的可悲性。后来,我参加诗友会发起的“吾同树”纪念活动,诗友们想让一个悲剧的青年诗人走得更体面些,发起募捐,送他最后一程。他出生在梅州偏远的农村的贫苦家庭,父亲早逝,从小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2005年吾同树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入职金地集团东莞公司。后来去了深圳创办文化传播公司。他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堪房贷压力。他写过《同是房奴沦落人》的文章,叙述了自己购房的心酸历程。每个月要还房贷,要供240个月。“供到那时候,差不多都有白胡子了吧”。他这样写到。
18、开发莱山文化,延续莱山文化香火
19、苏又生却从此有了退意,不再管合作社的事情,他说我本是诗人啊,诗人就要高于生活。女诗人说,阅读苏又生那段时间的诗歌,如清风明月,有淡淡的忧伤,但更有深刻的禅意。
20、于老师死于肝癌,在刚刚退休的年纪。他嗜酒如命,可真是要了他的命。据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想美美地喝上一顿。那时,我正在外面漂泊,于老师去世的消息如候鸟传音般断续传来,是很久之后的事。在漂泊的过程中,我彻底而深刻地感受到每个人内心所聚集的孤独感。我见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我同他们进行过各种各样的答言。苏又生不是见过大澡堂子里的小姐拥有《百年孤独》么,我看过更高级夜总会的小姐,她们阅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三、诗人之死莱蒙托夫
1、但是看似开朗的背后,他的内心活得挣扎。据说因为媳妇和丈母娘的强势,很难平衡好小家庭和生母之间的关系,于是最终站到了十一楼,飞翔而下。
2、但好像从没有一个诗人像顾城那样,他的“诗人之死”竟带有了“罪与罚”的宿命意味。今年是顾城去世10周年,他走了,留下了那么多诗篇与故事,继续感动着我们。顾城的死亡意识,死亡情结是异常浓重的。当他觉得用来抗击死亡的爱,不能“远离即将来临的黑夜”时,就把自己当“一穗大麦”奉献给死亡。
3、岁月淹没晨昏旦夕,三十年的青涩岁月,诗人把自己的梦装订成了一本写满相思的诗集。
4、情窦初开的年纪,读到这样的诗,的确是要命的事,太美了,美得有毒。
5、诗人之死。一个缺乏让诗人生存土壤的社会。多么悲哀,多么荒唐!
6、四是荣誉问题,海子处于某种渴望和拒斥荣誉的双重状态,“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五是海子着迷于气功;六则是其自杀的导火索:海子的爱情;最后一点则是他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理想。“海子献身于写作,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海子仰望歌德、荷尔德林,“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7、关于李白之死早已有三种说法:
8、可是人家偏不这么说,人家说: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
9、我们同苏又生告别,开始准备上车,苏又生把于老师拉到车后的黑影里,递给于老师一袋东西。在车上,我好奇地问,于老师是什么东西。于老师笑了,说是老苏在跑供销时在城市的街头买的毛片,他家没有录像机,还没看。
10、这个年代是网络泛滥的年代,人们已经没耐心读懂一首诗,没耐性等待一个人。人们沉溺于东拼西凑的网文,沉迷于一部接一部的雷剧……爱成了人们不相信的东西,思想成了人们不理解的东西,美成了人们不追求的东西。
11、诗人是一名国有企业的轨道工程师,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性格上相对内向孤僻。后来因为成为罗辑思维的铁杆会员,而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活跃在线上线下。有一段时间,他坚持每天写首诗,发在群里大家看,他自己戏称“每日一湿”。这样的诗坚持了100多天,让大家感受到是个有坚持有情怀的人,于是被罗友所熟悉。那段时间他积极的组织和参加活动,比如诗社、霸王餐、吃货活动等,由此我们都觉得他是性格开朗的。
12、惠特曼(美国),《草叶集》尼采(德国)《尼采诗集》波德莱尔,法国,代表作《恶之花》泰戈尔印度《飞鸟集》雪莱英国《流浪的犹太人》艾伦坡,美国《乌鸦》歌德德国《西方与东方的合集》拜伦英国《唐璜》,.济慈英国《夜莺颂》艾略特英国《荒原》答案补充海涅德国《北方有一棵松树》普希金俄国《自由颂》艾米丽。狄更生美国《希望是一只小鸟》莱蒙托夫俄国《诗人之死》裴多菲匈牙利《两个流浪者》马蒂古巴《美洲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