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二则
1、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4、方:见方,纵横。如:连词,表选择,或者;足:使……富足。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6、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是,,。不能伐,也没必要伐。
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9、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10、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1、曾子介绍: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guǎ),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5、从,古义:();今义:()
16、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7、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18、《大学》《中庸》《孟子》
19、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0、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二、论语十二则原文注音版
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rǎn)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的对话可以看出;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3、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4、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5、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6、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论语十二章》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主要有这样一些,“人不知而不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愠,一日三省吾,是较高的道德修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其实是道德底线,咱们应当做到.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论语》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1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赏析)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里的“其”,是副词,“大概,也许”的意思。这个词语很重要,但如果你不愿记,我也不强求,因为我也不愿记。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4、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15、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论语·雍也第六》
1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8、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19、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论语十二则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谈及国家治理时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他说的原话是:,。
3、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4、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7、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8、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0、“安见方六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1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4、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15、(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18、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0、(我要投稿)(我要加群)(我要买书)(我要听网课)
四、论语十二则前四则
1、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
2、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3、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8、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9、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
10、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1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3、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