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1、陈桥兵变,亦不过是藩镇制度的一个缩影而已,或者说是一种升级版的僭越行为罢了。虽然,赵宋王朝亦因此而来,却诚不愿,日后或有人效仿之。
2、舍身取义,敢管帝王家务的忧君之心
3、楼上的大哥话太多,是老师吧?有说教的嫌疑,人家不过是问句话而已,至于吗,简单一点不是更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字面理解就是在天下人之前忧心,在天下人之后快乐。简单一句话,直白一点,我先为大家操心,大家快乐了我才快乐,你快乐我才快乐!
4、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5、庆历三年,是范仲淹经历半生仕途沉浮后,终掌中枢大权的一年,亦是为庆历新政唱响奏曲的一年。宰相是其视之如父的杜衍,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相),任枢密副使的韩琦、富弼二人,则与他志气相投;而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这4位谏官,亦皆是知己之交。天时、地利、人和,一时俱全。故素有整顿吏治、加强武备、改善经济之志向的范仲淹,于此年夏天,在宋仁宗责令条陈政事之际,当庭上呈《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借此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6、范仲淹积极召募士兵,精心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还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们。
7、宋朝女性最常见的服装就是里面穿一件抹胸,外面套一个褙子,甚至是不用扣钮、就是敞开的,就像我们现在流行的“内衣外穿”一样。
8、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千百年来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传承,已经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熔铸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9、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10、1043(庆历三年),由于群臣交荐,宋仁宗任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深知当时“官乱于上,民困于下,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危机,当政以后,力举改革政事。
11、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12、命运就是如此荒谬且悲凉,反对力量最为集中,亦最为猛烈的,几乎全是来自与王安石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故旧亲朋那里。其中,既有王安石变法的前驱者——昔日“庆历新政”的主将们,如三朝宰相的韩琦、富弼,以及时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亦有与王安石相交莫逆的好友,如反对派中的司马光、吕公著、韩维三人,还曾与王安石有“嘉祐四友”之称。可以说,站在王安石对立面的大臣,分明是代表了那个时代最为精英的一个士大夫集体。
13、北宋的秘阁校理,以京朝官充任,与直秘阁通掌阁事。是宫廷管理珍贵图书的职官,虽官职八品,但职位荣耀,编纂史书,掌管宫中密藏历代珍贵书画,随时负责皇帝御览。薪俸高达两千户佃农。每天上朝,也在文武百官之列。这在地方官来看,是令人羡慕的差事。
14、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15、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6、宋仁宗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7、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
18、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要求各级政府,兴修水利。
19、陈州(今淮阳)古称宛丘,是伏羲女娲的生前活动区,也是陵墓所在地。二人又被中国历史称为“人祖”,因近亲结婚,而发现人类返祖现象,因而禁止近亲结婚,保证了东方人的科学优选和传承。这在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细数历朝历代都出现过一身正气、敢于直言上谏的清廉之官,比如做过发、桀两代夏王丞相的关龙逄因为直言进谏而以炮烙之刑杀害,众所周知的纣王帝辛之叔比干,也因不愿妥协而惨遭剐心之刑。“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生命如此短暂可贵,多少人为求长生而精竭虑,但这些忠廉人士却为何能将自己、将家人的生命置之度外始终不忘初心而不畏浮云遮望眼?
二、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
1、深夜,范仲淹挑灯填词,写下著名的《渔家傲》:
2、1024年秋天,时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几万民夫,奔赴海滨实施治堰工程,可是不久,他们不但遇上风雪,还赶上了大海潮,部分民夫因此丧生。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不可违,主张立即停工,不要再建堤坝了。
3、被迫离京,范仲淹倍感凄凉,不过尚能自嘲,也就尚可艰难度日。天无绝人之路,撑下去,或许有可以重见天日的时候。很多时候,人在遭遇艰难困苦的时候,哪里懂什么坚强,不过是因为有一家老小需要照顾,自己不能狠心只顾自己颜面而搭上性命,那样死不瞑目,还再也看不到昭雪的一天。暂且忍辱负重,相信天道。
4、早在秦汉时就已在朝中设有谏官以谏君过,到宋代是谏官的权力达到顶峰,上察帝君百官以肃正纲纪,下至各州各地监管民生民情。自能忍受谏官吐沫的仁宗之后,宋神宗时期有张舜民仅做官七日就上书六十封,徽宗时为官半年的任伯雨竟上书一百零八封。故此可见,范仲淹不畏生死富贵,能够获得机会并敢于谏言,要得益于所处的时代风气和制度的支持。
5、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6、随着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与欧阳修等人一一被逐出朝堂,庆历新政自然也随之“流产”了。
7、范仲淹为官之后,一直都秉持着为百姓为国家做事的精神,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这个国家变的更好。一直以来的不断坚持,才又了后来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佳句的底气。
8、司马光是一位读四书五经成长起来的读书人,亦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然而,他在史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光辉,亦掩盖不了他在经济学方面的短板。他有着士大夫所能够具备的一切高贵品质,忠君爱民、刚正不阿。因为觉得王安石的变法会“夺民之利”,所以,作为好友的他,不惜与王安石反目成仇。甚至,多年后他为副相时,新法亦最终在他手里,被毁于一旦。
9、但因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又因仁宗没有主见,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
10、仁宗皇帝非常尊重士大夫,绝对不会像明清时候那样,君臣一方非常强势,一方则表现得唯唯诺诺。
11、僭越上图,无畏得罪朝中权贵而决心整顿上下的忧官之心
12、于是耿直的范仲淹竟在众人面前直接当面提出质问,并在灾后将捆好的野草背回请皇帝与后宫之人品食灾民充饥的野草在警示宫贵戒除骄奢风气,这些异常又大胆的行为常常让仁宗面临两难的境地,但也正是他居庙堂之高而忧民决心,才使得他敢于直言不讳而为生民立命,让对他感到头疼的仁宗也只好忍耐。
1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4、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挥毫撰写的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都是看图写的,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15、当时商业发展细化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我们都知道宋朝人爱喝茶,但是那种点茶的工序其实是很复杂、很花时间的。对一般老百姓来说,他可能就没有那么讲究,他的需求就是要快速高效地喝到茶。
16、反对革新的势力看起来很强大,仁宗就开始动摇了,变得冷漠。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贾昌朝二人,曾经附和过范仲淹的新政,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阳奉阴违。待到新政受挫,革新派遭诬,他们便立即转向,与保守势力联合,对范仲淹等人落井下石,并合伙制造新的冤案,将在京的革新人物一网打尽。
17、以夏竦为首的政敌们,利用诽谤和构陷之手段,对范仲淹及其政治盟友韩琦、富弼、杜衍、欧阳修等人,就士大夫安身立命最为基本,亦最为重视的两个方面——政治大节和私德品行,报以种种恶意攻击和抹黑。在政治大节方面,他们就“结党”一事大做文章,而范仲淹在面圣自辩时,因自认坦荡,问心无愧,反而就势提出了“君子党”之一说。欧阳修则更猛,他直接撰写了一篇言辞激烈、文理并具的雄文上呈仁宗皇帝,题目就叫《朋党论》。可惜的是,文章是好文章,殊不知,已然犯了一个天大的忌讳。诚譬如一个医者,任其制药的本领再高,若不擅把脉,所开之药不但不能对症,反倒成为害命之药了。
18、范仲淹母子情深。在《求追赠考妣状》中范仲淹写道:“臣襁褓之中,失去严父,母亲怜惜我早失父爱,又多疾病,故养育之恩,过于常人。夜夜为子祈祷,祈求佛祖保佑,为了表达忠心,在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不食荤腥。后臣告别母亲,游学四方,母亲因为看不到儿子,常常哭泣,差点双目失明。”
19、在穿衣风格上,宋代自由的时尚风气也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
20、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车马浩浩荡荡的路过南京时,百姓们争先恐后跑去观看,只有范仲淹对此毫不感兴趣,一动不动埋头读书。同学特地跑去叫他:“快去看看吧,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范仲淹随口回答:“哦,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书了。
三、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
1、我现在在广州生活,苏东坡当时是在惠州,距离不远。北宋时广州缺乏淡水、饮用水,因为近海,地下挖出来的水都很咸很苦。苏东坡就给广州的知州朋友写信,建议他利用广州城外白云山上的山泉水,用粗的竹筒连接,组成水管,把山泉水引到广州城里面。这就很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3、宋人“背诵默写天团”,
4、儿子:长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
5、上谏是明忠心,也是一场未知的博弈
6、北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庆历新政和宋夏防御交界处的孤城“大顺城”都是范仲淹的手笔。可惜的是就是如此良臣,最后也免不了生死命运。
7、宋朝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也特别值得一提。“四大发明”其中有三个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包括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8、晏殊(喻恩泰饰)在院子里吟唱《浣溪沙》
9、来源|一条(ID:yitiaotv)
10、宋朝的娱乐活动也是很丰富的,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类似市民娱乐中心这么一个公共设施,叫“瓦舍勾栏”。“瓦舍”就是一片建筑群,里面有卖吃的喝的,可以购物,看表演,甚至有银行营业厅,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商业广场综合体。
11、新政是好,但是,这场改革之路隐患重重,新政岌岌可危了。因为新政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触及了大批守旧派官僚们的切身利益,他们不甘心,开始抨击,范仲淹的部将也遭到秘密调查,欧阳修被调离。范仲淹遇到了许多麻烦。
12、这回,该“乐”了吧?没有。
13、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14、因此,人才是否能得到善用的原因不仅在于官员本身的能力,还在于是否能得到帝王的欣赏和重用,比如: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多次劝诫吴王却因其不辨忠奸而被逼自杀,明代杨继盛因弹劾丞相而在狱中被毒打至死等等,所以对于能遭到三次贬黜,而仍然能有所作为的范仲淹来说,不得不庆幸自己出生在了一个好的朝代,赋予了他敢于上谏的机会。
15、电视剧《清平乐》也是围绕宋仁宗朝堂内外展开,这不是巧合。2020年农历4月,宋仁宗正好诞辰1010周年,这是个很好的纪念。
16、应天府书院的学风,由于范仲淹的到来而很快焕然一新。那个时期,范仲淹帮助过许多人。范仲淹关心教育,后来他当宰相的时候,下令要求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一时间各地学堂如雨后春笋。
17、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1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人。
20、范仲淹第二次被贬,是因为参与了废后事件。
四、范仲淹 是哪个朝代
1、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2、宋画《文会图》里的品茶、点茶
3、范仲淹从小就刻苦勤奋,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却知足常乐,并不为现今的苦况忧思,反而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读书致学上。为了更好的读书,他甚至选择远离家庭,借助到清净的佛寺,每日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以此果腹。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划粥割齑的故事。
4、冬至,太后要过生日,“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宋史)。
5、这些都是他被后来的士大夫们称道的原因:他是一国之君,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有他的个人情感偏好,当这两个角色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的是克制自己的情感。
6、宋仁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对一位皇帝来说很不容易,因为他毕竟掌握了最高权力。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很不自由、有时候不得不委屈自己的皇帝。
7、宋代虽然是理学的重要形成和发展时期,但是,妇女因为各种原因改嫁,既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也为社会舆论所接受。不像明清时期,“以理杀人”,变态性地要求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完全剥夺了妇女再婚、追求幸福的权利。
8、庆历三年秋,新政开始渐次向全国颁布推广。倘无意外,来年的春天,将是新政在全国上下全面开花的大好局面。可以这样说,庆历四年春,这应是一个被范仲淹寄寓了无数美好期待的春天,如同大自然的生机勃发、繁花似锦,他的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在经历了数十年苦寒、风雨之考验后,亦似乎终于可以在这一个春天里尽情绽放了。
9、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10、“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人,
11、有著名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流传于世的诗人晏殊,是范仲淹的同窗。范仲淹十分珍惜这个好的学习环境,更加刻苦攻读。
12、他也在网上持续更新自己的追剧心得。
13、难能可贵的是,沈括不是靠想象得出这个解释,而是靠做实验,在小屋子里拿几个小球,打了灯光试验,最后得出了结论。这种实验精神放在中国古代,就特别不简单。
14、然夏竦犹未罢休。在私德品行上,他则攻击欧阳修与名分上的外甥女张氏(其妹夫前妻之女)有私情,且借欧阳修早年所作的一首词,大做文章。欧阳修百口莫辩,虽事后查无实据,但终究名声有碍。于庆历五年八月,亦黯然离京,去了滁州做太守,其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亦是作于此期间。
15、然而,面对范仲淹们的“不容情”,夏竦们的反击也来得更加猛烈与恶毒。
16、作者|我方特邀学者风飘石
17、愠:含怒,怨恨,忧愁。
18、觉得此文不错,请关注本号并转发到朋友圈!
19、之所以那时候人们老是会关注到宋朝的这一面,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也面临着亡国的风险。现实中的巨大焦虑感,就会投射到对历朝历代的看法上。
20、我们把现在的价值观投射到历史当中,所以才对各个朝代有了不同的情感和认知。
五、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
1、然而,宋仁宗本人资质平平,
2、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于大宋朝而言,这是一场既是前所未有的,亦是绝后的改革。其无论从规模、声势,还是深度与力度上,皆是之前的庆历新政所无法比拟的。后者所引发的争议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王安石亦因变法,而背负了数百年的骂名,以至于《宋史》之“奸臣传”中,亦有其之耻辱一席。
3、知道自己的悲凉身世是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感伤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投师戚同文门下,断齑画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冷水沃面,四年寒窗苦读,深得经史要义,终以“朱说”之名高中进士。
4、此诚不公也。倘一个人,其思想超前于同辈之人5至10年,世人当以奇才视之;及至几十年,亦必然有人奉其为神明。然若是一个人之观念,超前了数百年乃至千年,所有人只会将其“妖魔化”,故王安石之罪,不在于其人如何,而在于其经济理念实在太超前了。
5、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6、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富弼亦于同日被罢去枢密副使。第二天,杜衍被罢为尚书左丞,出知兖州。三月初,韩琦亦被罢去枢密副使。
7、至此,两人只能借边事再起,分别于庆历四年的八月、九月,自请出京巡守了。
8、1045年(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被罢免,改知邠州(今陕西邠县),不久又改知邓州(今河南邓州)。
9、这是大宋的悲哀,是王安石的悲哀,亦是历史的悲哀。
10、由于自己的早年经历和为官的坎坷仕途,这使得范仲淹更对民间疾苦而熟悉,也屡次毫不忌讳地对民间利病提出自己的意见。已是四十四岁的范仲淹,在一次江淮和东京发生蝗虫灾害而奏请仁宗安排人员前去巡视救灾,而仁宗却以情况不实为由拒绝理会。
11、这一回他“忧”得有些过分,结果二贬睦州。景祐二年,范仲淹因苏州治水之功奉召回京,判国子监,旋迁吏部员外郎、知开封府。但是他又因宰相独揽朝政,培植党羽而“忧”,遂向仁宗皇帝进《百官图》,结果反被诬为“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三贬饶州。西夏来犯,范仲淹得夏竦推荐而镇守边关。西夏求和,拜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败而四贬邠州。这一年,他五十六岁。
12、其实是非曲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但是没有人说话。都唯恐避之不及,只怕自家受到什么牵连,哪一个肯仗义直言。
1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为官清廉,体察民情,以天下苍生之福祸为己任。庆历年间,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庆历新政。为人刚正,屡遭奸佞排挤,多次被贬,政治生涯几起几落。皇祐四年(1052年)卒,年谥文正。文学造诣很高,工于诗词散文,文风俊逸,风格旷达。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存词五首。
14、但滕子京并没有因被贬谪而沉沦,他在担任岳州知州期间,勤于政事,很快就取得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成效。滕子京还翻修了岳阳楼,并将唐宋前贤关于此楼的诗赋汇集起来,携刻在楼上。
15、很多人都问我,你是不是很想穿越到宋朝?我的真实想法其实是:我不是很想穿越,因为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就像你们从上海来广州,坐飞机只要两三个小时,但是放到宋朝,这种长途旅行你必须坐着马来,走上个10多天、甚至一个月。
16、这个时期,范仲淹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还有转圜的机会。因为宋仁宗记住了这个敢于直言犯上、敢说真话的人,虽然当时摄于太后权势自己没敢替范仲淹说句话,但心里还是感谢他的。皇帝没有忘记这份人情。所以三年之后,刘太后病逝,仁宗就把范仲淹召回了京师,让他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也算是知人善任了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