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西林壁古诗
1、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2、“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3、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面貌。
4、——不直接说道理,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感悟。
5、诗中说,从正面看,庐山是“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峰”,“岭”和“峰”都是山字旁,偏旁都是“山”有关,那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查字典和画图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谁想到黑板上画一画?
6、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
7、《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8、四年级上册第8课《蝴蝶的家》
9、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10、(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11、从低处看,庐山像()。
12、在后台直接回复“唐诗”
13、——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4、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15、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
1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7、此诗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白纸黑字写清楚作者就是苏轼,你现在提问,我还以为有新考证说作者是另有其人呢?
18、从高处看,庐山像(),
19、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因为身处庐山之中看不到全部,只能见到局部。就像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二、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2、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3、从远处看,庐山像(),
4、(3)各不同:不相同。
5、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6、——宝贝计划粉丝思亲若怡
7、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两句概括写出诗人移动位置,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伟险峻,而且为后两句议论作了铺垫。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9、《悯农其一》李绅《悯农其一》李绅
10、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11、题西林壁(宋)苏轼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横看成岭侧成峰,yuǎnjìngāodīgèbùtóng远近高低各不同。bù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不识庐山真面目,zhǐ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只缘身在此山中。
12、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 高低各不同 。
14、那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请你展开想象,试着说说看。(学生先自己说,然后交流)
15、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7、《小儿垂钓》胡令能《竹枝词》刘禹锡
18、听诗、读诗、背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流传千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早期的诗歌启蒙,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字和古诗词的音节之美,更可以锻炼孩子的吐字、用气,提升他们的语音语感,对这个时期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19、《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20、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三、题西林壁古诗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景,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2、上帝,把灵魂丢三落
3、今天古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4、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5、题西林壁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6、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7、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8、前人指出:“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宋·魏庄之《诗人玉屑》)苏轼登临庐山,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又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发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眼前之景”与“物外之理”两者巧妙融合,写下了这一首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诗篇。
9、好的哲理诗是怎样的?就像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题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10、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