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鬼
1、李贺十八岁那年,听闻拥有百万粉丝的韩愈大咖来洛阳城开一场民间征稿会。李贺立马投去自己最得意的一首诗。
2、而李贺的悲情一生,也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3、在文学界美名远播的李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仕途却不尽人意。本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却因各种原因,被取消考试资格,韩愈极力帮他疏通关系,但并没有成功。李贺感叹命运的不公平,无力改变现状,不得不逼迫自己接受现实,化悲痛为创作源泉,写诗抒发内心伤痛。
4、千年之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用一曲《世难容》形容妙玉。其实这首词,用在李贺身上,更为合适。
5、屡次干谒无果,在长安又目睹了唐朝腐朽的现实,让他的心情更加苦闷和绝望。他变得矛盾而冲动,时而崇仰神仙,时而又蔑视神仙;时而渴望建功立业,但是时而又蔑视帝王将相。
6、没办法,要想博一出人头地、作品能脍炙人口,只能另辟蹊径,韩愈、孟郊们已经走在了“奇、险、怪、异”的路上。
7、比如其在《感讽》组诗中写道“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在诗中,李贺模糊了自我的意识,坟墓间,群鬼忙碌,迎接新葬的鬼,整个世界是百鬼窜伏,毫无人境。这种非人非鬼的自我意识,飘忽不定的幻想,简直是自我精神的分裂与崩溃。
8、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9、有些诗词虽然没有直接写“鬼”的,但他诗作的灵魂却始终都在鬼魂的世界中游荡。
10、李贺选择了第二条路,于是有了中国诗坛上独一无二的“诗鬼”。
11、“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这四句写雨中景色,写景也是抒情,将李贺那种悲伤压抑郁闷的情绪都融入在景色中。
12、然而对于李贺这样一个清高的文人来说,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与逢场作戏,这对李贺来说皆是极为不耻的。
13、诗鬼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是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后裔。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14、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盛时凋零的李贺比大多数人更加明了光阴的易逝,而接二连三的亲人离世,又让他对这无常的人生充满感怀。
15、细斟眼底无情泪,犹抱杯中不死心。
16、韩愈有心要验证李贺的诗词水平真正如何,便要求李贺当场作诗一首,于是便有了后来那首《高轩过》,令韩愈等人折服不已。
17、纵是阅诗无数的韩愈,也未曾见过这样单刀直入的写法。
18、原本李贺身体就不太好,加上郁郁不得志,结果忧愤成疾,无奈辞官养病。忧国忧民的性格,没有因疾病而改变,他感叹时光易逝,感慨王朝兴衰,把所有的情感,融合在“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里。假如上天也有感情,能体会到悲痛、无奈,肯定也会因此变得衰老吧。除了诗鬼李贺,估计别人不具备这种想象力吧。
19、尽管汉武帝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20、在中国古诗的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像李贺这般,对死亡和鬼魂的意象如此沉沦。
二、诗鬼指的是谁
1、为有避名讳,便不准李贺参加考试。
2、在唐代灿烂的诗歌长河里,闪耀着的不仅有诗仙、诗圣,还有一个有着波涛诡谲诗风的诗鬼。
3、“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
4、李贺的诗歌,上穷碧落,下俯人间,从历史典故、神鬼传说,到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无一物不可入诗。
5、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他的诗歌采用现实主义的题材,却有魔幻主义的色彩,虚实结合,受众广泛。他是唐朝诗歌产量最多的人之现今存世达量到了近2000首。他刻苦作诗,因而被人们称为诗魔,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影响甚至超越了李白,杜甫等。在日本,韩国等,也有一批白居易的诗歌粉丝。
6、韩愈不敢相信,这样一篇有唐一代前无古人的雄诗,竟出自一名18岁青年之手。
7、中唐时期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在昌谷相遇了。为了试探李贺是否确有真才实学,韩愈命他现场赋诗。
8、伤心付与鬼唱诗:李贺为何痴迷鬼
9、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10、在这些作品当中,人们可以看到李贺当时心怀雄心壮志,但却始终无法施展。
11、倘若人人都一样,何来卓尔不凡、惊天动地?
12、话虽落地,但一切却为时已晚。
13、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14、孩子一出世,就吓了他一跳。
15、至于其“荒怪”之句,更是李贺诗的特色。李贺在诗中构建了一个“瑰奇谲怪,魅影重重”的帝乡世界。比如在南山田中行走,他看见“鬼灯如漆点松花”;在迎神赛会中,他写下“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的句子,渲染出狸哭狐死,鬼影幢幢的鬼神世界,令人战栗咋舌。他擅写鬼境,鬼语,雄奇的想象力和奔放恣肆的笔触,让人惊叹也让人迷惑。
16、清代名臣左宗棠,曾写过一副对联:
17、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18、王维可以说是唐朝的佛系诗人了,少数的唐朝没有做过官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超脱,清丽隽秀语言精炼,备受后人推崇,一首《山居秋暝》,让人仿佛如进入画中一般使人迷醉。
19、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作有大家较为熟知的《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诗篇。在众多的古代诗人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我们都知道,另外还有诗佛王维、诗神陆游……一看这些人的称号,是不是会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如果这是在武侠世界里,那么以上的各位肯定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20、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三、诗鬼李贺
1、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2、唐代有这么一个人,他长相奇特。又高又大的鹰钩鼻、眉毛不仅粗,还连成一条直线,手指又细又长完全就是九阴白骨爪。
3、只是当时的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叛乱越平越多,连主战派的宰相都被人暗杀。
4、李贺,字长吉,唐朝河南福昌(今天洛阳宜阳)人, 唐朝宗室之后。虽为宗室,到李贺时早已家道中落,值得一提的是,他父亲李晋肃是另一位大诗人杜甫的表弟,李贺本人是杜甫的表侄。李贺小时候非常有特点,一是长相:体型瘦长、通眉长爪;二是才思敏捷,15岁时已经誉满京城了。
5、话没落地,仆人递过来一份新的诗稿,就让他激动得打碎了桌上的茶杯。
6、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7、几经周折,李贺最终以恩荫得官,任奉礼郎,自此居长安。在为官的三年时光里,李贺亲身经历以及目睹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幕幕悲喜剧。
8、李贺入仕之时正值唐宪宗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的唐朝国力已大不如前,各种社会弊端接二连三地出现。与此同时,唐宪宗这位皇帝又分外痴迷于求仙问道。在这种大环境下,李贺自身的个人生活以及仕途也不尽人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李贺常常在诗作中加入仙境鬼域的描写,借此来抒发个人的苦闷以及表达对唐宪宗“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不满。
9、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狂贺知章、诗神苏轼、诗佛王维等。李白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平实真诚;李贺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喻今;白居易淡泊闲适、政治讽喻;贺知章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苏轼、王维也是成就斐然。
10、唐朝是诗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诗坛人才辈出,佳作流传,各具特色,蔚为壮观。
11、李贺跟前辈骆宾王比较相似,两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神童,年少成名。骆宾王七岁创作《咏鹅》,李贺也在七岁那年,当着韩愈的面写出《高轩过》,从此名声大噪。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或许为考验李贺,故意让他过得不如意。
12、李晋肃急了眼,算命先生出了个主意:给孩子取个吉利点的名字吧,或许还能冲冲煞气。
13、他在《苦昼短》中写道“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他幻想自己成了宇宙的主宰,去屠杀恶龙,他要挣脱天地时间的限制,幻想着长生永寿。
14、李贺偏偏不信宿命论,最弱的身躯,却偏偏有着最顽强的意志去实现战士梦。
15、不过他没想到的是,40年后自己的儿子,不仅继承了表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法统,还一举接过了唐诗的熊熊火炬,并照耀后人逾千年。
16、在西陵苏小小的坟前,露珠像她的眼泪,翠绿的磷火忽闪着,她生前坐的油壁车每到夜晚就在那等着。
17、山水诗人:有很多,代表人物,王维。
18、众所周知,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而李贺是诗鬼,从某方面来说,李贺与李杜名气相当。诗鬼这个称号,听起来略显凄美,唯有李贺可驾驭,他的诗中经常带有鬼、枯、颓、愁、幽等字样,语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有人说他“牛鬼蛇神太甚”。
19、在李贺十几岁那年,李晋肃便病死了。
20、其艺术特点为: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但有其不足,追求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连贯的情思脉络,难于索解。
四、诗鬼 诗佛 诗神 诗魔
1、年少驰名文场,李贺养成十分自负的性格。但是科举不顺的挫折,让他产生了否定现实,厌倦人生的悲观情绪。
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3、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4、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5、以前,很难理解写出这样诗作的人怎么会被称为诗鬼呢,尤其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垫底,更觉得这应当是一位激扬文字、满怀抱负的青年,直到看到了李贺写的《苏小小墓》:
6、敲更声从雨幕中传来,因为雨丝太密而无法看到南宫(尚书省)。这是不是暗示着李贺感觉自己升迁无望?
7、故而,有学者指出,李贺在病逝时,之所以幻想是去为天帝白玉楼作记,其实就是泄其隐情,偿其潜愿罢了。现实中被压抑埋没的失望,只有在幻想中实现;现实中逼仄孤独的情感,只有在神鬼之诗中寻找知音。王和尚之所以说,李贺心苦,也即在于此。
8、一生“偏执”,追逐所爱。李贺虽然只活了27年,却让我们怀念了千年。
9、整首诗没有难懂的句子,读来却让人毛骨悚然,感觉到李贺刻意营造的“阴森森意境”。幽暗的小径,青栎夹道;青冥的天空,月亮惨白,画面感十足。尤其是结尾两句,那些漆灯在不断迎接新死去的人,象征生命无可抗拒的终点,令人悲伤无限。
10、军旅生活历经战火,还时常得转移驻扎营地,苦不堪言。原本身体底子就不好的李贺,彻底病重了,只能返乡。
11、整首四句诗通读下来,李贺是从反面写了一种投笔从戎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抒发的却是怀才不遇的激愤情怀。
12、李贺深知此时的自己将时日无多了,便开始每日都在整理自己的诗作,然后将诗作都交给了一位叫做沈子明的朋友。
13、李贺是一个伤心人,其作亦是苦心诗。
14、家人问他: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15、富兰克林说,“有些人25岁就死了,只不过等到75岁才埋葬。”
16、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17、李贺想到自己年老病重的母亲,不愿离开世间,便下床对来者叩头,说道,“家中的老母亲病重,恳请使者能放过我这条小命。”
18、有人说,李贺的父亲名为李晋肃,如果李贺考中了进士,则“晋”与“进”两字同音,如此便犯了“嫌音”的忌讳。
19、李贺写作之前,则是目中无人,犹如一种游魂的状态,凡吐三次,而后立就成文。
20、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五、诗鬼是谁
1、也有人认为,“鬼才”既是称赞他机灵敏捷,也是叹息其过早死去。李贺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但却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诗作。
2、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看起来如此荒唐无理的事情,还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讨论。
3、因为自幼身体不好,母亲又心疼又担忧,“儿子啊,你这哪里是写诗呀,简直要把一颗心都呕出来了。”
4、李贺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山河的大业。
5、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等到李贺这一代的时候,他这个“宗室王孙”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了,李贺后来的仕途也是诸多不顺。
6、因为长得实在太丑了。又黑又瘦,两道眉毛连城一条直线,一只鹰钩鼻突兀地耸在脸上,完全没有中原人方面大脸的气象。
7、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8、这便如顾随先生所说,“李贺的诗作只是怪诞,其中没有诗情,若一直如此,不变作风,即便李贺寿长,也不能成功地作出真正的好诗。”
9、在23岁时,李贺因病辞官,回到家乡昌谷。但是内心的躁动,又让他难以安于现状,他四处投亲访友,寄人篱下,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颠沛流离,心魂俱裂。
10、写诗必读:想写出好诗,一个字,炼!必须掌握四个方向
11、都说是笑一笑,十年少。乐观豁达的人总是可以更积极面对生活,可以更加洒脱快乐。而李贺就像贾谊一样,郁郁寡欢,除了写诗之外找不到人生乐趣,自然无法长寿。
12、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
13、但最终因为叛乱越来越多,李贺所在的部队主帅也遭人暗杀,部队孤立无援,李贺也只得在读回到了家乡。
14、韩愈本来想入睡,却无意瞟到了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看完仿佛已经置身于边关城池,看到了两军对垒,场面气势恢宏。“好诗!“韩愈一跃而起:“快把那个小鲜肉叫来!”
15、另外,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好像褒义词要比贬义词更受欢迎一些,尤其是在这些词用到人的身上时,我们都是喜欢那些听起来美美的、仙仙儿的词,就像“诗仙”这词一样听着顺耳好听。但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称呼却让人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诗鬼”,总想脱口而出一句:“这是什么鬼?”大概是从小鬼故事看多了,一提到“鬼”字头脑中总会闪现出一张凶神恶煞的鬼脸,所以说对这个字真的是提不起太多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