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2、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3、(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4、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生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6、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7、(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8、(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0、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结束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17、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18、译: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二、论语十则拼音版汉字
1、因为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将仁爱之心作为自己的重任,就是是有责任感的表现,即使是死去了,他依然觉得有很多责任没有尽到,不是吗?)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在“仁以为己任”,“远”在“死而后已”。两个答案
2、(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4、译: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5、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6、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7、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8、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9、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0、图文来自网络和朋友们的分享,感谢原作者,吉祥如意。
11、孔子在江边上看着滔滔的江水感慨说:“这世间的人不顾修身续慧命,只为追逐名利前仆后继的就像这江水一般,挟老死病苦昼夜不停的奔劳。
12、(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13、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14、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重点字词解释: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15、本段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16、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17、“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18、是知也(“也”表判断)
19、《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
20、(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三、论语十则断句划分
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2、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3、(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4、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重点字词解释: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次;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6、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8、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9、(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10、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11、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1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13、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
14、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15、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16、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17、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