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买椟还珠文言文
1、●文中有哪几句和现代文语序不同?
2、战国末期·韩非子《买椟还珠》原文:
3、缀(zhuì)椟(dú)
4、翻译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典故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5、可:可以,能够。
6、用“|”给上文断句。
7、文言文一般言简意赅,几句话便将故事浓缩成型。而对于习惯现代文的孩子来说,如果只是用符合字面意思的解读文章来应付孩子,那就太可惜了,因为他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古人的很多行为和做法。怎么办?演起来呗。
8、者:.....的人。
9、你知道下面的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吗?请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10、(3)“买椟还珠”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1、这则寓言运用铺陈的手法,排比、反复的句式,极写楚人对其所售之珠的匣子的加工和装饰,用料是珍贵的木兰木,薰制旨在使匣子的香味更浓,而且使其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用的是肉桂和花椒,镶嵌和装饰于匣子外面的尽是珠玉、玫瑰、翡翠等奇珍异宝,以致使这个装珠的匣子的外观之美超过了他所售之珠。正因为如此,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韩非子正是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昧其实际、去取失当、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的。全文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12、善:擅长,善于。
13、这个楚国珠宝商,可以说善于卖匣子,却不能说善于卖宝珠啊。
14、辑:同“缉”,连缀
15、《买椟还珠》的白话翻译:
16、郑国人两眼只盯在了精致的木匣上,竟然舍弃了珍贵的珠宝。可见,做事情必须主次分明,不能像买椟还珠的人那样,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才能取舍得当。成语原指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17、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18、文言文的启蒙学习,从兴趣出发,在趣味中展开,用专业来解读,再辅以大量阅读作为积累,相信,这些看似不易读懂的文字反而带给了孩子们无限探索的愿望,这才是阅读与写作最好的老师。当兴趣萌芽,学习由心而发,写作由生活而丰富,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将会更加精彩!
19、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20、《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的是一个楚国人把昂贵的珍珠放在一个装饰十分华丽的匣子里到郑国去卖的故事。郑国人不识货,买下了木匣,退还了珍珠。这则故事讽刺了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的行为。同时,这则寓言还有另外一层寓意,原著此篇的末尾两句:“此可谓善卖椟,未可谓善鬻珠也”(这可以说,这个楚国人擅长卖匣子,但不能说擅长卖珠子呀)。可谓点睛之笔。那个楚国人本来是想以华丽的匣子来显示宝珠的贵重,也借以招徕顾客的,结果事与愿违。这与他美饰其表,喧宾夺主,有无关系呢?寓言似乎还在告诉我们:凡事超过了分寸,往往事与愿违。这则寓言当“笑郑不笑楚”,郑人以珠价买珠匣,作者借郑人寓深意:讽刺生活中那些没有眼光、只重形式、忽略内容、舍大求小的人。
二、买椟还珠文言文注释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②,熏以桂椒(jiāo)③,缀(zhuì)④以珠玉,饰⑤以玫瑰,辑(jí)⑥以羽翠。郑人买其椟(dú)⑦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yǐ),未可谓善鬻(yù)⑧珠也。
2、停课不停学小学生文言文十一《买椟还珠》,含释义:
3、缀:点缀,装饰。
4、●同义词:卖——鬻椟——柜
5、请你写出下面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6、第一遍,让孩子们整体的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断句,体验文言文与现代文朗读的不同方式。
7、当他们是郑国人时,会豪爽的说:“这个不错,不贵不贵,我买了。”还会给自己加戏:“这种珍珠我家里多的是,我喜欢的是这个盒子。”
8、最认真的文言文学习平台
9、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10、没有眼光的人,总是难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做事情的时候,也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11、木兰:一种名贵的木头。
12、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卖鬻珠也。
13、因为匣子精美,所以他认为匣子实际上比珍珠更值钱得到匣子后,珍珠就无所谓了说的就是典型的不识货的人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傻事来
14、●请谈谈你对“王”部和“玉”部的认识。
15、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
16、这还真是善于卖盒子,而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17、第3题,在这个评价性的问题中,要求小读者从直接的角度来看待这次演出是否成功?并说出理由。孩子们非常棒,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认为演出成功的,因为华利虽然改变了结尾,但让观众感受到了温暖和善良的爱。有的人为演出失败了,也是因为华利改变了结尾,和最初排练的剧本完全不同,华利没有考虑到其他演员,擅作主张临时改变,让大家都不知该怎么配合他。也有人认为要看站在那个立场来看,所以有好也有不好。
18、②薰:通“熏”。以:用。桂椒:肉桂与花椒,均为芳香植物,有特殊的香味。
19、翻译: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去,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20、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做了一只装珠子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去,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三、买椟还珠文言文楚人和郑人各是怎样的人?
1、当然,在孩子们不熟悉这种体裁时,是由老师朗读全文。起码朗读三遍。后面两遍可以鼓励孩子随堂跟读或片断的独自朗读。
2、②做事要看准本质,不能舍本逐末。
3、此:这,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4、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亭来。
5、薰: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
6、也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7、(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8、②为木兰之柜:(他)用木兰香木(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
9、本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述了郑人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的故事,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讲明君治理国家要有办法,全文分为六章,分别从“忠言逆耳”“民为利士为名”“以身作则”“诚信”等方面论说,至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10、善:擅长,善于。
11、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2、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珠退还了。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大概就这意思吧!
13、④玫瑰:一种红色的美玉。
14、以上,在表演片段的过程中,孩子们互相鼓励着把故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更加立体的呈现了故事的内核,也让最后寓意的部分达到了每一个人都有独特见解的程度。
15、找到故事中的角色后,先从故事中已有的场景来开演。比如《买椟还珠》中唯一的有互动的场景就是“郑国人来买走了楚国人的盒子,却发现盒子里有一颗珍珠,跑回来还给了楚国人。”感觉很简单,却没有一句对白,显然还有很丰富的故事情节没有展示出来,ok,那么大家一起来设想卖家和买家会有怎样的对话呢?郑国人为什么要归还珍珠呢?楚国人拿回珍珠心理又会有哪些想法呢?这些答案不是靠举手来说出,而是在孩子们不断变化的角色扮演中来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16、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17、●买椟还珠的寓意是什么?
18、薰: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
19、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20、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临时改变结尾不好,但有人又觉得结尾改得确实很温暖,那要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兼顾呢?
四、买椟还珠文言文拼音
1、《买椟还珠》文言文阅读断句如下:
2、此:这,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3、其:代词,指代“他的”(楚国的珠宝商人)。
4、羽翠:翠鸟的羽毛。
5、翠来给小盒子加以装饰。
6、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jiāo),缀(zhuì)以珠玉,饰以玫瑰,辑(jí)以翡翠。郑人买其椟(dú)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yǐ),未可谓善鬻(yù)珠也。
7、这个小故事中的那位郑国人,被漂亮的盒子的外表所迷惑,反而忽视了盒子里面真正的有价值的宝珠,且亲手把珍珠给了他人。
8、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买下了匣子,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9、(4)“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10、郑(zhèng)熏(xūn)
11、确实如此,头一次接触小古文,大家都有点晕乎乎,不太明白古人说话的道道,好像字都认得,可凑在一起总感觉奇奇怪怪的。而且古人最厉害的一点是用这么少的字,讲述了一件超级丰富的故事,还把某个生活哲理蕴含其中,是不是很佩服呢?
12、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13、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
14、阅读理解,在与文本密切关联(答案直接可从作品中寻找到)的题目,孩子们没有问题,全部都答对了。我们讨论的重点在于第3题。
15、料把盒子熏得香香的,且还用珠宝、美玉、翡
16、在课堂上,孩子们2人一组,进行了小组编排和演绎,从台词到布景到走位,5分钟进行编排和排练,然后每一组上台演绎。效果呀,一级棒!哈哈,我将小视频发到课程班群咯!
17、(释义)椟:木匣;还:退回;珠:珍珠。买下匣子,而把匣子里的珍珠归还卖主。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取舍不当。
18、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jiāo),缀(zhuì)以珠玉,饰以玫瑰,辑(jí)以翡翠。郑人买其椟(dú)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yǐ),未可谓善鬻(yù)珠也。
19、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现在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20、点击"文言文古诗词"关注我们
五、买椟还珠文言文
1、鬻(yù):卖。
2、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时间和坚持的力量
3、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