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郦道元三峡
1、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18)每至:每到。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3、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5、可以看出,从第四句开始,和郦道元《三峡》完全是一模一样。
6、秦代、汉代都有《水经》,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到底是哪个时代成书的《水经》,原作者是谁,郦道元也没说。
7、“三峡”,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即使你没去过,你对她也不可能陌生。即使你没去过,你对她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8、✦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林寒:山林中气候寒冷。✦涧肃:山沟里气候清冷。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肃杀,凄寒。✦啸:动物拉长声音叫。
9、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22)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绝:消失。
11、✦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极高的山峰。(巘本身就指极高的山峰,此处用绝表强调修饰)✦怪柏:形状奇特的柏树。✦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悬,悬挂,挂着。✦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漱: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良多趣味:的确有很多趣味(趣味无穷)。良:甚,很。
1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3、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14、非常巧的是,北宋《太平御览·卷地部峡》恰恰有引用《荆州记》中描写三峡的原文:
1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12王命13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17千二百里虽19乘奔20御21风,不以22疾也。
16、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7、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18、点上方绿标即可听到高考必背古诗文
19、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献)
20、(5)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阻断。
二、郦道元三峡的赏析
1、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2、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写水。在作者的笔下,水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长河,一点一滴的奔涌着。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水位之高,还有水流之急。接下来就漂亮了,“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大家读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啊?其实李白的千古名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化用了郦道元的《三峡》的这段话,而且这段话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之后的水流之急。
3、(3)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亭,正。夜分:半夜。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5、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6、《三峡》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7、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三峡》写作背景: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从小喜爱游览山川河流,并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从中节选出的,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9、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0、✦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绿潭:碧绿的深水。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11、★八年级必读书目摘抄(汇总)
12、(13)回清:回旋的清波。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清波。
13、《三峡》也即《水经注·卷江水》中一个段落:
14、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15、山势高耸险峻,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写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的高耸,“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三峡的狭窄。
16、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
17、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18、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19、(在秋天)每到天刚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接不断,凄惨悲凉。从空荡荡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极高的山峰。(巘本身就指极高的山峰,此处用绝表强调修饰)
三、郦道元三峡山的特点
1、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扩展资料: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4、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也说《三峡》的作者是北魏时代的郦道元,但是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
5、郦道元呢,据我们的家谱记载,就是我的直系祖先。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其实是祖先崇拜,但祖先崇拜的本质呢,是先贤崇拜。所以后人都以自己的族姓中有先贤、有杰出者为荣,所以我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就会说我姓李,李白的李,对吧?我姓杜,杜甫的杜,像我就会说我姓郦,郦道元的郦,我以我的祖先为荣。
6、“至”是动词,“到”的意思,“于”是介词。全句意思是说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至于也就是到了.
7、用今天标准来看,郦道元就是抄袭。第如题主所言,北魏疆域从未达到三峡所在湖北、四川地区。如下图所示:北魏(北朝)和齐(南朝)疆域图:
8、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10、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11、涧肃:山沟里气候清冷。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肃杀,凄寒。
12、郦道元的《三峡》中写到了三峡两岸晴初霜旦之时高猿长啸的奇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当地渔者用歌声对此现象的描述。
13、郦道元是大地理学家,地理学上还有一门显学,就是《水经注》,郦道元的《水经注》。他不仅是大科学家、大地理学家。这篇《三峡》呢,其实不过是一篇短文。他之所以能够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最为关键的一点便在于布局谋篇的精细思量。
14、(10)不以疾:没有这么快。以,认为。疾,快。
15、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
16、说起来郦道元虽然身在古代,却仿佛有今天电影特写的手法,他将视线投射于山上,那寄身于岩石之间的柏树,由于山间幽暗,正午之时方见日光,柏树为了生长必须躯体向阳,日久天长遂成怪形啊。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地方,怪柏的存在又展现出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就更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机,让读者顿觉生意盎然。怪柏、悬泉、飞瀑、草木,这一切静中有动,构成了一幅极富动感的图画,也让自然风光有了更多的人文趣味。
17、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
18、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官之后,仕途坎坷,未尽其才,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迁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转河南尹,封永宁伯。执法严峻,拜关右慰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为叛臣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于阴盘驿,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19、哀转久绝: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20、第1段为1层:介绍三峡的地貌第4段为2层:介绍三峡四个时节的景象,融情入景,以渔歌做结
四、郦道元三峡原文
1、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初等语文教育来说,没必要讨论这个复杂的学术问题,就直接将《三峡》的作者视为郦道元。
2、山之高峻的来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百夜不见曦月。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至于夏度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知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道,不以疾也。
3、山水、山水,一般呢都是山在前,水在后,因此作为一篇描写山水之作,郦道元首先从空间入手,也是先写山后写水。开篇即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简要交代了描写对象,并介绍了其总体的长度。接着作者便把笔墨用来描写三峡的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再进一步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进行侧面烘托,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的雄伟而又峭拔的整体气势。
4、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不以疾:没有这么快。以,这样。疾,快。
6、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7、(8)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8、第一段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就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9、✦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出自《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动词,上,冲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10、绿潭:碧绿的深水。潭:深水。
11、千二百里:一千二百里,约合350公里。
12、《隋书·经籍志》云:《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13、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悬,悬挂,挂着。
14、zì sān xiá qī bǎi lǐ zhōng ,liǎng àn lián shān ,luè wú què chù 。zhòng yán dié zhàng ,yǐn tiān bì rì 。zì fēi tíng wǔ yè fèn ,bú jiàn xī yuè 。(què tōng :quē ;zhòng yán yī zuò :zhòng luán )
15、自2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5天蔽日。自非6亭午7夜分不见曦月
16、(7)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
17、随后再写水势减少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个“秀”字来概括,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在作者的笔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把这一时段的山静、泉飞写得十分的到位。不过,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郦道元这里写水却又不单单写水,而是再由水再回到山。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来状山,以“怪”来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也呈现出了三峡两岸山岩陡峭、高耸入云、固为一绝的自然风光。这也体现了郦道元作为一个大地理学家独特的眼光。
18、(作者)郦道元(朝代)南北朝
19、《三峡》是郦道元的一篇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壮丽景色。郦道元的作品是《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0、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五、郦道元三峡几年级
1、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2、而南朝(齐)和北朝(北魏)可以算作是「敌对国家」,作为北魏官员郦道元,跑去敌国去南朝的腹地——三峡,游山玩水的可能性很小。
3、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4、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5、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7、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8、zhì yú xià shuǐ xiāng líng ,yán sù zǔ jué 。huò wáng mìng jí xuān ,yǒu shí cháo fā bái dì ,mù dào jiāng líng ,qí jiān qiān èr bǎi lǐ ,suī chéng bēn yù fēng ,bú yǐ jí yě 。(sù tóng :sù ;mù dào yī zuò :mù zhì )
9、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měi zhì qíng chū shuāng dàn ,lín hán jiàn sù ,cháng yǒu gāo yuán zhǎng xiào ,shǔ yǐn qī yì ,kōng gǔ chuán xiǎng ,āi zhuǎn jiǔ jué 。gù yú zhě gē yuē :“bā dōng sān xiá wū xiá zhǎng ,yuán míng sān shēng lèi zhān shang 。”
11、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12、(15)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3、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水文资料,在记录自然风物方面也贡献卓越,更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啊,郦道元便发现了著名的阴山岩画,并在《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录,这个时期的阴山岩画里就有最早的青铜时代的狩猎、放牧、耕作图。阴山这条地理分界线在当时中国,尤其是在当时的战略冲突下,有着独特的意义。后来王昌龄的名句“不叫胡马度阴山”,立刻就使得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那种高昂的英雄主义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
14、《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15、所以,可以说《水经注·江水·三峡》一文引自南朝侍郎盛弘之的《荆州记》,并不是郦道元的原创。
16、《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17、有些没有注明来源,因为古代著作并没有文献注释系统,并不像今天一样,引用别人的文献不注明来源,就是剽窃。
18、三峡: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西陵峡和巫峡的总称。
19、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20、好,知道了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再来谈郦道元有没有去过三峡,也就是说:
六、郦道元三峡
1、(21)空谷:名词作状语,从空荡荡的山谷中。响:回声。
2、(出处)《三峡》——南北朝:郦道元
3、(1)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三峡: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一作:山献)
5、《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概括无疑,这句话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郦道元在校勘、注解《水经》的时候,引用了很多文献材料补充到《水经》中,有些注明了来源,如:《史记、汉书》。
7、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8、怪柏:形状奇特的柏树。
9、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出自《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动词,上,冲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10、良多趣味:的确有很多趣味(趣味无穷)。良:甚,很。
11、事实上,说汉代不可能有那么成熟的五言诗,后来几乎成了一个坎。我们知道,像卓文君的那首“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也基本上是被文学史所否定的。但是像汉书《外戚传》就记载了《戚夫人歌》,“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应该说是和虞姬的《和垓下歌》颇为类似的五言之作。说到这个问题,到底汉代有没有成熟的五言诗,其实我们又可以看看来《水经注》作一个重要的参考了。在《水经注·河水篇》就记载有汉代的《长城歌》,郦道元引晋代的杨泉《物理论》说,“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些有文献可考的五言对我们重新思考,像汉代究竟会不会出现成熟的五言诗,不能不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角度。
12、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1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语文七上读读写写注音注释
15、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16、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17、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18、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19、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20、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2、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3、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4、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小帆课堂:三峡·郦道元
6、《三峡》是北魏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郦道元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7、虽: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相当于“即使”。
8、✦嶂(zhàng):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亭,正。✦夜分:半夜。✦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
10、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1、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12、其实,郦道元是为古代文献《水经》作注,也就是整理、校勘并做出注释,其著作就叫《水经注》。
13、作为宜昌人我可以告诉你60字说不完但可以肯定的是水位上涨河道中一些低于海拔175米的山川名胜将被淹没.河道会变宽,水流会更平缓,所以水会更清.
14、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15、属(zhǔ):动词,连接。
16、郦道元的《三峡》的逐句翻译如下:
17、同学们读到这里有没有想到郦道元他为何要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来写呢?那绝不是为了精简篇幅,而是要从对比中体现趣味,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你看夏水急猛,春水潺潺;夏水多险,春水多姿,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良多趣味。这不仅给简单的写景加注了活力,更与一般古人所认为的“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18、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19、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撰《水经注》四十卷。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20、由于创建了三峡水库,两岸山岭被炸开,于是有了“高峡出平湖”的秀美景色,少了“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粗犷,高猿也隐退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3、《三峡》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
4、(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5、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6、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7、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