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毅的诗
1、巨厦摩天惊突兀,巧工遍地斗奇葩。
2、坚持晚节昭千古,誓挽狂澜励后生。
3、当年8月中旬,为配合攻打长沙中途撤回的红一军团主力攻下吉安,陈毅奉命率红二十二军开赴前线,干部学校的学员提前结业,肖菊英分配到红二十二军军部参谋处担任秘书工作。
4、“文革”期间,陈毅的诗作极少。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多年。一直到1971年林彪及家人出逃,在温都尔汗摔死。10月1日国庆节前夕,中央传达了这个消息。大病中的陈毅获知后,翻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放言五首》,让夫人抄录下来,并交儿女们阅读。这里我们试录其中一首:
5、杞人惟恐青天坠,精卫难填碧海干。
6、万岁涌潮来,军民真主宰。
7、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话无伦次,哀哉。
8、9月,红二十二军到达泰和县城后,时年29岁的陈毅与18岁的肖菊英正式结婚。婚后第二天,队伍继续向吉安进军,于10月4日攻下吉安。
9、你好!陈毅的“梅岭三章”原文(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0、这一组诗作,写于狂风暴雨的“文革”之中。其中理想的高贵追求,通过“红叶”的意象,多侧面地呈现出来。意志之坚定,精神之豪迈,难能可贵。没有长久而丰富的革命历练,决然不能在此时写出如此“大气”之诗。
11、是陈毅《青松》里的诗句。《青松》为陈毅诗作,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12、秋容老圃胜东篱,巾履肃然此孑遗。
13、陈毅《梅花》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梅花不屈服,处处立风雪。白居易《离离原上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实《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离离原上》是一首,我从书上查到俩名。
14、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
15、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16、亿众大革命,流血三十载。
17、当年10月,朱克靖从军战地服务团抽了二十多人组成一个小分队,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开展宣传演出活动,特地把张茜也派了去。11月7日,小分队在江南指挥部驻地水西村演出《魔窟》。因缺少道具,张茜跑去找陈毅借军服,陈毅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的军装,让张茜拿走。他忘记了《赞春兰》诗稿还放在上衣口袋里。回到驻地后的张茜发现了手稿,她念完诗后顿时满脸绯红,想不到陈毅如此爱慕自己。她不声不响地将诗稿装进口袋。
18、《七古·手莫伸》:陈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19、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
20、英雄的浩然正气融入陈毅一言一行。南昌起义后,陈毅追上起义部队,周恩来分配陈毅担任团指导员,说:“派你干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陈毅爽朗地笑道:“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我就干!”起义主力在潮汕地区被打散,陈毅协助朱德收拢余部。在赣南安远天心圩整军时,陈毅鼓励大家:“我们大家要经得起失败局面的考验,在胜利的发展情况下,做英雄是容易的。在失败退却的局面下,就困难得多了。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
二、陆毅的诗《青松》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词文化,国之瑰宝。自古以来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但又是各领风骚数百年。人们喜爱李白的浪漫,赞美苏轼的豪情,同情杜甫的悲苦,称颂王维的达观。
2、文章班马能臧否,书法颜欧论好尤。
3、这组诗作,激荡情怀固然极为突出,可谦逊之态,通过“开国待雅言”,“避席让群贤”等句子,同样表达得格外分明。这是深知开国艰辛,建国不易的将军的肺腑之言。
4、在此背景下,陈毅奉命到“AB团”重灾区赣西南担任特委书记。其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被击退,第二次“围剿”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陈毅从大局出发,伸张正义,释放了一大批被错抓的所谓“AB团骨干分子”,很快稳定了人心,积极投入第二次反“围剿”战斗。陈毅此举引起了李韶九的怀疑和不满,二人发生激烈争吵,李给陈扣上了“AB团总团长”的帽子,连肖菊英也被说成是“AB团骨干分子”。政委邱达三则被当成“AB团骨干分子”抓了起来。
5、《咏三峡》前一二节写诗人对三峡总体的印象以及发出的人生感慨。弹指一挥间,40年前,陈毅满怀救国志,赴法勤工俭学,远渡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如今重游三峡,仍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可是一代又一代风云人物脱颖而出,做出了自己的丰功伟绩。
6、陈毅元帅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戎马倥偬,倚马可待,创作了大量记录革命岁月的诗词。毛泽东评价陈毅诗词“大气磅礴”,郭沫若赞誉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青少年时期的陈毅,就用诗词记录了自己寻求真理、走向革命的心路历程。
7、人民庆开国,宇内浸狂欢。
8、中国老一代革命者,精神上总是充满理想主义激情,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他们都是积极乐观,永不言退,永不言败的。
9、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玉姿。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10、天安门上望,京阙焕新采。
11、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2、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
13、▲来源:丁聪漫画艺术网
14、四围有青绿,抗暴共一家。
15、这是一首托物咏志诗,写作时间是1960年冬天,发表是在1962年第一期《诗刊》上,记得诗刊发表后,许多报纸都刊载了,元帅的诗,又写得这样好,好记好背,故当时记得很熟。
16、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后,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开赴前线抗日。1939年3月,周恩来陪叶挺从重庆来皖南军部视察工作。3月10日,军部大礼堂演出陈白尘编的四幕话剧《魔窟》,陈毅从江南来军部参加会议,也观看了演出。正是这次观演,令他对扮演小白菜的张茜一见钟情。一天晚上,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来看望老友陈毅,谈到了张茜,朱介绍说,她是他从武汉招收来的,出生于船员家庭,是独生女,乳名春兰,学名掌珠,才17岁。陈毅得知张茜乳名春兰,魂牵梦绕,特地写了一首题为《赞春兰》的诗:
17、对于赖月明可能遭到不幸,陈毅是有思想准备的,但一经证实,仍然感到五雷轰顶。在所宿破旧的旅舍,他面对孤灯,提笔写下《兴国旅舍》表达自己的哀思:
18、不久后的1972年元月,一代元勋陈毅逝世。国庆之日,再也读不到他那健朗、明亮的诗作。通过陈毅元帅的诗作,我们能读出那个时代情状,这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发展机遇。
19、红叶落尘埃,莫谓红绝矣。
20、1965年10月1日国庆节这一天,陈毅虽然没有写诗,但他用诗一般的语言,为过往的战友写下了一篇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
三、李毅的最出名的一首诗
1、历历眼前事,突兀上下台。爆炸天不坠,造孽地难埋。为群荣雁奴,作伥耻鹤媒。历史最公正,判决终到来。
2、峨岷高万丈,夔巫锁西风。
3、 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 译文: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
4、一尊酒酹西风冷,惆怅人天知不知?
5、之后数年,大约因为工作太忙,陈毅较少在国庆期间写诗。只是适时写一点庆贺文字。譬如1952年10月1日,陈毅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就发表了阐述三年来上海各方面成绩的《庆祝伟大的第三届国庆节》文章。
6、《青松》、《红梅》、《幽兰》、《秋菊》;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元帅在华东战场上亲自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和孟良崮等著名战役.
7、陈毅写此诗的时期,全国人民正经受严重考验,国内经济发生困难,国际帝、修、反的反华压力,在这种环境下,陈毅诗中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豪迈气慨和大无畏精神,展现了作者的强大人格力量,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艰难,愈挫弥坚的精神写照,直到今日,我们仍能从诗中汲取精神力量。
8、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
9、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陈毅与张茜聚少离多,陈毅时常写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1941年初,张茜从苏中北上盐城,陈毅久候不至,特地写了《内人东来未至,夜有作》:
10、陈毅的这首诗浅显易懂,却令人很受启发。大家都熟悉田忌赛马的故事,刚开始的落后,可能只是对方在设局,赢到最后才是真英雄。诗人见多识广,经历过无数的大场面,即使是危急时刻也从未畏缩。
11、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12、10月6日,部下宋生发打探到了确切消息,赖月明回到家乡后继续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一个姓方的乡丁看中了她,硬要娶她,赖月明宁死不从,跳崖自尽了。
13、陈毅元帅的这首《雪松》,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14、鲁连赉志埋幽恨,痛快亲仇忍一思?
15、诗人用“费推敲”三字,形象地展现出大家聚精会神地下棋、观战的场面。诗人则不露声色,观棋不语,心里却在盘算着谁更有优势。
16、1940年2月,陈毅与张茜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驻地溧阳水西村结婚,当晚陈毅写下了题为《佳期》的诗,满怀甜蜜之情,记录下这个幸福时刻:
17、在诗中,作者以权位高高耸山岳,比喻权势崇拜者和钻营者渴望攫取高官大权,以便高高地凌驾于人民之上,对他人发号施令的心态;以爱河饮尽犹饥渴,揭露腐化堕落者的骄奢淫逸,欲壑难填;以颂歌盈耳神仙乐,形容某些当权者喜欢下级逢迎吹捧、歌功颂德,要名声,要荣誉。三个诘问句,形象地勾画了某些伸手都利欲熏心、贪得无厌的丑恶嘴脸,深刻地剖析并辛辣地嘲讽了他们公仆假面后的肮脏灵魂。
18、这首诗是陈毅写的,出自其《梅岭三章.其一》。《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19、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
20、陈毅走后,肖菊英一直心神不宁,到了和陈毅约定的第三天晚上,她坐在窗前,一直等到天色微明仍不见人归。她彻底绝望,决心“和陈毅一起去”,毅然跳入楼下的古井中。
四、
1、此地屡见血殷红,登临凭吊感慨中,阴霾尽消见碧空。
2、苏北耆贤数海安,解纷杖策沥心肝。
3、一九五四年仲春,由京返宁,感触纷来,慨然命笔。不作诗词久矣。观宇宙之无穷,念人生之须臾,反复其言,以励晚节。
4、部队攻克吉安后,在缴获敌人的文件中,发现了有关“AB团”的史料,其中涉及中共江西省行政委员会和赣西南特委的某些干部。“AB团”是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中一小撮极端分子纠合起来的秘密组织,只存在几个月就消失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却认为赣西南的党组织存在“非常严重的危机”,于是年12月初派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政务处处长李韶九率一连部队,到中共江西省行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富田,实施肃反任务,准备“找到线索来一个大的突破”。李韶九一到富田,就采用逼供信的手段,抓捕了包括主要领导干部在内的一百余人,致使机关内人人自危。
5、1954年,陈毅在参加了天安门的国庆典礼后,又率团去柏林参加了民主德国(东德)成立5周年国庆典礼。在此期间,陈毅作诗多首,其中一首《游柏林失不雷河》很有特色。此处略加引述:
6、所以,“让他一着、后发制人”不仅需要高超的本领,更需要充足的底气。而底气则来自于平时的积淀、对形势的精确把握,以及高瞻远瞩的眼光!
7、初冬节候里的芦花成为湖滩一景并呈现安详细腻之美
8、革命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联结成一座巨大的宫殿。历史文物展览,从仰韶文化起,直到如今。全部历史被一条红线贯穿着,就是人民不断争取进步,最后到人民总翻身。
9、然而,陈毅亲眼目睹法国资本家的剥削压榨、工人阶级的苦难悲惨,亲历华人学生的受屈辱、被压迫的境遇,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失望。他在《我两年来旅法的痛苦》中说:“我两年来的痛苦,是把劳力、时间拿去卖钱,得来的钱不能满我的欲望,常常使我处到罪恶中,为罪恶的奴隶。推我至此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会制度不好。”陈毅等旅法学生得知北洋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密约,以税权、路权等做抵押交换,向法国秘密借款,大家怒不可遏。周恩来等组织旅法学生召开拒款大会,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抗议,迫使中法借款中止。但后来抗议学生被法国警方强行关押,陈毅与蔡和森等104名学生被驱逐出境。
10、诸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
11、花溪在贵阳市郊,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幽深宁静,旁边还有田畴交错,数座小山参差其间。山峰突兀、溪水清澈,一派绮丽风光,令人心情愉悦。
12、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13、擎起文化强市大旗在中国文学之乡的土壤上深耕
14、韩国钧积极为苏北地区的和平奔走,并于1940年9月中旬,在海安召开苏北绅商界知名人士座谈会,由他领衔发出致苏北各方长官电,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争取中间势力,使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在政治上、军事上都陷于孤立的境地,为之后的黄桥自卫战役的胜利打下基础。黄桥之战后,为统一对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海安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抵达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
15、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
16、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告诫全党,“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这一教诲基于我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纪律真正成为“高压线”。
17、这些诗作,完全以“血”写成。那种视死如归,为理想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数十年后读来,依然撼人心魄。
18、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9、其中词二首,一首《满庭芳》,一首《水调歌头·自叙》;诗二首,一首五古,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古,七古题为《手莫伸》。
20、花溪棋亭位山腰,多人聚此费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