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牧童词
1、作者: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2、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3、陂(bēi):池泽边的坡岸。
4、牧童词zhāomùniú,mùniúxiàjiāngqū。朝牧牛,牧牛下江曲。yèmùniú,mùniúduócūngǔ。夜牧牛,牧牛度村谷。hèsuōchūlínchūnyǔxì,lúguǎnwòchuīsuōcǎolǜ。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luànchāpénghāojiànmǎnyāo,bùpàměnghǔqīhuángdú。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5、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6、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7、《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友人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智者的化身,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的精湛功夫。
8、点击上方绿色小喇叭收听↑↑↑
9、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10、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⒒。陂中饥乌啄牛背⑵,令我不得戏垅头⑶。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⑷。隔堤吹叶应同伴⑸,还鼓长鞭三四声⑹。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⑺。
11、诵经典唐诗,做智慧儿童
12、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13、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14、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译: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15、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16、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17、全文:《牧童词》唐代诗人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18、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译: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19、『古诗词欣赏』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
20、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他本是读书人,因考不上功名,而转学道,隐居终南山。《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二、牧童词古诗
1、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2、(5)吹叶:吹苇叶发声。应:响应,回应。
3、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4、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5、“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6、(1)稠:密。此句是说村子四面禾黍稠密,不能放牧,只能去远处。
7、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8、牧童词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吕岩的牧童诗草坪原野有六七里大,逗弄笛子吹三四声.吃完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看明月.牧童诗·黄庭坚七岁作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下,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0、进入澄迈慧牛生鲜商城选购
11、出自:唐代·吕岩《牧童》
12、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3、释义: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14、《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所见,第二句写所听,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5、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16、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7、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18、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9、『古诗词欣赏』玉树后庭花▏陈叔宝
20、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三、牧童词李涉古诗意思
1、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2、文人写它的目的,也只不过是“馋善歌者扬之”罢了。李涉的这首小诗,正是在模仿民歌的基础上写成,采用的形式和表现的内容十分协调。
3、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4、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5、牧童诗·黄庭坚七岁作
6、《牧童》里好像没有实在的数量词.大概的数量词是六七里,三四声.《舟过安仁》里实在的数量词是一叶,两小童,大概的数量词就好像没有.
7、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8、(6)鼓长鞭:甩动长鞭以发出响声。
9、(翻译)牧童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心里想着:我打扮成这样子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了。
10、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11、出自:唐代·崔道融《牧竖》
12、作者所处的时代,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已经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代、徳帝统治时期,回纥、吐蕃等异族连年侵扰内地。加之中原广大地区的藩镇割据,内战频繁,人畜都要担负空前沉重的徭役负担;送粮运草,长途跋涉,牛瘦人饥,再加上官家逼催紧迫,许多瘦牛都会磨得领背出血、化脓。乌鸦喜欢啄食腥秽的腐肉,嗅味而来,所以才会有“饥乌啄牛背”的情况发生。作者为反映这一现实状况,巧妙地借助孩提未尽的牧童说出,作下了该诗。
1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译: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14、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15、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6、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17、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
18、这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19、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20、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四、牧童词诗配画
1、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安徽佑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3、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4、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5、牧童词(唐朝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6、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回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事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7、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都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以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8、原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9、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10、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译: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11、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2、作者所处的时代,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已经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代、徳帝统治时期,回纥、吐蕃等异族连年侵扰内地。加之中原广大地区的藩镇割据,内战频繁,人畜都要担负空前沉重的徭役负担;
13、主办:《淮风》诗刊社|协办:江西美术专修学院
14、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15、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6、黄犊就是小牛的意思。牧童词作者:李涉原文: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17、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