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逐步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控制了华北,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之后,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北平掀起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月12月的西安事变是此次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潮。因此,1935年华北事变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国内阶级矛盾已降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西安事变才得以和平解决,开启国共两d第二次合作的序幕。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以后,1937年9月国民d发表了《中国共产d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灭洋‘’指抵抗乃至消灭列强。(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3、辛亥革命以后至国民革命爆发前(1912-1923)
4、抗日战争战争胜利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d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
6、义和团运动因为农民自身局限性,看不清清政府的腐朽,归结为列强的侵略。
7、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矛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然而这阶段,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还处于上升时期,所以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仍然是此时的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以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而导致的。
8、中日甲午海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9、《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辛亥革命(1901—1911)
10、建国以后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即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
11、1895年10月,山东冠县义和团领导人赵三多、阎书勤提出“助清灭洋”口号。
12、1935年华北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35—1945)
1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成为社会中最主要矛盾。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的口号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地尖锐。
14、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内阶级矛盾发生变化,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与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d之间的矛盾。国共进入十年对峙时期,而且国共进行了五次“围剿”与反“围剿”。
15、《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工具。这样,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汇合,反对清政府即反对帝国主义,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16、孙中山所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国民革命,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在护法运动中发表《讨逆宣言》。这些都体现了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独裁专制的斗争。
17、近代史上中国主要矛盾是民族和阶级矛盾,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两种矛盾才趋于合流。
18、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行径强烈不满,尤其是山东人民当时正处于日本、德国、英国等帝国主义直接蹂躏下,排外、仇外心理更为突出。
19、为争取广大群众参加义和团运动,也为争取合法地位以利斗争,各地义和团逐渐改变口号。
20、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起义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
21、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曾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
22、1900年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京、津一带义和团流行“扶清灭洋”口号。
23、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的历史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24、国民革命以后至1935年华北事变(1927—1935)
25、社会主要矛盾总体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26、“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当然也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27、近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率团访问美国开展智库交流,与美国政界学界人士进行广泛对话。他接受中新社“近观中国”栏目专访,对中美关系现状、两国如何在新时期找到正确相处之道、如何看待布林肯和耶伦相继访华等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28、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1898—1901)
29、资料图:2022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晤。图为会场外摆放的中美两国国旗。郭金超摄
30、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