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0年夏,义和团成员在朝廷的特许下大量涌入北京,并在北京到处焚烧教堂和屠杀基督教徒。随着事件不断升级,义和团的暴力行为甚至蔓延到许多普通北京百姓的家中,造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破坏。
2、主观上: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d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放松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3、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各省,教堂遍布中国.外国传教士依仗侵略特权的庇护,为所欲为,称霸一方.他们除进行种种政治、文化侵略活动外,还纵容、包庇教徒中的地痞、流氓欺压良民,霸占田产,包揽词讼,行凶杀人等罪恶勾当.清朝地方官吏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压力,在民教争讼中,推行“护教抑民”政策,造成许多“民冤不伸”的教案.广大群众同外国教堂传教士的矛盾极为尖锐,他们群起焚烧教堂,逐杀外国的教士,终于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4、自从鸦片战争发生后,中国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步步蚕食深深地刺伤了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外国公使,咄咄逼人的传教士,蛮横的西方商人,这些人在中国的举动都让中国百姓有了切肤之痛。
5、士绅们的排外情绪比农民们更强烈,他们的生活虽然不至于像农民那样受到严重影响,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被逐渐摧毁了。士绅们自封为儒家的卫道者,痛恨外国宗教的异端邪说。他们坚信“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但这种信念却在洋枪洋炮的轰击下被打得七零八落。(扶清灭洋口号的背景)。
6、影响:义和团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7、在十九世纪中期,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长达十三年的战争使民生进一步凋零,很多贫民最初把他们的不幸归罪于太平天国,但最后都把怨恨转嫁到外国人身上,因为太平天国是用外国人的基督教思想意识鼓动起来的。
8、经济困难的同时,天灾又不断出现。十九世纪末,华北地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迷信的官员和百姓都把造成天灾的根源归罪到洋人身上,他们的理由让我们现代人听起来有点哭笑不得。他们认为洋人在陆地上建造铁路伤了“龙脉”;在山里开矿放走了山中的“宝气”。洋人在中国的种种行径严重破坏了大清王朝的风水,打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当时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普遍都对洋人抱有敌意。
9、其次,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10、随着市场上大量外国进口货物的涌入,中国传统手工制作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许多人平民百姓因此而破产。外国人在中国修建铁路以及引进大型货轮也威胁着传统的运输体系,成千上万依靠原来运输体系为生的人面临失业的困扰。因此,很多中国人把这一切归咎于外国人给中国造成的破坏,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对洋人刻骨铭心的仇恨。
11、到了十九世纪90年代,义和团组织开始在山东、河南、江苏、直隶等地出现。义和团包括许多没有隶属关系的团体,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头目。大头目被称为“祖师”,小头目称为“大师兄”、“二师兄”。洋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教徒和那些为洋人打工的中国人被称为“二毛子”,那些用洋货的人被称为“三毛子”。义和团的宗旨是所有“毛子”都要被消灭干净。
12、首先,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13、中日甲午海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14、在中国历史上,士绅阶层和平民百姓阶层原本是两个对立面,但同仇敌忾情绪的影响下,这两个阶层的人却走到了一起。士绅们杜撰了很多外国传教士在教堂高墙深院内残酷迫害中国同胞的小故事,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借此煽动普通民众的仇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