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体诗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3、分辨能力,更上一层楼!
4、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5、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6、今体诗分为律绝和五律七律。律绝分五绝七绝。五绝四句二十字。七绝四句二十八个字。
7、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8、即是指在平仄上,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9、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10、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11、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1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
1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4、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15、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1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17、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第四句用甲韵,第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18、平声,类似于今天的2声,歌、隔;
19、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20、古体诗特点: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二、古体诗包括哪些类型
1、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近体诗的格式非常严,从长度上说,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2、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3、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4、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5、掬、(jū),在古韵是入声一屋。
6、第近体诗离我们其实不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之所以把以前多年前的诗叫近体,当然不是为了跟别人炫耀我们历史长。这个概念是唐朝人提出来的,他们管自己朝代的诗叫做近体,后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后人也一直跟着唐朝人叫,没再改过。
7、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9、桥上裁光照彼岸。散文诗:散文诗有诗的音韵美感,又有散文的形式,内容上有散文性细解,又有诗的情绪和朦幻,是散文和诗两种文体的特点渗透,是散文形诗韵体。
10、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11、古体诗和现代散文诗歌最喜欢哪一类?为什么?
12、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3、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14、蒹葭白露霜,伊人水一方。溯洄长且阻,宛在水中央。蒹葭露未晞,伊人水之湄。溯洄跻阻道,宛在水中坻。蒹葭白露已,伊人水之涘。溯洄阻且右,宛在水中沚。古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15、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16、2:用韵较宽,不受韵书限制。
17、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18、“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19、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20、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三、古体诗和律诗的区别
1、倚栏无语听池荷,草虫低鸣夕阳暮。
2、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3、D.“奄忽”二句所表达的主旨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致。
4、入声17韵: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5、古体诗每首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另作别论。
6、古体诗从《诗经》以来到现代,一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文学体裁,更是中华传统诗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不讲平仄、对拈、对仗,也没有句数限制。同时用韵宽泛,虽然一首诗中可以平仄通押,且可换韵,但要有一定章法。
7、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的诗体。在近体诗形成之前,除楚辞外各种诗歌体裁均被视为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四言诗属于古体诗一类,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时期仍有不少人写四言诗,代表作有曹操《观沧海》、陶渊明《停云》等。现存古体诗,以五言和七言居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代表作为《古诗十九首》。从南北朝起,到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占大多数。七古可能早于五古,却不常见。到唐代,七古开始大量出现,后来人们习惯把杂言诗也归入七古一类。
8、(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六的平仄颠倒使用,这种情况也非常多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东来紫气满函关。降王母,(仄)平仄。
9、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0、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11、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
12、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13、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1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5、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16、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17、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18、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19、无论是四句的绝句、八句的五七言律、八句以上的排律,都是四种基本句式的组合。下面多说两个常用的变格,关于救拗就不说了。
20、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有四言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四、古体诗代表作
1、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
2、1).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3).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4).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3、借問龍泉劍?何如醉後狂!
4、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5、但是古代的入声于今天不同,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古入声在普通话的四声中都有,例如:隔,就是入声字,在古诗词中当作仄声使用。
6、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7、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8、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9、一室的茶香,候你品味!聆听,有风、有雨、还有雪。四季之花,四季之静美,幻化秋月之态,心灵之声,在这诗文里呈现。
10、有驴君在之前的内容里跟大家分享过,高考文言文经常出一道文化常识的选择题,而这道文化常识题涉及面极广,历史、地理都考。那么高考卷上有没有只属于我们语文的文学常识呢?
11、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12、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
13、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14、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