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史宋濂传
1、不过,我认为《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学价值还是有一部分体现在宋濂对自己求学经历的细致刻画里。
2、洪武九年,宋濂升任学士,承旨负责起草诰书,仍兼赞善大夫。洪武十年,宋濂致仕,朱元璋赐他《御制文集》及绮帛,问宋濂年纪多大了,宋濂说:“六十有八。”朱元璋便说:“你若将此绮收藏三十二年,你就可以拿它来做一百岁时的衣服。”宋濂顿首谢恩。洪武十年,宋濂入朝拜见。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朱元璋准备将宋濂处死,由于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安置到茂州。
3、(6分)要点:薄荷的特点和作用,2分;作者的追求,2分;情感,2分。
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一个特点是它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以叙述的方式去劝导晚辈学习,而不像一般的劝学文章,站在长辈的制高点去讲道理。它循循善诱,引人共鸣。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穷困学子,为他们点亮梦想的火炬。
6、请以“比看起来还独特”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7、☞最全初中语文思维导图,22张图涵盖所有知识点!
8、阅读文章,在横线上或方格中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9、☞2020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汇总
10、即便是宋濂这样文采斐然的大师,也逃不过“赞颂皇恩”的魔掌。也正因如此,宋濂入明之后的文章在后世的文学鉴赏中为很多批评家所不齿。人们指责他“拘迫无生气”。
11、☞初中语文必须会背的180个文言文实词!学霸都在偷偷背
12、B.翰林院:唐始设立,其后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都集中了许多知识精英,如李白、王安石、李鸿章都曾是翰林中人。
13、现在的你们(指马生和其他的太学生)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比我好太多了,你们更该好好学习。如果未有所成,那不是天资不好就是学习不够专心。
14、⑧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15、☞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初中生都在埋头背!
16、⑮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17、《明史· 宋濂传》中,“濂具以实对”说明了宋濂实事求是,对人坦诚相待,说实话,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的可贵品质。
18、(8分)(1)太白(1分)(2)终将(1分)(3)刘禹锡(1分)(4)怀念友人
19、这两个桥段都是历史事实,《明史·宋濂传》有详细记载:
20、抓到人犯后一般交给锦衣卫处的北镇抚司审讯处置。因此,厂和卫在业务上是要合作的,人们也以“厂卫”并称这两个特务机构。
二、明史宋濂传重点字词翻译
1、宋濂二三事怎么翻译宋濂二三事TwoorthreethingsaboutSongLian望采纳!!!!
2、(2分)(1)B(2)A
3、⑥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4、C.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5、(2分)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1分),能够互相吸引,相互感召(1分)。
6、③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7、☞史上最全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8、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9、D.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10、A.对年轻人提出了正确交友的期望B.提醒年轻人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
11、⑤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12、⑯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
13、(丙)岳阳楼记(节选)
14、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韩诗外传·伯牙鼓琴》
15、还有人因为在上奏的谢表中使用了“作则垂宪”、“遥瞻帝扉”这样的词语,被皇帝觉得“作则”近似“作贼”,“帝扉”近似“帝非”,就被诛杀。
16、(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17、B.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18、默写与运用(12分)
19、“其他”“目录”“习作”
20、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三、明史宋濂传翻译原文宋濂字景濂
1、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12分)
2、A.旧貌新颜B.异曲同工C.百花齐放D.殊途同归
3、(按照姓氏笔画顺序,排序没有先后!)
4、综上所述,孟轲的配享起自宋朝。但当时,孟轲的配享地位并不是没有争议的。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诏封孟轲为邹国公。当时任晋州州学教授的陆长愈奏请于春秋释奠孟子应与颜子并配享之时,就曾引起不小的争议。“议者以谓凡配享从祀,皆孔子同时之人,今以孟轲并配,非是”,提出质疑。礼官们据理力争,说:“唐贞观以汉伏胜、高堂生、晋杜预、范宁之徒与颜子俱配享,至今从祀,岂必同时?孟子于孔门当在颜子之列。”一时争论激烈,只是由于宋神宗亲自下诏裁令“以孟子配食⋯⋯自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邹国公像,冠服同兖国公”,才最终平息了这场争论(见《宋史·礼志八》)。
5、(2分)具体地阐释了朋友相交之道的含义(就是“信”),(1分)有力论证了“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1分)
6、D.丙文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境界高于甲乙两诗。
7、某中学开展了校园“光盘行动”的活动,请你来参与。
8、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震惊朝野的胡惟庸谋反案被揭发,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三万多人。经查,宋慎跟胡惟庸走得很近,关系密切,在被杀序列,宋璲也受到牵连,“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明史·宋濂传》)。
9、☞统编七下八下九下语文全册课文检测汇总
10、(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11、A.“小姨眼中的光”是指对味觉享受的追求。
12、纪纲有些得意忘形了,他忘记了自己的为所欲为,靠的是什么。他忘记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究竟是谁给的。说白了,就是摆错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13、“卿不朕欺”是宾语前置。可译为:实这样,你没有骗我。
14、让我们把镜头切回锦衣卫自身。
15、C.宋濂能七步成诗,并在诗句中表达劝谏之意。可见其文学才能与忠正耿直的性格。
16、联系上下文,可以推知:“濂具以实对”中“具”与文中的“□”意思相近,“濂惟举其善者”中“善者”在文中对应的是“□”这一方面。(2分)
17、我们在文中所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代文豪的求学故事,更是一个曾经血肉鲜活的文学才子在宏大的封建体制中,消耗着生命的灵光从巅峰走向死亡的过程。
18、卒于夔,年七十二。追谥文宪。
19、①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20、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儒,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其头衔很多,如他早年被称作“神童”,位列“浙东四先生”之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刘基并称散文“一代之宗”,被刘基颂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和“五经师”,被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一个个头衔,奠定了宋濂在政坛、文坛的地位。
四、明史宋濂传重点字词
1、3“微”,无,没有。用法同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后面的停顿应为:几/误罪/言者
2、在皇帝的高压下,宋濂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为官不到十年,为了明哲保身,就请辞回乡。
3、☞2020春学期丨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答案
4、C.“行路难”、“弃置身”和“处江湖之远”都表现了人生境遇的艰难。
5、从语气角度看,第1段画线句属于句,其作用是。(4分)
6、宋廉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正是因为宋濂的诚信,书的主人才愿意一次又一次把书借给他,宋濂的诚信,使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从而成为了一个出名的文豪。说明了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商家需要诚信,只有讲诚信才是商家的立身之本。拥有诚信品质的人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上。
7、栏目主编:毕光荫/栏目副主编:周敏璐
8、于是,纪纲被逮捕,没有送到锦衣卫,而是押到了都察院。审讯只进行了不到一天,连正常的法律程序都没走完就结束了。都察院的结论是:“其家蓄养亡命之徒,私造铁甲弓弩数以万计。”不管罪名是不是编的,这个谋不轨的罪名是坐实了。纪纲尝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滋味,被凌迟处死。全家老小发配边疆。
9、A.经典与流行,各放异彩B.“雅”“俗”何不共赏
10、完成下面表格。(8分)
11、“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这句话常常在我羡慕那些条件好的同学的时候浮现在我脑海中,提醒我把目光放长远,艰苦只是暂时的。
12、☞七上|☞八上|☞九上
13、(答案示例)“故乡的薄荷”是清新、清净、宠辱不惊的(1分)。薄荷是行文线索(1分),作者“想把日子过得像薄荷一样”,意在表达在经历世事后不再追逐名利热闹与繁华,而是返璞归真,向往朴素、清净的生活,追求内心的淡泊与宁静(2分)。表现了作者对于薄荷的喜爱(1分)以及对故乡的怀恋(1分)。
14、宋濂逝于夔地,终年七十二岁。追封谥号文宪。
15、B.对于屡降甘露的凶吉,宋濂认为自然现象由天意决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6、下列最适合此研究报告题目的一项是()(3分)
17、全句译为:‘没有景濂,(我)几乎要错误地怪罪谏诤的人
18、许多人总会把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弄混,认为它们都是宦官提领的特务机构。可是,锦衣卫恰恰不归宦官管。锦衣卫的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设的“拱卫司”,洪武二年(1369年)更名“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亲军都尉府”及其统辖的“仪銮司”改名为“锦衣卫”,级别也从“拱卫司”时期的正七品提升到此时的正三品,相当于一个省部级单位。
19、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20、A.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五、明史宋濂传翻译原文
1、洪武六年七月,宋濂升任侍讲学士,负责起草诰文,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受命与詹同、乐韶凤修订日历,又与吴伯宗等编修宝训。九月,给散官定官阶职务。朱元璋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想让他处理政事,宋濂推辞说:“臣无他长,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经很满足。”朱元璋对他愈发敬重。洪武八年九月,宋濂随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到中都讲武。朱元璋获得地图《濠梁古迹》一卷,派人送给太子,并在图外题词,命宋濂访询,随处讲解。太子将地图拿给宋濂看,宋濂逐一陈述,随事劝说,对太子很有规劝告诫作用。
2、(3):要结交□□□□的朋友
3、选择C,利用“剩”与“盛”谐音,便于理解,意含因为“丰盛”所以“剩余”,同时也强调了开展“光盘行动”是提倡文明的行为。
4、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
5、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6、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5分)
7、最奇葩的是,永乐十四年(1416年)端午节,明成祖朱棣主持射柳比赛。虽说纪纲射术高超,但这次他却对锦衣卫镇抚庞瑛说:“我故意射不准,箭射出去以后,你就把柳枝折下来,大声呼喊我射中了,看看有谁敢出来揭发我。”谁都知道,纪纲这么做是秦朝宦官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伎重演。所以,面对庞英“折柳鼓噪”的表现,大家都装孙子,不吭声。
8、“卿不朕欺”是宾语前置。可译为:实这样,你没有骗我。、“恶”读wū,通“无”。可译为:陛下(您)刚打开进行谏诤的途径,不可过重的怪罪(他)3“微”,无,没有。用法同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后面的停顿应为:几/误罪/言者全句译为:‘没有景濂,(我)几乎要错误地怪罪谏诤的人
9、大臣的家事,皇帝当然不可能趴在墙头偷听,蹲在窗前窥视,这些工作都交给了一个特别的机构——锦衣卫。
10、朱棣上台后,汲取朱元璋在接班人选问题上的教训,曾在长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犹豫不决。前者虽年长,但体态肥胖,品质宽厚;后者虽年幼,但身轻体健,勇武过人。朱棣曾想废长立幼,但被阁臣解缙劝止。不幸的是,汉王朱高煦侦知此事,恨透了解缙,便借机参劾解缙私谒太子。解缙入狱后,他又买通纪纲,将解缙灌醉后拖到雪地里活活冻死。这位主持纂修《永乐大典》的奇才,竟这样被纪纲活活害死。
11、(材料B)新中国成立前有个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结交了许多不思进取、爱无病呻吟的朋友,受到他们的影响最终也写文章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再没有可以一观的作品。
12、(2)择友的标准(1分)(3)志同道合(1分)
13、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对于亚圣孟子的神灵来说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日子。这一天,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想把孟子的木主牌位从孔庙四配的位置上撤下来,取消他配享的待遇。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孟子本人,而且对儒家的传统信仰均将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要了解这一事件的原因,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孔庙中四配的渊源。
14、《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15、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6、在锦衣卫里,最能体现其权威的内设机构,就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管锦衣卫内部法纪,北镇抚司管皇帝钦定的案子,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和处决,不必经过刑部、大理寺等司法机构。
1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8、(4分)疑问(1分)引发“我”对小姨眼里闪着光的疑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家乡薄荷的介绍(3分)
19、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20、当时我手上戴着露出指头的手套,还是冻得通红不能屈伸。那些个寒风和着星光的夜晚铸就了我的好成绩。
六、明史宋濂传
1、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宋濂传》扩展资料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