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端听筝
1、李端的知名度虽然没有李杜、元白这些大诗人的名声高,但其实也还可以,他是大历十才子之写诗也有自己的风格,他的诗多为应酬之作,当然有些表现社会现实,但更多是表现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其中一些闺情诗,却写得清婉宜人,韵味独特,是值得一读的。
2、《唐诗三百首》: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
3、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听流人水调子》
4、《唐诗三百首》: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5、sì zhú chūn fēng zhī liǔ tài , rú suí tí niǎo shí huā qíng 。
6、gèng rù jǐ chóng lí bié hèn , jiāng nán qí lù luò yáng chéng 。
7、《唐诗三百首》:送魏万之京·李颀
8、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
9、(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0、《唐诗三百首》:苏武庙·温庭筠
11、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
12、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13、呼唤我们的一对凤槽,派去做三峡孤猿的号角。
14、整句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叫做“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因此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若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若第三字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15、《唐诗三百首》: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
16、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17、《唐诗三百首》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
1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0、《唐诗三百首》:长相思·李白·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唐诗三百首》:长相思·李白·其二
二、李端听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唐诗三百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下)·李商隐
2、▲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3、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4、《唐诗三百首》:北青萝·李商隐
5、《唐诗三百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6、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格律对照例诗:元稹《行宫》
8、《唐诗三百首》:渡荆门送别·李白
9、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
10、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11、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12、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含蓄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像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13、《唐诗三百首》:在狱咏蝉·骆宾王
14、当窗的佳人在白日下纤手调筝,发出优美的乐声。
15、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16、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17、《唐诗三百首》:行经华阴·崔颢
18、《唐诗三百首》: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19、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20、《唐诗三百首》长干行·其李白
三、李端听筝古诗
1、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
2、《唐诗三百首》: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岑参
3、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4、《唐诗三百首》: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5、唐诗第3句是不押韵的,这首诗的韵脚应该是an,柱这个字估计现代和古代的读音不同了,在古代应该是以an为韵母!
6、《唐诗三百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7、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8、《唐诗三百首》: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9、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10、似乎习习的夜风是从筝上而来,春水呜咽流动的感觉也好像是从筝是发出的。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唐诗三百首》: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
13、《唐诗三百首》: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
14、三人一旦同行,留下高斋月明。遥想扁舟京口,尚余孤枕潮声。
15、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16、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17、仄起仄收表示的是五绝的第一句是仄声词开头(主要是第2位序的字必须是仄声),句末字也是仄声。这样依据"替"的规纠,第一句即为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与第一句"对",则为平平仄仄平(韵),此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则为平平平仄仄。第四句再与第三句"对",且押韵,则为仄仄仄平平(韵)
18、凭君向道休弹去,自尽江州司马头。
1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0、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四、李端听筝 书法
1、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2、《唐诗三百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3、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4、《唐诗三百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5、《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6、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国学荟粹”,再点击“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7、释义: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8、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9、筝趣琴筝研习社琴筝相伴,其趣无穷中国古筝学院(简称“中筝学院”)是隶属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筝文化旗下的专业进行古筝文化与艺术系统教育的机构,由中国当代著名古筝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生导师袁莎女士创办并任院长及教学总监。
10、所以这样一首五言绝句、一首五言小品不仅精彩,而且就像一个润滑剂一下使得所有的相逢、所有的心愿、所有的欲望、所有的场景与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变得美好起来,都变得风雅有趣。所以郭暧一听,也大为称赞,所以当时就解赠镜儿,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11、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12、shuí jiā dú yè chóu dēng yǐng ? hé chù kōng lóu sī yuè míng ?
13、《唐诗三百首》: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14、《唐诗三百首》: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15、《唐诗三百首》: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16、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17、《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18、▶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共15集)
19、那么既然有那么多鸣筝诗、听筝诗,写筝曲的诗,李端的这首《听筝》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你看他写的:“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鸣筝”不用说,这个“金粟柱”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个“柱”啊,就是那个定弦调音短轴;而“金粟”呢,是指那个短轴上面是有金星一样的花纹。“素手”,这不用说,这是指“弹筝女子”,她的手纤细洁白;那个“玉房”是什么呢?“房”其实是筝上面架弦的枕,“玉房”就是玉制的筝枕。所以第一联的“金粟柱”,还有这个“玉房”其实都是筝的专业术语。“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说的就是这个弹筝的女子啊,纤手拨筝,属于弹奏的那个状态。其实呢,这种状态也没什么特别独特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20、▶曾仕强《家庭教育》合集(共24集)
五、李端听筝古诗书法
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3、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青楼怨》
4、《唐诗三百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5、《唐诗三百首》:山中送别·王维
6、格律对照例诗:李端《听筝》
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鲁迅有《赠人》(其二)诗:“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3古筝诗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萧纲《弹筝》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苏轼《甘露寺弹筝》
9、出自宋代晏几道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10、据说三国时期的周瑜精通音乐,别人弹奏乐曲,偶有失误,他便能一下听出来,然后回头一看,这首诗,显然是借用这个典故,但不同的是,此诗中的女子,是为了得到爱慕者的注意,而故意弹错的。有人说,这是一种邀宠的表现,是“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但其实,这正是年轻女子感情真挚的一面,也可以说,弹琴者想要寻找知音,因此故意弹错一些,让能够听出错误的人,对自己青睐,也表现了女子机敏可爱的形象。
11、《唐诗三百首》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韩愈
12、所以诗与情,与乐、与爱密不可分,诗歌与音乐其本质其实都是情与爱的流淌。“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就像这首流行歌里唱的一样,让我再看你一眼。
13、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注释:⑴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⑵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14、《唐诗三百首》:古从军行·李颀
15、释义: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16、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
17、梁.沈约《咏筝》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唐.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裘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自尽江州司马头。唐.李峤《筝》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元.杨维桢《鸣筝曲》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为什么古代的人弹古筝都不用弹片的?古代的琴或琵琶都是用那种蚕丝做成的,质地比较柔软。不像现在的金属弦。不然他们肯定受不了的嘛!
18、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9、是的。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由于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赞道:“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20、律句有四种基本句型。五言:(甲)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仄,(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七言只是在五言句型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六、李端听筝
1、《唐诗三百首》: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
2、如果说前两句很美,那后两句便十分有趣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以《弹筝》为题目,正常来说应该以筝声为对象,表现弹奏者技艺的高超,但是诗人在这里,却没有这样写,而是通过女子故意弹错乐曲,来展现一幅生动的倾慕图。
3、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4、《唐诗三百首》: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李商隐
5、“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6、(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7、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8、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9、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则是用典,周郎就是周瑜,说那个时候周瑜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止精通带兵打仗,还精通音律,所以每当下面的人弹错音调后,他就会朝那个人看一看,说,你弹错了。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看起来是,我想被周郎注意而故意弹错琴弦。
10、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11、在押韵上,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12、《唐诗三百首》:归嵩山作·王维
13、释义: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14、《唐诗三百首》孟郊·游子吟·难忘慈与爱
15、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16、▶《道德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7、弹琴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两人一拍即合,当真是令人羡慕,这首小诗,虽然表面是在写弹筝之事,但其实却表现了男女间初见时悸动的美好,以及知音难寻的感觉,可以说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