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系列民族工业:上海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3、③筹建海军:19世纪70~80年代中期,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水师;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
4、②局限性: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5、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创办)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
6、(5)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结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7、如留学回国的严复、詹天佑等,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8、洋务运动总共有两个口号,它们分别是“自强”和“求富”。其中“自强”是洋务运动第一阶段的口号,而“求富”则是洋务运动第二阶段的口号,不管是哪个口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巩固清廷的统治。
9、(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镇压人民,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0、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11、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12、作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洋务派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13、①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14、②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创办)
15、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系列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16、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同时辅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这样的指导思想,目的在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来改变清政府饱受列强欺凌的局面。
17、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18、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19、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③积极性: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21、洋务运动的本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22、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中体西用”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
23、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24、原因: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25、(4)代表人物:(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26、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27、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8、(6)口号(思想主张)和任务:前期:“自强”主要任务是发展军事工业;后期:“求富”主要任务是发展民用工业.
29、“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是洋务派早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创建军事企业时的口号,意欲增强国力,尤其军事力量;求富是后期七十阀代中后期在军事企业面临燃料资金等问题的情况下,创办民用企业时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