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国骊姬之乱
1、虽然这19年很辛酸,但对以前一直养尊处优的重耳来说,却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心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贵公子成熟了许多,开始伺机而动。
2、晋惠公又一次背信弃义,秦穆公大怒,先发制人,抢先率兵攻打晋国。晋惠公遂召集军队与秦国交战于韩原。
3、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他早期的时候也是被迫离开的,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不想离开,但是迫于局势的话也没有办法,所以我觉得最后离开了十多年之后到晋国的国内局势比较稳定的时候,他才回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60多岁才回晋国,而且最后也是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这和他早年时期的经历有关系。
4、事实上,公子重耳是想成为晋君的。他作为献公最年长的公子,是最有资格继承晋国的,而且在重耳的身边,还有诸如狐偃、赵衰、魏犨、介子推等贤德之臣,论声望、论支持率,重耳无疑是晋国君位的最佳人选。如果重耳真的是淡泊名利的人,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怎么可能一直跟着重耳流亡列国?这些人之所以跟着重耳,完全是因为看中重耳的才能,断定他一定能回国继承晋侯之位。
5、随着骊姬阴谋的一步步实现,她加快了行动的步伐,继而又采取了更加毒辣的手段,那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阴谋,还被蒙在鼓里的太子申生能躲过这场劫难吗?其他公子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6、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7、初,晋侯使土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日:“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8、梁五和东关五以曲沃为宗庙所在,蒲(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与屈(今山西省吉县、乡宁一带)为边防重地为借口,建议献公派众公子去镇守城邑。
9、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韩、赵、魏只把绛和曲沃两地留给了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晋国彻底灭亡。
10、点击阅读:第1篇·晋国始封
11、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12、同样,秦穆公也不是急公好义之人,作为大国君主的他,自然以本国利益为第一考虑,拥立重耳固然能博得好名声,可除了名声外,秦国还可能塑造一个强大的敌人,但如果拥立夷吾,不但秦国能得到河西之地,开辟通往黄河的通道,还能扶植一个并不怎么贤明的君主,对秦国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
13、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准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14、孔宁与仪行父两人都在夏姬面前争宠,孔宁失宠后将夏姬的美名讲给陈灵公听,于是陈灵公也成了夏姬的床幕之宾。夏徵舒长大后不满母亲的淫荡,于是亲率家丁捕杀陈灵公、孔宁、仪行父三个,陈灵公死在马厩之下。孔宁与仪行父二人从狗洞里钻出去,不敢回家赤着身子逃到楚国去了。
15、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16、荀息答:我和先君有言在先,要辅佐幼主坐稳王位。若是无法实现诺言,我又有何面目活在世间呢?
17、前651年,晋献公病,他深知群公子在外,其党在内,因此托孤于大夫荀息。晋献公死了以后,荀息扶立奚齐为君,大夫里克、丕郑将奚齐杀死在晋献公灵前。荀息又立骊姬娣子卓子为君,又被里克杀死,荀息自杀。这是骊姬之乱给晋国带来的灾难。
18、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人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19、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辨明是非。”太子说:“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太子说:“君上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2)
20、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于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二、晋国骊姬之乱启示
1、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39):“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以上僖公五年)
2、重耳之所以拒绝了里克、郑父,其实源于三个“疑”字。
3、荀息虽然对献公临终前的嘱托持保留态度,却因爱护自己名声而不想留下不遵君命的“不忠”之名,导致他明知公子重耳、夷吾均强过奚齐,还是执意要拥立奚齐为君。其实,荀息坚持拥立骊姬之子为君并不是单纯履行君王的遗命,他更多的是想保护晋献公的两个爱子。
4、“骊姬之乱”暂时中断了晋国蓬勃的发展进程,从公元前651年到前636年的十五年间,政治局势很不稳定,期间,惠公去世怀公继位,但直到晋文公归国才彻底结束了“骊姬之乱”的影响。
5、(31)守官:在职的官员。废命:不接受君命。
6、此举无疑同时得罪了拥戴他的内臣和外国。郑父愤恨,便请命为使,前往秦国道歉,实则是想把晋惠公背信弃义的真相告诉秦国,秦晋生隙。
7、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剩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8、要把谁从国外接回来即位呢?是公子重耳?还是公子夷吾?或者其他公子?
9、临汾市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创建于2018年,现有成员200余人,总服务时长达5万多小时,讲解7万多批次,主持或参与社教活动100多场次,线上线下服务公众近100万人次。他们来自各行各业,4年来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立足博物馆、走向社会,他们致力志愿服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手牵手参与志愿服务,心连心共建文明临博。
10、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而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11、历史也许就是那样的巧合,就在晋惠公违背诺言,拒绝向秦国割地的事情过去不久,晋国又一次接受了秦国的帮助,而在这次受惠于秦之后,晋国再次有负于秦国,两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而战争最终的结局在晋国六百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使晋国人蒙受了奇耻大辱。
12、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13、晋献公托孤荀息,为何失败了?
14、在晋国史上,太子申生是愚孝愚忠的悲剧性人物。
15、骊姬、奚齐、悼子、荀息四人已死,晋国暂时被里克、郑父掌握。摆在众人面前的国君选项就只剩下了重耳和夷吾。在选择新君的问题上,里克、郑父以及百姓都比较倾向于重耳,一是因为重耳年纪比较大,二是因为重耳素有贤名。
16、晋公子寄寓列国,使君权以下的卿大夫各职不能得到来自与国君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子弟的补充,只能从异姓异氏中去选拔,而异姓异氏不能像国君宗室子弟那样只需凭借血缘关系就可封地赐爵,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以真才实干来获取高官厚禄。国君选拔人才也不能再用血缘关系的近疏为标准,而要选贤任能。
17、史记: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
18、就在晋献公死去的同年,接连两位新立国君被杀,而骊姬之乱的始作俑者——骊姬本人,也被大夫里克鞭打致死,至此,骊姬的势力消灭殆尽。而在扶立新君的问题上朝野上下又分为了两派,那么,又是谁使用了怎样的手段最终夺得王位呢?
19、骊姬,女,汉族,约公元前688年生,寿命38岁。属相约为蛇,星座约为天蝎座,陕西临潼人。骊姬是春秋时期位于山西的晋国国王晋献公的王妃。
20、荀息见卓子被杀,心中悲愤至极,就自杀了。
三、晋国骊姬之乱朗读
1、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这时正是晋国二次伐虢、灭虞的时候,晋国还在发展中,骊姬之乱的影响到献公死后才表现出来。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逝,在他去世前托孤于大夫荀息。后荀息扶立奚齐为君,但此时晋国国内对新君的意见并不统同年十月中大夫克里联合大夫丕郑率兵将奚齐杀死,十一月又杀死卓子并鞭杀了骊姬。在外逃亡的重耳、夷吾两位公子,在不同的政治派别的拥护下匆匆赶回晋国,因夷吾得到了秦国的支持最终继承大统,就是晋惠公。至此,骊姬之乱也告一段落了,但对正在崛起的晋国却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2、公子重耳拒绝了里克、郑父的好意,外人都认为重耳果然是为贤德的公子,重视礼仪、淡泊名利,史书也因为重耳辞谢君位而赞扬他的贤德。然而,公子重耳真如他所言,是因为以上原因才拒绝回国继位吗?
3、晋烈公十二年(前404年),晋烈公会诸侯于任,晋师大败齐师,晋烈公献齐俘馘于周王,遂以齐康公、鲁穆公、宋休公、卫慎公、郑繻公朝周王。
4、晋献公为了巩固君权诛杀公族,建立国无公族制度,斩断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它表明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已从根本上冲毁了。那么,这样一种制度真的能够稳固强化君权吗?
5、上一次说到了“曲沃代翼”,武公代翼成功之后雄心勃勃,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力图使晋国迈上一个新台阶。但不幸的是这位刚刚统一晋国两年的国君便去世了。武公的儿子诡诸继承君位,就是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晋献公。晋献公,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君主,他“继文绍武”,与诸侯争雄,将晋国建设成中原强国。毫无疑问,晋献公带领晋国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他晚年沉迷于骊姬美色,荒于政事,也为晋国之后的发展之路埋下隐忧,导致了“骊姬之乱”。
6、“栾书罐”是春秋中期的一件铭文错金银青铜器,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金银青铜器。该青铜器高4厘米,是用来祭祀的酒器,有错金铭文5行,总共40个字。它是由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栾书制作的,其铭文的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栾书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长寿,子孙永宝用。战国秦汉时期的铭文大多是刻的或錾的,其铭文与铜器的本质基本没有区别,粗心的人有时会对铭文视而不见。但是,从春秋时期以后,人们在铜器上用黄金错成铭文,这样,铭文就闪闪发亮。所以在青铜器上铭文金光闪动,会首先进入你的眼睛,特别是当青铜器经过地下千年埋藏,它的表面变成了“绿漆古”或“黑漆古”。而错金铭文的光辉虽经过数千年,但是丝毫不减,闪闪发亮,非常美观。
7、在晋献公时期,华戎通婚制度的形成,不仅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民族文化的双向交流,还引发了强烈的政治辐射作用,这也符合晋国建立之初“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治国方针和民族政策。在晋献公四位来自戎狄民族的夫人中,有一个深得献公宠爱,而正是这位天生丽质的夫人,却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政治阴谋。
8、(8)薰:香草。莸(you):臭草。
9、春秋年代的散文作品。出自《春秋左传》,作者不详。描写了僖公六年在晋国发生的骊姬乱政的事。骊姬(春秋),陕西临潼人,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她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
10、点击阅读:第2篇·文侯勤王
11、里克、邳郑等人打算迎接公子重耳回国,于是就鼓动三位公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的党羽发起动乱。
12、骊姬要在现代那绝对是个蛇蝎美人,为啥这样说?为了废掉太子申生,立她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骊姬耍了一个又一个阴谋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