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黄鹤楼诗
1、本有一腔“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的豪情诗意,但却被“崔颢题诗”生生止住,以至于“眼前有景道不得”!更是叹服崔颢之诗既在其前又在其上。而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便应是此事之后所作,从这首诗题目可知是一位“丁十八”的人作诗讥笑李白,李白醉后答诗。
2、——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
3、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代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题北榭碑》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5、由于崔颢的《登黄鹤楼》使得黄鹤楼,在唐朝时就名声大噪。更有传说李白初登黄鹤楼,感慨良多欲题诗于此。但提笔便见崔颢的诗作,于是戏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后人在黄鹤楼附近建造了“搁笔亭”,传说诗仙李白就搁笔于此。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我们留下了三月去扬州的理由。更在贬谪途中,再登黄鹤楼写下《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让我们看到诗仙的落寞之情。
6、《唐诗镜》:太白七言,绝无蕴藉,《鹦鹉洲》一首,气格高岸。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
8、在这座亭子的入口正门上,挂着一块写有“搁笔亭”字样的匾额。在入口处的亭柱上,还写有一副对联:
9、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10、从诗题可以看出,当时有个丁姓男子嘲讽李白,而李白本身就是个狂傲之人,连当时闻名天下的李邕都敢反讽,“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何况是丁十八这样一个无名小卒?
11、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
12、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13、这首诗不仅让黄鹤楼更加出名,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14、传说,那是崔颢为黄鹤楼作诗后不久,一天,李白带着书童登上黄鹤楼后开怀畅饮,诗兴大发。书童指着楼内迎门光的最大的一面粉墙对李白说:“先生,我觉得,您的诗题在那上面最合适。”
15、读这两首诗,可以读出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你写得好,我偏要再写一首,和你比比高低。
16、诗的第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17、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诗家学者的认同,但也有人认为杨慎所说为妄论!据诗家考证,李白诗集中虽无“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之句,但有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有句曰:“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可见“捶碎黄鹤楼”还是有根有据的。
18、这是三幅连成的长卷绣像画,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上面分别画着唐宋时期13位著名诗人的形象和他们为黄鹤楼所做的诗句。
19、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
20、国庆假期,在老家散心。有一天,正要午睡,在酝酿睡意时,脑海里浮现出“故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的句子。反复默念这首诗,老李不禁潸然泪下。
二、黄鹤楼诗,李白
1、李白的诗贵在通俗易懂,通俗即以寻常景物入题,深入浅出,简易明朗,老少文俗皆能读的懂,看的明白,写景直接明白毫不做作,抒情大气,酣畅淋漓,正是铅华洗尽见真淳。
2、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3、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黄鹤楼送别,李白表达自己与孟浩然的友情之重,自己非常珍惜这段友情的。表达出了自己二人的依依相别的清洁
7、虽然李白的诗句确实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确属唐诗上乘之作,但若非要跟崔颢的《黄鹤楼》相比,应该还是差得不少!我们逐句比较一下:
8、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9、在今天的武汉市武昌地区长江南岸,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在闻名于唐代,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把黄鹤楼的名声打响了,随后也陆续有诗人来描写黄鹤楼,李白也是其中一位。
10、整首诗想象奇特浪漫,风格奔放狂荡,酣畅淋漓,读之令人大呼痛快!虽不如崔颢《黄鹤楼》境界格调之高,但这般狂态却也令人读来痛快无比!但后世文人却质疑这首诗并非李白所作,而是唐末无名文人伪作!
11、译文: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李白《江夏送友人》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贾岛《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南三大名楼之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曾有多位诗人在此送别友人并做诗
13、李白喜欢到处游览。有一次,他与朋友登上黄鹤楼•临江远眺,看见晴空万里,江水滔滔。长江中的鹦鹉洲树木茂盛,对岸的汉阳域草木郁郁葱葱。河山的秀美景色尽收眼底。李白诗兴大发,正想题诗来抒发心中的感受时,忽然看见墙上写着一首崔颢的诗,李白看后,放下了笔,谦虚地说:•崔颢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确好极了,我想不到更好的诗句,不写算了丨’李白没有题诗便走了。黄鹤楼是李白与朋友相聚和离别的地方。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诗人孟浩然。他们常在一起饮酒作诗,由于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后来,孟浩然要到广陵去,李白专程到黄鹤楼与孟浩然告别,作诗送别好友。这诗便是流传千古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14、答案:只需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古诗名句》关注即可!
15、交天下朋友,读绝世好书,作惊天奇文,享浪漫温情。
16、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17、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唐李白《江夏送友人》
18、主人不解其意问:“您乃一代大诗人,为何见了崔诗就诗兴全无了呢?”
19、其实李白并没有在黄鹤楼上写诗
20、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三、李白黄鹤楼诗有几首
1、李白呵呵一笑说:“大诗人亦非圣人、非完人。我若写黄鹤楼绝不会出于崔诗之右,何必再画蛇添足呢?”满坐之人见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诗人竟能有如此自知之明,不禁交口称赞。
2、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李白在诗中,将祢衡比作鹦鹉:
4、腾讯微博:http://t.qq.com/baga11
5、再说李白为黄鹤楼题诗后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又做了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6、译文:多少大河流贯中国,而潜隐之一条铁路连接南北。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
7、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8、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9、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10、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11、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2、当然,唐代著名诗人非常多,与黄鹤楼有关的还有不少,除了崔颢为黄鹤楼做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为此楼做了一些佳作。
13、自认为写不过崔颢,李白登临黄鹤楼,没有写诗。
14、接着的两句“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叙述了他当时的遭遇,也点明了他写此诗的目的。
15、整首诗充满了浪漫又大胆的想象,非常符合李白一贯嚣张狂傲的本色,读完直呼过瘾。
16、《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7、李白黄鹤楼发出的感慨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到老朋友走了,望着滚滚的长江,心中不免有些凄楚,因此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18、杜甫有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9、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记住了这些,游览黄鹤楼时会更有意思哦~)
20、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四、李白黄鹤楼诗全文
1、黄鹤楼已经被捶碎了,黄鹤仙人无所依靠,便上了天庭向玉帝哭诉,玉帝没有理会它,又将其放回了江南。
2、李白仿照《黄鹤楼》写下两首诗作,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收录进《唐诗三百首》,是李白的七律经典之作。而另外一首诗同样经典,却少有人知,这就是李白的《鹦鹉洲》。
3、通联方式: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路553号邗江文化馆4楼李小峰邮编:225009
4、严君平是汉代著名的道家学者,擅长卜筮,;而丁令威也是西汉著名的道士,传闻他最后飞升成仙。
5、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6、这里的刘禹锡是唐朝中期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思想家,他常用比兴的手打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著名的《陋室铭》便是他所做,他为黄鹤楼作诗时,正是他怀才不遇之时,为此,他写道:
7、李白,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旅行家,他走过许多名胜古迹,并留下他的杰作。
8、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本想赋诗,因看见崔颢诗《黄鹤楼》在上,随后停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9、那么,这些诗人笔下的唐代时的黄鹤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唐代大文豪阎伯理在《黄鹤楼记》清楚的记载了唐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以及黄鹤楼巍峨高大是景物描写,和他登楼的所感,原文为:
10、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大胆有余,却仙气不足,是后人假托李白之名所作,不知你们怎么看呢?
1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2、崔颢留下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与李白、杜甫、王维这些超一流诗人相提并论,然而这首七律却极为出彩,就连一向狂傲的李白也不得不叹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3、虽然不能用前四句逐一对比来评价两首诗的水平高低,但李白当然知道崔颢之诗,已经表达到淋漓尽致,难以超越,也应知自己比较满意的这首写黄鹤楼的诗仍不如崔颢之诗。因此,之后又专门模仿崔颢《黄鹤楼》题诗《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4、《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据说是李白题黄鹤楼唯一的一首诗。《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李白(唐)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注释:据野史,李白初次登临黄鹤楼时豪情万丈,正欲作诗以赋,恰好看到壁上崔颢所题的《黄鹤楼》。李白为之折服,随口叹吟四句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5、关于“李白特别钟爱黄鹤楼,那么李白为何如此热爱黄鹤楼?又做了哪些黄鹤楼的诗?”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交流,期待你的分享。
16、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宋词,被誉为“两宋名家皆不可及”
17、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18、明·高棅《唐诗品汇》:刘后村云: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
19、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20、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这两首,他在黄鹤楼还写过另一首诗,从开头狂到结尾,嚣张得令人叹服。
五、李白黄鹤楼诗句
1、事实上,李白送孟浩然时是公元730年,才30岁,刚出川不久,而崔颢生于公元70卒于754年,题诗黄鹤楼又不知具体时间,因此李诗未必一定写在崔诗之后,不过这对本文主旨并不重要。
2、《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唐代:李白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3、“李白搁笔”的故事不知真假,但是,李白仿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可见他对《黄鹤楼》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4、就这样走了—赏析李白黄鹤楼送别诗
5、我们细看李白的这首诗。
6、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7、但可以用诗意的心境去生活
8、在唐代,除了崔颢和李白为黄鹤楼写过诗,还有杜牧、白居易、王维和刘禹锡等人,也为这座著名的建筑写过诗。
9、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10、阎伯理的这首《黄鹤楼记》古诗后来被人们刻写在重建黄鹤楼第二层大厅内正中央的墙壁上,这是唐代诗人中对黄鹤楼描写得最全面的一篇,它偏重于写实景,非常珍贵。
11、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12、而李白与黄鹤楼的渊源还不止于此。
13、仕途不得志,不得已纵情山水,所以才爱黄鹤楼
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黄鹤楼》表达了作者凭吊古而产生的空虚寂寞的思乡之情
15、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黄鹤楼留下的此诗,在后来建成的黄鹤楼景区内的奇石馆内,还刻成了一块以崔颢题诗的浮雕石照壁,非常精美。
16、楚思渺茫去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17、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18、而在李白的虚构中,他将这充满仙气的黄鹤楼捶碎了,但是他如此胆大的作为,却没有受到玉帝的惩罚。
19、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20、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六、李白黄鹤楼诗
1、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眼前的美景与心中惆怅形成对比,他不禁问道:如今,祢衡长眠地下,而长洲之上那一轮徘徊的孤月,又将清辉投射给谁呢?
3、如今,崔颢的《黄鹤楼》依然高标后世,而李白的这首《鹦鹉洲》也成为传唱的经典。
4、李白写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很多,下面列举几首:
5、谨以本文,告慰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们和没有把握住的情感,以及在将来难以割舍、但又不得不放弃的人和事。
6、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7、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8、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望黄鹤楼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9、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10、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
11、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12、今天的这首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3、李白写完,搁下笔后怅然而去。“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后来被人们传为佳话,黄鹤楼也因此名气大盛。因为有了这则故事,虽然那座题写了这两首诗文的黄鹤楼在后来被毁,但人们又在黄鹤楼的旁边,修建了一座亭子,并为这座亭子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名为“搁笔亭”。在这座亭子入口正门上,挂着一块写有“搁笔亭”的匾额。在入口处的亭柱上,还写有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