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林寺桃花断句
1、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2、名字:白居易年代:唐代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3、(每日打卡80)小学必背古诗《春夜落城闻笛》
4、(每日打卡111)小学必背古诗《鹧鸪天·送人》
5、(每日打卡66)小学必背古诗《归园田居》
6、羨君花下酒,蝴蝶梦中飞。
7、解释:关键词: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8、《大林寺桃花》作者是白居易,全诗内容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分句解释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意思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意思是作者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不知转入此中来意思是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扩展资料:《大林寺桃花》创作背景大林寺是九江市的一座寺院,和西林寺,东林寺是庐山“三大名寺”之一。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
9、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10、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2、萧纲自幼爱好文学,当了太子以后,声望愈高,成为梁朝中央文坛的领袖人物。并形成了著名的"宫体诗"流派。
13、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4、(每日打卡109)小学必背古诗《采莲曲》
15、(解释):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16、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17、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18、(每日打卡77)小学必背古诗《赠范晔诗》
19、(每日打卡70)小学必背古诗《闺怨》
20、多想留住你几许温柔和煦的风景
二、大林寺桃花最后一句
1、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大林寺桃花是绝句,七绝《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庆幸有诗,让诗人能够调解心境;庆幸有诗,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同游看似消逝湖底实则永恒的古寺,同看那永远明艳,开在心底的桃花。
4、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5、描绘出了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的画面
6、江畔独步寻花从恼花写起,唐杜甫所写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大林寺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7、在药材植物园的小路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苔藓,从窗口中向外望去,到处都是青翠欲滴的山色,我真羡慕你能醉倒在开满鲜花的小树下,在甜美的梦中还能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
8、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9、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在体裁上属于“七绝”,七绝可以对仗,但不一定要求对仗,要看它的格式与七律的关系。
10、(每日打卡118)小学必背古诗《滥竽充数》(思维导图+音频)
11、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12、(每日打卡59)小学必背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贵京》
13、(备注)朗读打卡使用的思维导图为2个版本,在朗读时使用文字版本的思维导图,在背诵时可以使用空白版本的思维导图哦!加油!
1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15、(每日打卡83)小学必背古诗《渡汉江》
16、译文: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桃花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明·王冕《题墨梅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望采纳谢谢。。《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1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18、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19、关键词:不知岂料,想不到。
20、(每日打卡75)小学必背古诗《春游湖》
三、大林寺桃花的第三句
1、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
3、(每日打卡53)小学必背古诗《望终南残雪》
4、(每日打卡103)小学必背古诗《钱塘湖春行》
5、(每日打卡87)小学必背古诗《蜀相》
6、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7、(每日打卡50)小学必背古诗《登岳阳楼》
8、以云彩与杨贵妃的华服做比,以花朵与杨贵妃的容颜做比,云彩和花朵都已逊色,从而衬托出杨贵妃的华美风姿。
9、必背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0、当了18年太子后,萧纲当了两年的傀儡皇帝,最终仍死于侯景之手。
11、(每日打卡58)小学必背古诗《问刘十九》
12、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13、三四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拟人化的春景。在诗人笔下,春成了可以隐匿、追寻的孩子,当诗人在满世界寻找她的时候,她没有一走了之,而是藏在了这里。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诗人的春是活的,是调皮的,是年轻的,而那个我们忽视了的寻春的诗人,他们有孩子的眼光和心态,他们更是活的,调皮的,年轻的。
14、“月”,一个被历代诗人吟咏最多的事物,包含了多少文人骚客的爱恨情仇。要玩“月”字的飞花令,俩人互相对上一天一夜恐怕也用不完。
15、这样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是平原,山寺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因此气温比人间寒冷,桃花开花迟,所以人间(平原)花谢,山寺(山地)花开,是植物随温度不同,周期不同的见证,被诗人化为意象入诗。
16、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岳飞《满江红》
17、体现了诗人诗人对春的留恋、热爱的情感。
18、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
19、(每日打卡54)小学必背古诗《望天门山》
20、最早期的古绝句和律绝句在南北朝时期都可以看到。早期绝句以五言居多,到了唐朝,随着王昌龄、李白等人的推广,七言绝句才开始与五言绝句分庭抗礼。最早的古绝句例如玉台新咏中的这四首绝句,都是古绝句:
四、大林寺桃花前两句赏析
1、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写的是初夏四月的景色《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楼心和扇底都是方位词,这样断也符合7字句,2221的断法。当然也有认为根据意义可以断成: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但个人比较同意第一种断法。
3、(每日打卡110)小学必背古诗《早发白帝城》
4、关键词:尽指花凋谢了。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6、(每日打卡120)小学必背古诗《叶公好龙》(思维导图+朗读音频)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8、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9、芳菲尽与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
10、你悄然无息翻越山林栖居在这里
11、(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1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唐代·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4、(其二)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15、题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6、白居易因直谏冒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等十七人同游庐山,就借宿在大林寺。正值初夏,诗人看见这里桃花方开,涧草尤短,感叹这里是“匡庐间第一境”,于是口占这首绝句。这首诗看似浅近,却饱含智慧和雅趣,深得绝句三味。
17、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
18、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译
19、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写普遍现象。诗人笔下的四月,是阴历四月,阳历已是五月。芳菲如果指桃花,或许可以说“尽”,如果是指所有植物,说“尽”就有点不尽不实了。因为笔者所处的城市正值“人间四月”,到处可见英树繁花。诗人明显在先抑后扬,因为他用了“人间”这个词语,与人间相对的当是仙境。为了凸显大林寺桃花之奇之美,先把读者的期望值调到最低。
20、(每日打卡65)小学必背古诗《村夜》
五、大林寺桃花断句节奏划分
1、(每日打卡81)小学必背古诗《回乡偶书》
2、(每日打卡102)小学必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3、简要说明绝句与律诗格律关系:
4、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
6、关键词:春归春天回去了。
7、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8、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4)尽:指花凋谢了。(5)山寺:指大林寺。(6)长恨:常常惋惜。(7)春归:春天回去了。(8)觅:寻找。(9)不知:岂料、想不到。(10)转:反。(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12)始:开始。(1)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想不到春天是反到这里来了。
9、(每日打卡119)小学必背古诗《朝三暮四》(思维导图+音频朗诵)
10、(每日打卡57)小学必背古诗《塞下曲》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译文: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1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13、(每日打卡112)小学必背古诗《独坐敬亭山》
14、小学必背古诗300首全国朗读打卡活动正在进行中,快来参加吧!
15、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6、当皇帝以前的生活还算是比较幸福,没想到大哥死的早,他成了太子。老爹梁武帝萧衍,越老越糊涂,是历史上最痴迷于佛教的皇帝,在侯景之乱中被活活饿死在台城。
17、赏析三:艺术特色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18、江州(今九江)城里早已是四月时节的初夏,大林寺中天气尚寒,仿佛依然是早春二月,灼灼山桃始盛开,白居易嗔怪城中春色不知归往何处,原来是都跑到庐山之中了。很多人感叹春天太短暂了,但如果你对美的感受始终都在,你就有了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大林寺。
19、(每日打卡71)小学必背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六、大林寺桃花断句
1、(每日打卡64)小学必背古诗《乡村四月》
2、古诗的正确书写格式是。古诗的正确书写格式是大林寺桃花,要写在正中间下一行,中间写作者,然后再写正文。
3、(每日打卡55)小学必背古诗《江雪》
4、(每日打卡68)小学必背古诗《咏柳》
5、(每日打卡98)小学必背古诗《题菊花》
6、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7、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写特殊景象。山中无长物,惟有风与林。山林之中桃花开得正艳,本来山中气温低,花开得晚是正常现象,于诗人而言有一份独特的欣喜,而且桃花有吉祥美好的寓意,更多了一层文化的慰藉。《山海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手杖化为桃林;《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明艳;陶渊明《桃花源记》则有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桃花被寄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所以,诗人面对桃花,从身体到心灵都感觉舒泰。
8、七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每日打卡60)小学必背古诗《咏雪》
10、赏析四:语言赏析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11、这首清平调词是李白在长安任翰林时所作,是咏叹杨贵妃的三首诗中的一首,据说颇受杨贵妃喜爱。而这首诗中的前两句,我认为是最惊艳的诗句:
12、《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13、(每日打卡56)小学必背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4、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15、(每日打卡105)小学必背古诗《司马光》
16、(每日打卡117)小学必背古诗《守株待兔》(含朗诵音频)
17、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18、译文: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19、(每日打卡52)小学必背古诗《望庐山瀑布》
20、(每日打卡107)小学必背古诗《孔融让梨》
1、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李白《月下独酌》
2、(每日打卡101)小学必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先秦·佚名《桃夭》
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李白《古朗月行》
5、(每日打卡86)小学必背古诗《滁州西涧》
6、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7、相似之处就是杜甫和白居易都把自然界的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表现出对花的惜爱、对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8、请孩子朗读古诗5遍,然后就可以开始打卡啦,打卡时朗读一遍即可!
9、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10、(每日打卡73)小学必背古诗《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