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说中的而字意思及用法
1、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2、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3、B.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召:通“诏”,皇帝的命令
4、“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5、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
6、有怠而欲出者。(同上)
7、译文:你父亲长铨,升我到京城述职,那么你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8、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9、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10、D.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1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被动句,“于”表被动;
12、(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13、(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4、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
15、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假设,如果)
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作动,低于。
17、第二种用法等于现代的但是、可是,如:
18、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19、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20、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二、师说中其字的用法
1、B.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儿之成,则可待乎
2、新高三的一轮复习讲义,
3、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这里指儒家之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也,助词,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
6、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10)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8、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
9、道(1)道理(2)风尚(3)道德学问(4)方法(5)说(6)取道
10、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11、“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斤”,篆文作,像一把斧子,本义为砍伐树木的工具。
12、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它的分类如下:
13、(2)①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
14、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
15、老董的儿子董伟小时候很听话,现在算是作为成年人了,背着老董,把家里喂养了多年的猫头鹰借给对象玉琪玩。玉琪这姑娘太顽皮,竟然主张往猫头鹰放菊华牌味精。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不会害我吧?”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不会的。”猫头鹰反诘道:“不会?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董伟说:“就相信我这一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猫头鹰半信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叹道:“世风日下啊!臭小子,看老董回来怎么收拾你!”
1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17、(1)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18、第三层对比揭示了一种更“可怪”的情况,扣住了本段的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同时,“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原因,“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对于此,作者在第一段早已阐明观点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
19、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
20、生乎吾前:乎,于,介词;状语后置句。
三、师说中的而的意思
1、《师说》中“师”字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2、(1)①集三岁即知读书
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4、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
5、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6、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
8、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9、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例如:
10、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列,并且)
11、例句: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A.序八州而朝同列B.侣鱼虾而友麋鹿
13、(2)其皆出于此乎?()
14、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15、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6、小学而大遗 表转折,翻译为“但是”(或可解释为表并列,不译)
17、不拘于时()译文:
18、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
20、(5)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师说里的而字用法
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尚且”例如:
3、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A.二千石不能禽制禽:通“擒”,捉拿
6、译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7、(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8、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9、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10、古义: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11、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12、(3)秦无亡矢遗族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13、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14、(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15、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16、“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18、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递进,翻译为“而且”。
19、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翻译为“而且”;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顺接、顺承),不译;惑而不从师表转折,翻译为“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翻译为“并且、同时”;小学而大遗表转折,翻译为“但是”(或可解释为表并列,不译)群聚而笑之表修饰,不译。如是而已而已,语助词,翻译为“罢了”。
20、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五、师说中的其字
1、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时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2、(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反:
3、圣人之所以为圣:所以,……的原因。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
6、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7、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分析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推知字的意义。
8、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一开头郑重揭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9、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10、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11、(4分)(1)停止(2)声音宏达、强(3)达到(4)因为
1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3、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侄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14、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15、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16、上面三组对比则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对“今之”“士大夫”不“复”“师道”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17、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18、(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9、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20、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