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了湄潭,告诉出租车司机,去当地中学。司机就问,你们是浙大的吧?这问声中的亲切感让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至今难忘。
2、宋明亮第一次知道了竺可桢校长,知道了那是81年前,竺校长在1936年浙大秋季入学仪式上发出的提问。
3、罗卫东在序中写道,浙大作为中国最具综合性的大学,理应既注重学生的专业训练,更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独立的思想人格、广阔的历史视野。
4、浙大毅行,始于2002年,由学生自发组织,但似乎没有人知道创始人是谁。从开始的几百人,到后来的上千人,再到最高峰时8000多人。经典路线是,从玉泉校区出发,沿着西湖群山的山间小道行走,一直走到钱塘江边的之江校区,走完全程需6至8小时。(甲午中日战争后提出的主要口号是)。
5、很少有记者知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邵飘萍,这位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也是浙大的校友:1906年,他进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
6、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2010年12月至今,他在新浪博客网上,提前公布自己每周每日的工作时间,让学生了解他的具体时间安排,尽最大可能方便学生。
7、左宗棠 (曾国藩的属下,汉族地主,率领军頟收复新疆) -
8、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9、如此规模的毅行,或许是浙大学生集体创下的世界大学之最。
10、不知从何时起,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浓,过分强调专业分工,过于关注工具价值、技术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强。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材”,变成了“器”,可是忽略了怎么做人。
11、10年前,他创立“强鹰计划”,探索“导师带徒”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如今,这个育人平台汇聚了130余位企业家、50余位d政领导干部,担任创业实践导师;吸收了888位浙大学子为学员,推动了100余位学员走上创业道路。
12、他用18年的坚持,对自己的答案做了一个注脚。
13、浙大人,要做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14、从求是书院到浙江大学,120年来,校名几经变更:浙江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1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虽从浙大毕业十余年,但杭州市温州商会秘书长陈光秒回忆起浙大时,脱口说出这句在浙大开始深深影响他人生的话。
16、海边来的江宁宁,第一次见识了大山的险峻。长途汽车急转弯时,看到窗外的万丈深渊,心都吊在嗓子眼。
17、“实业救国”张骞提出。甲午惨败军事未能救国,中国近代企业家们认为要务是发展经济壮大国家实力。
18、在此期间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
19、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20、沈葆桢 曾国藩的属下,进士出身,接替左堗棠创设福建船政,任南洋大臣 -
21、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d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2、他选择了离家数千里的陕西省城固县,到这个国家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做一名基层公务员。
23、27岁的浙大建筑工程学院硕博连读生宋明亮有一个答案。
24、新校区旨在引进世界一流名校。2016年,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分别和浙大建立了联合学院,开始招收生物医学和工程学本科生。双方约定,共派管理人员,共派教学团队,共同制订并实施师资招聘方案,共同制定国际生招生策略和课程计划。
25、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26、那天,年轻的“鹰”们,在浙大校园喊出一个豪迈的口号——
27、立德树人。这是这位浙大管理学院d委副书记给自己的人生定位。1995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1998年并入浙大)的阮俊华,留校,当过辅导员、团干部,早年到一个县做过3年的挂职干部。
28、120年前,浙大创立的时代背景,就给出了答案。
29、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30、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31、浙大人,要做什么样的人?先辈们做出了示范。
32、2017年春天,我们参观浙大校史馆,站在浙大西迁路线图前,想象着当年的艰苦卓绝: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9月,竺可桢校长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
33、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34、宋明亮坦言,他想好了,在自己精力最好的时光,他将踏踏实实地服务西部基层群众。他感到特别幸福的是,他的女友,一个浙江余姚姑娘,浙大建筑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决心毕业后与他一起,同赴陕南工作。
35、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36、他俩是浙大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联合学院的学生,工程学专业,菲利普.克林教授的弟子。他俩正在预习,桌前摆着全英文的教科书。
37、我们只是随口问,在国际校区,最有印象的一堂课是什么?
38、从浙大本部紫金港校区出发,沿沪杭高速往北,一小时车程后,到达海宁市。崭新的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就座落在这个城市的郊区。穿行在以红砖为主基调的钟楼、书院、长廊等古典风格校园建筑里,不时可见各类用中英双语书写的学术海报,学术气息和国际氛围扑面而来。
39、在浙大,陶然的《唐诗经典研读》《宋词经典研读》《宋词研究》,被学生称为最受欢迎的通识课之一。有学生说,在浙大,想听陶教授的唐诗宋词课,就看你能不能“抢”到课了。
40、陪同我们参观的年轻老师江宁宁,指着照片上的湄潭,如数家珍。当我们诧异她怎么如此熟悉那遥远的地方时,她解开了谜底。
41、今年4月30日,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学习或工作在纽约、硅谷、伦敦、墨尔本、东京、新加坡的“强鹰”人,不远万里,回到浙大校园,共庆“强鹰计划”十周年。
42、“救亡图存”严复提出。主张维新变法救中国,否则将亡国。
43、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