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江统《徙戎论》的说法,关中地区胡汉人口比例是一比东北地区胡人人口比例更高。
2、“修德则禳灾。苟求诸己,何惧外患焉。”参见:《晋书·苻坚载记》。
3、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4页。
4、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5、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6、《梵问经》禅宗《信心铭》有“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汉服运动口号八个字)。
7、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8、国风·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汉服运动口号八个字)。
9、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10、初始口号愿景:汉服复兴,衣礼偕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11、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看似相近的历史境遇,最终走上不同的道路。原因何在?
12、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13、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14、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
15、“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参见:《晋书·王猛传》。
16、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17、艾因哈德著,戚国淦译:《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页。
18、“一个种族就是共享单一起源、并根据自身的类聚区分于另一种民族(natio)的一群人,例如‘希腊种族’或‘小亚细亚种族’……‘种族’这个词因此源于家族的代际,也就是从‘生育’(gignendo)得名,正如‘民族’一词来源于‘出生’(nascendo)。”参见:王晴佳、李隆国:《断裂与转型:帝国之后的欧亚历史与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90页。
19、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20、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21、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22、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23、丽人行唐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24、“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参见:《魏书·食货志》。
25、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
26、公元300—600年间,中国与罗马再次面临相似的历史境遇,同时面临中央政权衰落,同时遭遇周边族群大规模冲击。
27、顾颉刚著,《顾颉刚全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2页。
2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9、顾颉刚著,《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1939年2月9日。
30、〔英〕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1、〔日〕内田吟风等译注:《匈人、匈奴同族论研究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匈奴之刘汉,迁徙了63万户汉、氐、羌人到首都(平阳、长安);羯人之后赵,迁徙了几百万汉、乌桓、鲜卑、巴、氐、羌等人口,安置在各个政治军事重镇;鲜卑之前燕,迁移了段氏、高句丽、宇文部、夫余、羯人,人口倍增至千万。氐人之前秦,把远方的鲜卑、乌桓、丁零等族迁至根据地关中,又将关中氐族15万户迁至关东“散居方镇”;羌人之后秦则将各地流人及雍、凉等边地人口迁往关中,达百万余口。详见《晋书》相关“载记”。
33、Reimitz,History,FrankishIdentity,pp.199—2
34、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开门烂用水衡钱。
35、杨念群著,《何处是“江南”》,三联书店,2010年版。
36、在民族和国家概念没有明确的古代,一般作为与中华文明周边地区的“胡服”相对的词使用。汉服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纪中叶)以前,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服装体系。
37、春幡:古代立春那天女子剪彩纸为燕形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叫春幡。堆盘:古时立春日做五辛盘,用黄柑酿酒,称作洞庭春色。
38、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39、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
40、佩里·安德森著,郭方、刘健译,《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1页。
41、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42、求古代诗歌里对汉服描写的句子,秦宫诗唐李贺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4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2页。
44、簇带:妆扮之意。这首能看出宋代元宵风俗还有当时人们穿着的情况。
45、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踏哮虎。
46、西哥特人占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419年),东哥特人(493年)占据了意大利。
47、---白居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48、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唐王维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本诗足见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49、例如,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50、经此一战,北匈奴西迁欧洲,成为后来日耳曼各部落侵入罗马疆界的重要推手;南匈奴南下中原,开启了五胡入华的先声。
51、顾颉刚:《我是怎样编起来》,《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52、〔美〕海伦·麦吉尔·休斯编:《种族和民族关系》(RacialandEthnicRelation),波士顿,霍尔布鲁克出版公司,1970年,第117—119页。
53、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这还有什么说的呢,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54、张帆著,《论蒙元王朝的“家天下”政治特征》,《北大史学》,2001年第1期,第50-75页。
55、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56、村元佑著,《中国经济史研究》,东洋史研究会,1968年版,第96-99页。
57、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58、赵鼎新著,《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文化纵横,2009年第6期。
59、爱德华·吉本著,黄宜思等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8页,第165页,第166页。
60、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61、“中州之人,还之桑梓。然后回驾岱宗,告成封禅,起白云于中坛,受万岁于中岳,尔则终古一时,书契未有。”参见:《晋书·苻坚载记》。
62、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这还有什么说的呢,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63、〔英〕彼得·希瑟:《罗马帝国的陨落》,向俊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第200页。
64、“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65、簇带:妆扮之意。这首能看出宋代元宵风俗还有当时人们穿着的情况。
66、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67、本诗足见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68、这是李贺写汉代美少年秦宫的诗古代描写男子服饰的诗好象不多见。
69、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70、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71、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唐王维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本诗足见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72、汉服是我国起源最早的服饰,也叫汉衣冠、华服,是华夏古文明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
73、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
74、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75、赫尔穆特·海米茨著,刘寅译,《罗马帝国与加洛林帝国之间的历史与历史书写》,载于王晴佳、李隆国主编:《断裂与转型:帝国之后的欧亚历史与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76页。
76、“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77、《晋书·四夷列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48页。
78、诗圣描写杨氏姐妹游曲江池作。虽含义多讽,但我们仍能看出唐代贵族的服饰是何等豪华。
79、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80、两鬟千万余。孔雀东南飞汉乐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81、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这首词写歌女思念她的恋人.注意那个"梅妆"梅妆: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作梅花妆,即在眉宇间画一朵梅花作为妆饰。
82、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83、他的头发有些乱,但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84、这一幕,后世也屡屡重现。国际突厥学者列为始祖文物的《阙特勤石碑》的突厥文一面上,突厥可汗哀伤抱怨:为什么回纥要与唐朝合作而围攻自己,为什么草原族群总是要迁徙到中原去生活。
85、韩儒林著,《突厥文阙特勤碑译注》,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出版课,铅印本,1935年版。
86、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借华丽衣饰讽刺卫宣公夫人(原为他儿媳)姜宣荒淫无耻。副:用假发编成的髻,上缀珠玉笄:簪珈:玉饰象服:镶嵌珠宝绣满彩色花纹的华丽礼服翟:绣长尾野鸡图案的礼服鬒:乌发如云髢:假发瑱:玉耳饰揥:搔头簪子展:象服内的红色绉纱礼服绁袢:贴身内衣羽林郎汉辛延年胡姬年十五。
87、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衣:外衣裹:内衣絺(吃):细葛布绤(系):粗葛布国风·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88、马注,《清真指南·自序》,《清真大典》(第16卷),第510页。
89、脱帽著鞒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90、朱大渭《十六国北朝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总人口数考》,《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91、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92、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93、陌上桑汉乐府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94、〔英〕彼得·希瑟:《罗马帝国的陨落:一部新的历史》,向俊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第503页。
95、桑原隲藏著,《中等東洋史》,《桑原隲藏全集》(第四卷),第17页。
96、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97、北朝“义疏”之学结合章句(北)与义理(南),如刘献之《三礼大义》、徐遵明《春秋义章》等。
98、怎么能说没有战衣?我和你穿的一样(都是一样的人)。大王需要军队,为我们做好了装备。大王和你一起作战。
99、开门烂用水衡钱。这是李贺写汉代美少年秦宫的诗古代描写男子服饰的诗好象不多见。
100、巴托尔德著,张丽译,《中亚历史: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第138页。
101、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102、例如,孝文帝吸收南朝官制,又把九品官阶析出正从上下30级;北朝书法既有“雄强浑穆”的魏碑,又吸收“二王”而催生刚柔并济之美。
103、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三五:指元宵节。
104、----此词写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两重心字罗衣:沈雄《古今词话》谓为衣领屈曲如心字。
105、汤普逊著,耿淡如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85页。
106、费孝通著,《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益世报·边疆周刊,第19期,1939年5月1日。
107、现用口号愿景:汉服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108、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6页、第332页。
109、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110、超过40%的东罗马军队(占东西罗马军队总数的20%—25%)一直用于专门防备波斯,剩余罗马军队中大部分是驻地部队,主要处理对边境安全威胁较低的突发事件。
111、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12、其制,详见《礼记·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
113、丽人行唐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114、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115、彼得·希瑟著,马百亮译,《罗马的复辟》,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版,第5页。
116、康凯:《“蛮族”与罗马帝国关系研究论述》,《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
117、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118、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119、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120、2003年的11月22日,一个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穿汉服走在郑州的街头,王乐天身着汉服行走在郑州市区。但当他路过一家商场时,却听到门口的迎宾小姐段首冲里边的人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经过步行街的拐角时,几个小孩子看见他,也哄笑着说“八格牙路”。
121、(3)“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12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23、诗圣描写杨氏姐妹游曲江池作。虽含义多讽,但我们仍能看出唐代贵族的服饰是何等豪华。
124、(4)直到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被迫中止。1644年明朝灭亡后,满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勒令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留发不留头”,推行了血腥残暴的政策(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剃发”)。
125、王镛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页。
126、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