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乐府运动不仅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唐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还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思想财富。白居易和元稹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后世也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2、这段公案的前面一段,是对于鸟窠道林禅师的介绍,算是文章进入核心前的一个铺垫。但这个铺垫很重要,犹如登楼的梯子一样不可缺少。没有这个铺垫,就不能引出后来的白居易出场。白在当时,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的身份,而且是“位镇江山”的封疆大吏,手中握有管辖区域内的生杀大权。他去“入山谒师”,就衬托出了被谒之人不一般的分量。而在对话之初,白居易或者并无深意,但鸟窠禅师却是有意点化。最后就引出了白问“佛法大意”,禅师给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回答。但这还不是此一公案的高潮,高潮在于最后的问答。白既是封疆大吏,同时又是信仰佛教的饱学之士,对于鸟窠禅师这毫无新意的回答当然不满意,就认为“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你岂不是搪塞于我么?禅师于是说出了震撼千年的一句老实话:“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居易听了这句回答,口不能言,惟有“作礼而退”。
3、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4、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5、①鸟窠道林禅师(735~833):杭州富阳人。俗姓潘,法名圆修,号道林。出生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晚年移居福清白屿(今江阴镇),圆寂于唐大和七年(833),享年99岁,僧龄达80多年。
6、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作用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7、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8、公元822~825年,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与鸟窠道林禅师的交际,便是在此期间。
9、他们的诗歌风格新颖,语言生动,内容富有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白居易和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对当时浮华的诗风和形式主义的反拨。他们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创作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乐府诗,如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元稹的《织女词》、《田家词》等。
10、③秦望山:位于浙江诸暨市枫桥镇乐山村东北,是会稽山脉的名山,土名“燕子岩头”,又名刻石山,传说系秦始皇会稽刻石处,故名。
11、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12、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13、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14、⑤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5、新乐府是指一种以新词、新意境、新音韵来表达新时代、新主题的诗歌形式。白居易和元稹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诗歌创作。
16、此诗作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17、白居易和元稹作为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新乐府诗篇,还通过互相唱和、论诗等形式,交流心得,推动诗歌创作的发展。
18、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易近人,形式灵活自由,表达深切感人。
19、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句出处甚多。一般认空颂戚为出自《增一阿含经》,为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显明,就是要求佛教的信仰者只做善事,不做恶事。自己将自己的内心清洁了,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了。当然,这里的“善”与“恶”,只是佛教的标准,依照禅宗“非善非恶”、“非恶非善”,不执着两元对立的观点,又做他论。
20、⑥谒师:指白居易拜见鸟窠道林禅师。谒,拜见。师,指鸟窠道林禅师。因灯樱滑录记述者,多为弟子记述师父行迹故事,故多以师指代传主名讳。
21、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代表。
22、他们在唐代中期积极推动了一场以创作新乐府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运动,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24、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25、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26、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27、他们在唐代中期积极推动了一场以创作新乐府为主要特征的诗歌运动,对当时的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乐府是指一种以新词、新意境、新音韵来表达现实社会和人物情感的诗歌形式。
28、杭州鸟窠道林禅师①,本郡②富阳人也。姓潘氏……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见秦望山③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元和中④,白居易⑤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⑥。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⑦,何险之有!斗陵”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⑧,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⑨”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
29、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30、⑧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前四字“薪火相交”,指现实中的困惑与内心的烦恼交织在一起。后四字“识性不停”是接续说明前面的情景,说明内心的各种欲想妄念无休无止。识性,指人认识、判断事物的本性。
31、④元和中:指唐宪宗的年号元和(805~820年)中期,也就是公元810~815这几年。
32、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33、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4、他们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音韵清新自然,风格雄浑豪放,深受当时人民的喜爱。在新乐府运动的推动下,唐代的诗歌创作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和社会情感。
35、他们的新乐府创作,不仅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更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元素,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和人民心声。
36、这两位文学家在政治立场、文学观念上有着高度的默契,成为相互唱和、互相影响的诗友。他们的新乐府创作理念,强调以“实”为要,以“直”为先,反对当时流行的浮华文风,寻求一种新的诗歌表现手法,以更深刻、更生动地描绘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
37、徒怀琬琰心 《和张侍中述怀诗》南北朝 · 庾信
38、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39、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40、②本郡:指杭州。隋代杭州地区称钱塘郡,唐改称杭州,但此处为旧名沿袭。
41、白居易和元稹的新乐府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注重描写社会底层的生活和人民的疾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42、一张二张配合女子初级班女红女工,是女子少年学习女红女工阶段,织姑娘装约会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