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们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音韵清新自然,风格雄浑豪放,深受当时人民的喜爱。在新乐府运动的推动下,唐代的诗歌创作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和社会情感。
2、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3、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4、此诗作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5、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6、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新乐府运动的口号出处)。
7、《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8、白居易和元稹作为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新乐府诗篇,还通过互相唱和、论诗等形式,交流心得,推动诗歌创作的发展。
9、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作用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10、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11、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12、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13、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14、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5、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6、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17、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18、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19、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20、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易近人,形式灵活自由,表达深切感人。
21、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22、新乐府是指一种以新词、新意境、新音韵来表达新时代、新主题的诗歌形式。白居易和元稹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诗歌创作。
23、他们在唐代中期积极推动了一场以创作新乐府为主要特征的诗歌运动,对当时的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乐府是指一种以新词、新意境、新音韵来表达现实社会和人物情感的诗歌形式。
24、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25、他们在唐代中期积极推动了一场以创作新乐府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运动,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6、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27、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8、他们的新乐府创作,不仅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更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元素,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和人民心声。
29、这两位文学家在政治立场、文学观念上有着高度的默契,成为相互唱和、互相影响的诗友。他们的新乐府创作理念,强调以“实”为要,以“直”为先,反对当时流行的浮华文风,寻求一种新的诗歌表现手法,以更深刻、更生动地描绘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
30、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31、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32、白居易和元稹的新乐府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注重描写社会底层的生活和人民的疾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33、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34、新乐府运动不仅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唐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还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思想财富。白居易和元稹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后世也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35、《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
36、他们的诗歌风格新颖,语言生动,内容富有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白居易和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对当时浮华的诗风和形式主义的反拨。他们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创作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乐府诗,如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元稹的《织女词》、《田家词》等。
37、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代表。
38、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