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1、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2、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4、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5、A.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B.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7、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8、(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
11、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1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3、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14、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15、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6、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17、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18、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19、此文出自司马光撰宋代《孙权劝学》。
20、本文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二、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1、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2、(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4、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5、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6、非复:不再是。复,再。
7、卿言多务,孰若孤?
8、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9、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10、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11、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12、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开始推行屯田。
13、(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14、乎:啊。表感叹语气。
15、荀子劝学是通过介绍学习的重要性和一些方法,是从教育普及化方面来说,也就是人应该用学习来完善自身,活到老学到老;而孙权劝学则是为了更好的应用自己的能力,而去辅助学习其他知识,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工作。用一个比喻就是,荀子给我们推荐的是什么都可以学,算是公共课程;而孙权推荐的则是与专业相关的拓展课程。
16、蒙辞以军中多务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17、涉猎:粗略地阅读
18、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9、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20、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
三、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1、(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2、《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司马光(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因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而得名。
3、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4、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5、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6、寻阳:县名,如今湖北黄梅西南。
7、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8、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9、(1)孙权:豁达、大度,开明,待人坦诚,平易近人,关爱下属;
1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1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2、及:到了……的时候。
13、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14、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15、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6、因为读书可以了解历史,大有好处。《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主持编撰,该文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此文围绕“学”来写,共有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17、故事中孙权是劝说吕蒙学习不再做吴下阿蒙,后鲁肃与之交谈称赞其进步迅速的故事,其实孙权劝学还有一个对象就是蒋钦,和吕蒙一样是吴中大将。如果是整个故事中提及的所有人物那么我比较喜欢鲁肃,鲁肃字子敬,当年因慷慨支援周瑜粮草而取得孙家信任,后提倡联蜀抗曹,在荆州问题上鞠躬尽瘁,周瑜死后成为大都督,依然奉行联蜀抗曹的战略方针,为人忠厚老实,讲求信义,深受吴蜀两地军民的敬重。给好评哦
18、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9、(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20、论议:谈论,商议。
四、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带拼音
1、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3)
2、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劝人要讲究策略。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