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遇张九龄
1、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2、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3、孤鸿侧首看见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4、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5、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6、答:比兴。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7、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8、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9、ORCHIDANDORANGEI
10、通过鸿雁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鸿雁离群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能够让读者很具体的理解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非常的妙。
11、除此以外,张九龄还是那个时期非常著名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主要是五言诗居多,其诗风比较淡雅,语言淳朴,把人生的感想都寄托在诗中。
12、释意:《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首古风,平仄没有格律诗那样的要求,起承转合来说一说。先写带有香气的春兰秋桂起头,承接着写这两种植物生机勃勃生长,是自然而然的,独自芬芳,不求媚俗,顺应美好的季节;第三句转折,不写植物了,从植物写到喜欢这些高雅植物的人,最后合在一起结尾,写春兰秋桂自然而然按照本心成长,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赞赏才成长。
13、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14、押韵:这首诗押的韵是清、情、精、诚,属平声庚韵。
15、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有《曲江集》传世。
16、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17、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18、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19、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0、张九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二、感遇张九龄
1、这首诗托物言志,给植物赋予了人的精神,以此抒发内心的感怀。春季,兰叶翠绿繁茂,焕发勃勃生机;深秋,桂花盛开绽放,呈现洁白风韵。
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3、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4、他曾徒然为人生道路的多歧而伤感哭泣
5、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6、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7、这首诗平淡而浑成,以橘喻己节操。诗的开头两句,托物言志,充满了对橘的赞颂之意。三四句说明橘的高贵是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五六句写这样的嘉树佳果,本来应该推荐为嘉宾的,怎奈山水阻隔,无法实现。七八句慨叹桃树和李树深受重视,丹橘却一直受冷遇。然而桃李献媚之时,丹橘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这也正是最难能可贵的。
8、情感:借物兴起的作品,处处须分不出物和人来,咏物就是说人,说人仍是咏物。上一首写花叶,这一首写树果。上一首把自己比作春兰秋桂,这一首把自己比作丹橘,都是有着坚贞清高的品质。
9、《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0、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11、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12、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每一天的努力都是,
13、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14、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诗词朗读
15、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16、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17、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18、后半句看起来好像很突兀,但是是在为下文做铺垫。鸿雁经过了海浪之后,是肯定不会被护城河的水吓到的,但是这里作者还是这样表达,也就是说鸿雁就像是在官场上的张九龄,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就算是再小的风浪也会非常警惕。
19、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20、唯:有的版本写作“惟”,二字相通。(维惟唯)《说文解字》:经传多用为发语之词,毛诗皆作维,论语皆作唯,古文尚书皆作惟,今文尚书皆作维。就是说,作为语气词,三字用法是相同的,只是在各本典籍中写法不同。
三、感遇张九龄翻译
1、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2、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3、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4、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5、在这里,咏丹橘历经苦难而得不到赏识,与中国古人对梅松的偏爱具有相似性。梅只有经过寒冬腊月才能开花,松柏在光秃秃的岩面上经过多少次风吹雨打后才能够成材,而中华民族一般也是经过无数次战争、饥饿、流血与痛苦之后,才会暂得片刻安宁,因此它的人民也习惯了卑微的生活,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傍徨、犹豫、不敢接受,深怕在这幸福之后,隐藏着更为重大的灾难。
6、押韵:这首诗押的韵是林、心、深、寻、阴,属平声侵韵。
7、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8、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9、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10、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shì)文献。唐朝韶(sháo)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感慨和期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qǐmí)诗风,贡献尤大。代表作品有《感遇十二首》、《望月怀远》。
11、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12、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13、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14、生意:生机勃勃;自尔:各自如此;林栖者:栖身于山林之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贵芳洁的高风亮节。美人:在屈原的作品中常以“美人”比喻君主,这里指理想中的志同道合之人。
15、最后一句,“草木”即兰花和桂花的总称。隐逸之士以兰花桂花自比,闻风而相悦,“草木”若有感觉也应该“相悦”,可惜“草木有本心”,无论是兰花还是桂花,它们都有自己开花的时令,不因任何人的喜爱而枝繁叶茂,也不因任何人的宠爱而改变散发芬芳的时节,因为它们不会趋炎附势地寻求攀折和赞美。最后诗人点出本诗的主旨,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如兰桂一样,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通过谄媚逢迎去博得功名,追求富贵。
16、人约:吟唐诗,诵唐诗,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阅读趣味,陶冶情操,更是希望能够与古人一起,品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人生中的智慧哲理。我亦深刻认可。
17、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18、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传世。
19、第三联“谁知”忽然一转,引出“林栖者”。“林栖者”指与兰桂一样高洁的隐逸之士。他们由于闻到了花的芳香而产生了喜爱之情。
20、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四、感遇张九龄其七
1、作者认为,它们释放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力,以悠然自得的物态标示着自然和人间美好时节从此来临。兰桂的生长和开放,吸引了山林中隐居者的兴趣,他们在远处闻到顺风飘来的花香,赶来注目、赏玩。然而殊不知,兰桂之所以被人欣赏、敬重,得益于它们自然生长的天性,而不是渴求、博取他人眷顾的媚态。
2、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3、“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
4、答:兰草迎春,生机勃勃,突出了兰,桂。
5、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调整了个别诗的编排次序,技法讲解详细,流行不衰,收317首。
6、当时唐朝的诗词一直沿习着六朝绮靡风,他的出现横扫这一现象,推动了诗歌的发展。相对于一些高产诗人,张九龄流传下来的诗不算多,流传至今据统计只有199首,当然这个数字不一定非常准确,我们可以说大概200首吧。感遇·孤鸿海上来张九龄虽有200首左右的诗歌流传至今,但我独爱他的《感遇·孤鸿海上来》。这首《感遇·孤鸿海上来》,是张九龄遭遇谗言被贬之后,写的组诗中的第四首,体裁为五言诗。
7、这个中的原因我哪能得知
8、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的是什么人?
9、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10、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
11、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12、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3、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14、这首诗是张九龄写于遭谗被贬谪之后。诗人以兰桂自喻,表达了他和兰花桂花一样,不肯趋炎附势、低头谄媚,而是忠于“本心”,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
15、“不可寻”为四遇,丹橘一生所遇坎坷命运,不能用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简单自然规律来解释;
16、从小至今,虽在语文课中诵读不少古诗,但仍未全面。诗歌是历史、文化的高度精简凝练,是文学著作之精华,诵读古诗既能掌握典籍典故,更能消除时间空间隔阂,拉进与诗者的物理距离,了解真实情境,在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境遇中体悟生命哲学,感受生活真谛,而不至于碌碌于路。
17、原文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感遇·其一》的第一句,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批,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用春兰和秋桂两种高雅的植物暗喻作者的高志美德。
18、(3)林栖者:林中隐者。
19、lán yè chūn wēi ruí,guì huá qiū jiǎo jié。
20、释词:“葳蕤(wēiruí)可能就是说,草木生长很茂盛吧,你看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有‘生’和‘威’字!”小朵说。那“华”为什么读“花”呢,和《诗经》哪一句相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小朵说,兰叶对桂花也恰恰好。那这兰叶和桂花都有什么特点呢?桂花很香,兰叶也很香吧。“自尔”就是“自然”的意思,“佳”就是“好”的意思,“知”有“晓得”的意思,那“坐”又有什么意思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要停下车来看霜叶呢,那是因为喜欢。所以,“坐”是“因为”“由于”的意思。
五、感遇张九龄赏析
1、(解析)这一篇也是以橘喻人。
2、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3、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4、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6、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7、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