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
1、明嘉靖壬辰年(1532)全国高考,21岁的潮州考生林大钦总分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成为潮汕地区在封建王朝唯一一位文科状元。
2、司马光说:“上(玄宗)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史,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肖直,各其所长也”。的确是中肯的评价,张九龄力人正直,敢说实话,甚至不怕忤逆玄实,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称楷模!
3、一般武侠剧姑且不论。今天老赵盘点一下各朝代使用较多的刀剑类型,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下方留言探讨。
4、人文之旅|大汉帝国的五大贡献:汉文化,集权削藩,尊儒,养息,通西域
5、赋税制度不断变革: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6、和张九龄不一样的是,张说虽然是盛唐不可多得的相国之才,但他并非纯臣,他仍然是个心有私欲,以自我好恶为选贤任能标准的人。于是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张九龄第一次跟亦师亦友的张说产生了分歧,导火索正是泰山封禅的随行官员名单问题。
7、唐开元年间张九龄终于登上政治巅峰,被唐玄宗任命为尚书丞相。虽然张九龄的政治之路,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波折,但从整体上来说他作为一代开元名相,不仅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重视,同时也为唐朝出现盛世之景,做出了无人可比的重大贡献。
8、国学沙龙|孙子十策,道破毛蒋高下与民国走势
9、但真实的情况,正如上次的厚道一样,还是李林甫精心做的秀:宁王托李林甫升官的亲信,不是一个而是十个,李林甫升了其中九个人的官,只把一个倒霉的拉出来批判。既扬了名望,又巴结了宁王。这名利双收的好买卖,自那时候起,他就一直在干。如果穿越到今日,李林甫这种精心设计政治秀的本事,当个世界级大导演,怕是都绰绰有余。
10、四年后,张九龄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不料没多久因病去世,唐玄宗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11、南美洲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能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历史长河浩荡,其间也有无数个不经意的一念之差,造成了天翻地覆的政局变化。对于唐玄宗来说,张九龄就是盛唐的那只蝴蝶,一个一念可以改变历史的人物。
12、e游学|民国:除了战争与旗袍,还有一个“黄金十年”
13、近距离接触请留言,加入悦友私享群一起嗨!
14、现在因为电视及网络的普及,受其影响较大,影视剧的错用给我们大多数人造成了错误的认识。现在想想,八九十年代甚至十几年前的武侠剧翻出来看,不论故事背景是什么朝代都是清一色的牛尾刀和清剑?
15、高适从小家庭条件就很不好,在梁、宋一代非常落魄,虽然曾去长安赶考,但没有考中。
16、皇图霸业转眼成空,帝王将相都是浮云,但张九龄主持的梅岭古道即便是千百年后,也仍然惠及着南北两地的百姓。佛家说的功德无量,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17、虽然彼时的朝局仍因为武氏流毒而动荡不息,但远在岭南的张九龄深埋在内心深处,想要齐家治国,一展胸中抱负的意气终究是忍不住了。
18、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宰相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19、第一招是拉外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工作出色,除了保卫边疆外,还厉行节约,使得仓库储备丰厚,令唐玄宗十分高兴,打算破格提拔,把他调到京城里来任尚书。
20、商代短柄翘首大刀(青铜)
二、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朝代顺序
1、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生熟法)。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首先记载了灌钢法,北朝魏、齐间的綦毋怀文曾用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宿铁刀"。谢平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
2、但就是这样一个威名远扬的帝国,却随着安史之乱的号角,被十几万安禄山叛军,像砸精美瓷器一样,轻而易举就砸得粉碎。虽然这场叛乱,被唐王朝历经八年艰苦平定,但随之带来的连锁反应,从中央的宦官专权,到地方的藩镇割据,如一道道绞索一样困住这昔日强大的帝国。这个缔造强盛文治武功成就,以至于今日还令国人被称为“唐人”的伟大王朝,从此再未恢复到昔日鼎盛年代的荣光。
3、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
4、明清科举达到高峰,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可见明清科举制发展的畸形。
5、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杨玉环入宫,本就懈怠政事的唐玄宗从此沉醉温柔乡中,一代明主终究还是做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亡国之举。张九龄还是那个先天元年一心报国的张九龄,唐玄宗却已经不再是那个先天元年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了。
6、时年不足三十岁的张九龄,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张九龄登进士第。由于张九龄的文才出众,所以受到了考功郎沈佺期的赏识,当年便被授予校书郎官一职。这其实也为张九龄的政治人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7、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
8、位于乾陵的武则天的无字碑
9、照着唐诗里的说法“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食”,完全就是一幅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国家威望更如日中天,最西边的国土,扩张到中亚地带,安西都护府雄视西方。雄踞亚洲内陆的吐蕃帝国,也被大唐打得乖乖收回触角。强悍一时的突厥汗国,更被大唐彻底团灭。这个经济强大军事更堪称凶悍的伟大帝国,彼时放眼全球,几无敌手。
10、——错!那是科举后期的明清年代。在盛唐,则是另一番景象。
11、在百废待兴的玄宗朝,最需要张九龄这样充满锐意的官吏,但往往这样的官吏也很难在官场站稳脚跟。仅仅是四年以后的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就因为被宰相姚崇参奏“封章直言,不协时宰”,而于当年秋天“拂衣告归”,放弃了他花了14年才位列庙堂的所有尊荣,这一年张九龄44岁。
12、公元740年张九龄因病去世,唐玄宗顿感失去了左膀右臂。当有人向他推荐宰相人选时,他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这不仅体现出了一代帝王对张九龄的尊敬,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彰显出了,张九龄在开元盛世之时的突出贡献。
13、张九龄曾建议唐玄宗按照范阳节度使张守琏的奏报,将作战不利的平卢将军安禄山斩杀,但唐玄宗赦免了安禄山,这一决定改变了唐朝后来的走向。
14、这位在盛世序曲中踏入庙堂,又在盛世终章前远遁江湖的开元最后名相,早已化为天上的明月,用他君子如玉的德行,大公无私的操守,如同梅岭古道般仍让后世时时感怀。
15、同样是在这一年,难以忍受张九龄时时规劝的唐玄宗,借故将他贬黜出京,从此彻底淡出大唐的庙堂。这一次别后,他至死也没有再回来过。
16、这一番吓唬,大多数谏官都怂了,唐朝原本可以制衡行政的谏官体制,从此彻底成了摆设。皇帝想胡闹啥,也就没人能挡了。
17、而比起坑害人来,李林甫干的更坏的一件事,则是破坏了唐朝正常的权力制衡体系和选拔制度:他曾经把谏官召集起来,大模大样的给大家说,你们这些干这活的人,就像宫廷仪仗队的马匹一样,不叫唤的话吃的就好,谁叫唤就先杀掉谁。
18、秦朝以前,采用血缘世袭的“世卿世禄”制度,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引入军功爵制。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后者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和公府州郡先任用后举荐给朝廷。魏文帝曹丕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两晋南北朝时沿用此制。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19、千里马易得而伯乐难求。文采斐然的李商隐直到暮首晚年才考中进士,读书破万卷的杜甫也在阴差阳错间蹉跎半生,在门阀士族把持官场的大唐,没有贵人在前引路,科举难中;纵然难得中榜,晋升又难如登天。
20、高适的前半生平平无奇,甚至可以说很潦倒,但在50岁之后,他的人生开始大放异彩,也让他成为唐朝诗人中最显达的代表之一。
三、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1、张九龄之前曾以照顾母亲为由,提出过辞职,唐玄宗不答应,但把他的两个弟弟张九皋和张九章调到老家附近为官,方便照顾老母,而张九皋后来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也都成了地方大员。
2、唐玄宗当政时李瑛为太子。李瑛因生母赵丽妃曾受武惠妃的气,不免愤恨,背地发几句牢骚怨言。李林甫听到后,立即去报告武惠妃。武惠妃就向玄宗哭诉说太子阴结党羽。唐玄宗不问青红皂白,立即提出想废黜太子及两个王子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宰相张九龄极力劝阻。武惠妃知道后,深恨张九龄,与李林甫串通一气,设法向玄宗进谗,大力排挤张九龄。唐玄宗本来很赏识张九龄的文才,但禁不住武、李二人的内外夹击,加上张九龄经常直言进谏,为玄宗所不喜,便曰益对张九龄冷淡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李林甫终于找到了机会,促使玄宗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张九龄罢相后,李林甫坐上了宰相的位子。
3、而紧接着发生的事情,才证明了李林甫厚道的原因:崔隐甫和宇文融的上奏,把唐玄宗惹得大怒,非但没有惩罚张说,反而把这俩小子贬出京城。看似胜算满满的追杀,给碰得头破血流。
4、其实张九龄啥出身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一直恃才傲物的张九龄,这次彻底在唐玄宗心中,留下了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恶劣印象。于是破天荒的,唐玄宗没有听张九龄的进言,硬是升了牛仙客的官。
5、唐朝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6、44岁在唐朝已经不算年轻了,这一次辞别长安,回到岭南故里,也许张九龄便再也不可能重回帝都了。带着所有人的不理解,一身孤勇的张九龄收拾好自己单薄的行李,像14年前的长安二年一样,一个人晃晃悠悠地离开了。
7、“贞观之治”是唐朝走向繁荣的开始。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完善"三省六部制",集权中加重分权——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运作方式很类似现代国家的"三权分立"制。
8、但公认的罪人却还有一位:唐玄宗时代的知名奸臣李林甫。
9、而张九龄也是个老倔头,看到这情况,也跟皇帝杠上了。不久以后,又唆使亲信周子谅上奏弹劾牛仙客。这次弹劾更狠,竟说牛仙客的八字与道家的卜卦犯冲,用了就惹祸。
10、在整个盛唐历史上,这句话都堪称最凶残的一记补刀,效果立竿见影: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而他留下的缺,则由老实巴交的牛仙客补上,此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对李林甫唯唯诺诺。大唐的相劝,从此由李林甫独揽。
11、长安三年(703年),一位刚从帝都被放逐的谪官途径韶州,在读完张九龄的文章后赞不绝口:“有如轻缣素练,济时适用。”这是一句很高的评价,他点明了张九龄的文章不只是华而不实的诗词歌赋,张九龄的文章尽是经世致用的文法。
12、这次弹劾充分说明,张九龄已经急糊涂了:唐玄宗一辈子最恨的是什么?恰是封建迷信,拿这事说事,是绝对往枪口上撞。果然奏折上去,周子谅就倒了大霉,先被唐玄宗在大殿上打的死去活来,而后又在流放蓝田的路上伤重而死。而李林甫最致命的一击,恰在此刻出手,他不紧不慢的对唐玄宗,说了一句不温不火的话:子谅,张九龄所荐。
13、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忌恨张九龄的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反对,唐玄宗最终将张九龄迁任尚书右丞相,后来又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14、安禄山能得宠,首先得感谢李林甫,开元年间,安禄山还只是一个小边将的时候,打了败仗要论死,却正赶上张九龄和李林甫争权,张九龄坚持要砍安禄山,李林甫却坚决保,外加张九龄最后没争过李林甫黯然罢官,安禄山,也就这样逃出生天。
15、张九龄乃汉留候张良的后人,相貌英俊伟岸,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唐玄宗时的明相。
16、当唐玄宗欲立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相,立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时,张九龄极力阻止。这下也引起了皇上对他的不满。
17、注:本文为来源于网络。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18、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使农民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衣食有余,安居乐业,注意轻徭薄赋;同时太宗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
19、唐朝广德二年(764年),高适被唐代宗征召为刑部侍郎,不久转任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一年后,62岁的高适去世,唐代宗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20、但这样的身世给李林甫的影响,首先倒不是关照眷顾,而是尔虞吾诈的能耐。唐朝的皇室,堪称中国历史上窝里斗最厉害的一家。从唐太宗年间的玄武门之变开始,到唐太宗几个儿子互掐,最后便宜了唐高宗,再到后来的武则天家族与李唐家族的殊死搏斗,从来刀光剑影,冷血无情。
四、张九龄是哪朝人
1、哥舒翰兵败后,高适跟随唐玄宗西逃成都,仕途进入快车道,先后担任侍御史、谏议大夫。
2、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悲情的毁灭?虽然后世把主要的责任,归结为那场恐怖的安史之乱。
3、唐朝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虽然在女皇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没有大的升迁,但在唐玄宗即位后,张九龄担任左拾遗,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4、他曾做过唐朝开元年间的宰相、中书令,是岭南地区最早在中央王朝中担任最高职务宰相的第一人,被称为“江南无双士,南天第一人”。
5、笔者从中挑选了始兴县伯、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夫张九龄和渤海县侯、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高适两个代表,用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来谈谈一切极有可能的大唐。
6、张九龄的罢相,在后人看来,是盛唐政治的一大转折点。但在当时看来,却很少有人觉得多严重。因为新上位的李林甫,在大家眼里,还是一位非常不错的人。办事很勤快,待人接物非常热情,尤其对待很多下级年轻官员,更十分体贴关心,毫无大佬的架子。
7、这首诗平淡而浑成,以橘喻己节操。诗的开头两句,托物言志,充满了对橘的赞颂之意。三四句说明橘的高贵是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五六句写这样的嘉树佳果,本来应该推荐为嘉宾的,怎奈山水阻隔,无法实现。七八句慨叹桃树和李树深受重视,丹橘却一直受冷遇。然而桃李献媚之时,丹橘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这也正是最难能可贵的。
8、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偏离正轨的李唐王朝终于随着两年前的“神龙政变”而重新回归正统,武则天退居上阳宫,大龄太子李显成功上位。
9、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是指战国时魏(梁)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说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国都城自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此,魏国也称梁国。梁,国名,历史上有七个以梁为国号的国家。一是春秋时嬴姓诸侯国之一的梁国。二是战国时魏惠王迁都大梁,魏国也称梁国。三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三个王朝南梁。四是南北朝时期,南梁被攻陷后对西魏称臣的西梁。五是隋朝末期,梁师都建立的政权,国号梁,年号永隆。六是隋朝末期,西梁宣帝曾孙所建后梁。七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中第一个朝代的后梁。
10、亲爱的悦友,读完后记得分享喔
11、从远离文化中心的荒州,到一路披荆斩棘考入浸染数百年书生气的长安帝都,张九龄就像是个初出深山的愣头青被长安城的繁华所震撼,但他不知道的是,更多的,是长安城里的人们被他的文章所震撼。若非书香累世的豪门世族教出来的子弟,又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然而,张九龄与世家豪门无关。
12、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写于遭诛被贬谪之后的。诗人以花木自喻,表达了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诗一开始,就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总结,显示出欣欣向荣的生机。“林栖者”特指与兰桂一样高洁的隐逸之士,他们由于闻到花的芳香而产生喜爱之情。最后诗人点出本诗的主旨: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和兰桂一样,洁身自好而不谄媚于小人去博得功追求富贵。
13、有人会问:谪官而已,何至于此?因为那人并非是普通的谪官,他叫张说,当时的文宗领袖,后来的士林盟主。
14、其实张九龄对牛仙客本人,倒无恶感。但是他老成谋国,认定就这样提他当尚书,是严重违背唐朝的官吏制度,因此卖力反对。但一直以来,张九龄太过傲慢,早惹得唐玄宗心烦,这次更点了导火索。唐玄宗几次提出,要给牛仙客加官进爵,张九龄轮流驳斥,先说牛仙客没文化,又说牛仙客家庭条件差。这下把唐玄宗也惹怒了,直接大骂张九龄:你说牛仙客出身低微,那你张九龄又是什么出身?
15、而就在安禄山全心全意筹划造反的过程里,先后有俩个人看出了他的野心,一个是最早的张九龄,早早就判断出安禄山并非善类,但很快被李林甫整走。另一位便是盛唐杰出军事家王忠嗣,但他也很快因为得罪了李林甫而遭罢官。不但救了安禄山命,还捎带的消灭了安禄山的俩个对头,李林甫确实很够意思。
16、图为现代复刻越王勾践剑
17、与张九龄从小就比较顺风顺水的经历不同,高适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代表。
1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定政策之权则被剥夺。三省六部制名存买亡。宋承唐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尚书或中书)六部。明代胡惟庸案后,中书省与丞相被废,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书房、军机处。
19、岑参(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自幼亡父,家道中落,后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大历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死成都旅舍。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出塞前多作山7JC、述怀及赠答之作,其边塞诗富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热情奔放,尤擅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录其诗四卷。
20、唐懿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
五、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丞相
1、杨炎于德宗时任宰相,实行两税法:(1)按各户资产定分等级,依率征税。首先要确定户籍,防止豪门大户荫庇佃户、食客,制止户口浮动。按户定等,按等定税。(2)征税的原则是“量出制入”,各州县将所需粮食和经费开支总数计算出来,然后分摊到各等田亩和各级人户中,统一征收。(3)征课时期,分为夏秋两季,适应农业生产收获的季节性。(4)两税征课资产,按钱计算,有时将钱改收实物。两税法取消人丁税,税目由多到少、手续由繁到简、征收时间定时、征收由实物到货币,适应农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繁荣与货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社会贫富等级、资产多寡征税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2、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时期曾任尚书丞相,后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诗风清雅的文学家。他为官秉公尽职,选贤任能,直言敢谏,从不趋炎附势,为“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语言简练质朴,寄托远大的人生理想,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之风。
3、开元二十五年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时的谶词: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其中“两角犊子”被解读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来祸乱大唐。唐玄宗认为他荒谬,当场将他杖于朝堂之上,几乎把周子谅打死。十七日流放广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4、有人说,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于安史之乱;可在我看来,大唐由盛转衰,应该从张九龄被罢相说起。不过这一切都已经跟张九龄无关了。
5、林大钦(1511~1545),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人。幼家贫,聪颖嗜学。
6、张九龄是唐朝的,是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为开元盛世做成重大贡献;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7、开元名相张九龄的“情诗”
8、而一直到天宝十一年(751年)李林甫过世,安禄山都还一向很老实。李林甫过世之前,因为作恶太多,旧日的政敌就群起而攻之。等着他过世后,还没来得及下葬,就被唐玄宗剥夺了一切荣誉尊号,改由小棺材掩埋。而相比于他身死的悲惨境地,一个后果却更严重:他亲手种下的祸根安禄山,这会彻底没了对头,从此疯狂扩张,终于酿成了那场肆虐八年的灾难:安史之乱,从此大唐元气大伤,再无盛世。
9、所有人都沉浸在盛唐的凯歌中,只有张九龄还瞪着他那双早已老迈的双眼看向帝国繁华深处的崩坏。唐玄宗觉得自己已经做完了帝王的使命,但张九龄却仍然为帝国的未来殚精竭虑,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君臣终于还是走向了歧途。
10、他被誉为是继陈子昂之后,开启盛唐诗歌文化大们第一人。《旧唐书》称“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
11、两百多年以后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话似乎是为张九龄量身定做的。你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一种人生来就是救济万民的,辞官回乡的张九龄途经大庾岭梅关,眼见百姓深受所累,全然不顾自己已是一介白衣,连上奏疏请求朝廷拨款支持。
12、生于唐朝仪凤三年(678年)二月十四日。
13、后期重用李林甫,推动政治军事改革,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都护府被地方节度使取代,取得辉煌战果——北方与回纥共灭后突厥、东北挫败契丹、西北分裂削弱突骑施而称霸西域、西方大败吐蕃(哥舒翰)。提拔安禄山、哥舒翰等,为安史之乱埋下祸根。
14、因此,盛唐时期一件最大的胡闹事,也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重用安禄山。
15、隋文帝下诏举“贤良”,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诏令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16、于张九龄而言,张说是他的恩师和贵人,没有张说,也就没有后来的开元最后名相张九龄。但和先天元年的自己一样,在张九龄的眼中,一个吏治清明、百姓安居的盛唐远比私人情分重要得多。
17、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想让她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日后可以继承大统。所以她私下里欲谋废掉当时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废太子是大事,如果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事根本干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个宫中的官奴去游说张九龄。结果游说不成,反而被张九龄骂了一通。张九龄马上将此事告知了皇帝,从而挫败了武惠妃谋立太子的阴谋,稳定了宫廷形势。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18、唐朝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
19、在唐朝能得到权贵的一句赞誉,就等于基本拿到了混入官场的入场券。年仅十三岁的张九龄在得到王方庆的勉励后更加专心致学,并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进士及第,从此踏入已见盛世端倪的大唐朝局。
2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宣卿
六、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
1、在唐朝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七日病逝,享年63岁。
2、他先后被封的爵位有“曲江县开国男”、“始兴县开国子”、“始兴县开国伯”,谥号“文献”。
3、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是东周时最早提出土地私有、对农业耕地实物征税的政策。汉高祖起实行“十五税一”、汉文景帝采取“三十税一”的按收成计算实物地租及算赋(人口税)。北魏推行均田制(无主土地按户分给小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隋唐沿用,至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被两税法替代。
4、要说权力场上整人,本来也不是稀罕事,哪怕张九龄这样的名臣,也不少去整。但最大的区别在于,能臣整人,有为公也有为私,李林甫整人,却是极度自私。
5、张九龄在我国古代封建史上的政治地位,以及在唐朝诗坛上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6、张九龄一直是个纯臣,在他的眼中没有私人情谊,有的只有帝国和苍生。这样聪明的人,如何不知道韬光养晦,但从张九龄踏入玄宗一朝后,背负盛世使命感的他就将自己的胸中文韬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了。
7、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绩、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太宗不计前嫌,重用李建成旧部魏征、王珪,王世充降将尉迟恭、秦琼等。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原则,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8、崔隐甫和宇文融这样组团追杀,不让唐玄宗相信他俩不结党,实在太难,相信了,那就麻烦大了。于是这俩倒霉蛋,就这样顺理成章的麻烦了。
9、唐肃宗至德初年,被迫成为太上皇的玄宗李隆基早已没有了开元天子的巍巍圣颜,而那位“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玉环也在不久前香消玉殒于马嵬坡。
10、张九龄长得一表人才,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善恶分明,做事勤恳敬业,学识博大高远。
11、这时,李林甫想起了当初他立相时张九龄也竭力阻止,就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张九龄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张九龄处处与他作对的往事,新仇旧恨一并发作。于是张九龄也受了牵连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
12、因是蒙古统制,可以说元朝刀对中国刀的影响简直是一场革命。因为元朝腰刀普遍注重弯曲,这种弯曲度很适用于马战。
13、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每称平允。——《旧唐书··张九龄传》
14、唐刀,唐代军队配备的制式用刀,唐玄宗发起张九龄编纂《唐六典》其卷十六《武库令》记载唐刀分类“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15、投稿邮箱:historytg@1com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7、“唐均”即唐代创烧的花瓷,为钧瓷之始北京故宫藏
18、这两年有很多宫廷剧,也有不少穿越剧,比较多的集中在宋朝、明朝和清朝,以致有不少人产生了穿越到明清当王爷的想法;虽然,真正的历史很残酷,穿越到以上任何一个朝代,生活都是举步维艰。
19、唐代前期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法,后期实行“两税法”。“租庸调”的赋税制度:“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口则有调。”租是农民向政府缴纳谷物,作为田税。调是农民向政府缴纳当地的土特产,一般指的是绢物等。庸是农民为政府服劳役代替纳物。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于经济繁荣。在开元以后,租庸调法则“陷于败坏”。
20、知行合模式创新—清总会e游学五大线路正在推出
1、后人称他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代名相,是古代客家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
2、以科举制选拔民间人才,延续到清末
3、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继承和发扬了贞观时期的开明统治,使社会经济继续得到发展,有“贞观遗风”之称。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武则天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因其佞佛要求天下各州修建寺庙而侵占小农土地,导致府兵制赖以生存的均田制遭受破坏。
4、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
5、唐朝天宝八年(749年),46岁的高适才因文采被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终于有了出仕的希望,但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不喜欢文化人,高适只能担任汴州封丘尉,但很快就离职了。
6、唐怀素《自叙帖》台北故宫藏
7、根据莫氏族谱记载,其父莫让仁早逝,莫宣卿是遗腹子,母亲梁氏改嫁开建县金楼村(今南丰镇金楼村)莫及芝,随继父生活。继父莫及芝乐善好施,家境富裕,年幼入学堂读书。
8、西汉时期,随着与匈奴的长期作战,骑兵迅速发展,成为北方草原上战斗的主力。环首刀的快速普及与此密切相关。
9、名相长孙无忌、魏征、杜如晦、杨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药圣孙思邈,农学家陆龟蒙,书法大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张旭、怀素,天文学家、数学家与易学大家李淳风,田园诗派大家孟浩然等都与进士无缘。
10、从武则天神龙元年起(705年),到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为止,短短7年时间里,云集了天潢贵胄,本该钟鸣鼎食的帝都皇城先后换了4任皇帝,政变和杀戮也从未停止。在此期间一直动荡不安的唐帝国终于随着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彻底执掌四海而暂时结束混乱。
11、吴地刀,现藏于湖北鄂州市博物馆
12、极具西域色彩的唐三彩北京故宫藏
13、唐柳公权《玄秘塔碑》西安碑林博物馆
14、据历史记载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七岁知属文”十三岁即可写出一手好文章。在他少年之时还曾给广州刺史王方庆写过一封书信。王方庆见过其书信之后,赞曰“此子必能致远”。这对张九龄来说不仅是一种鼓励,同时也为他立下远大志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15、短柄翘首大刀(青铜):我国冶铁大约发明于西周时期,最迟在春秋早期已经出现制造铁剑技术。不过此时的冶铁及钢铁剑制造工艺尚不及青铜铸剑术高超和普及。
16、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17、而他整人的最厉害之处,不止在于整的狠,更在于藏的深,杀人不见血,背后捅刀子,这对他都是寻常招数,更厉害的是,被整的人打死也想不到,幕后黑手竟然是他。好些被他整的死去活来的人,好多年里,竟然还对他感恩戴德。
18、张九龄从小就很聪明,读书写文章很厉害,13岁的时候就写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对他很欣赏:"此子必能致远",可见张九龄也是个年少成名者。
19、打造最优质的历史自媒体
20、唐玄宗欣美张九龄的文章,夸他是文场中的元帅,自己会终生敬他为师。
1、太宗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一时政治清明。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历史时期。
2、秦式铜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
3、也并且有统一的军用制定标准,较常用的如腰刀(雁翎刀、柳叶刀、雁翅刀等),短刀如顺刀、猎刀、小刀等多种。国内现在各武样普遍采用的武术刀、八卦刀就是由清末民国时期的官造或民造牛尾刀而演生出来的。
4、在张九龄的诗中大家最喜欢哪首感遇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004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5、永王李璘造反后,唐肃宗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讨伐李璘,后来继续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6、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52岁的高适跟随哥舒翰与叛军作战,升任左拾遗,不久担任监察御史。
7、其中最倒霉的,就是兵部侍郎卢恂,这位先生与李林甫之间,往日今日都从无仇冤,倒霉的缘由,只因在人群中被皇上多看了一眼,然后就躺着中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