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广东人怎么过夏天
1、北半球近日苦夏,捕舆者的好盆友从家乡带来了地道的凉茶,茶汤在齿间荡漾,捕舆者确实感到这夏日的闷热似乎也不再那么难捱了。
2、凉茶的“凉”是下火的意思。地道的凉茶是一碗黑乎乎或者棕黄色的汤汁,颜色由原料决定,它既不凉,也没有茶香,味道反倒跟中药像了九分。
3、“湿”的症状愈发加重,广东老妈子会说:“湿重了”。所谓“湿重”,意思是湿热侵袭下,脾胃已然不堪重负。本是一日三餐,好吃的广东人扩展至五餐——早茶、午饭、下午茶、晚饭、宵夜;口味刁钻,好寻鲜味——海鲜、河鲜、刺身、鱼生;对文火细焖津津乐道——老火靓汤、生滚粥、无米粥、潮汕粥;大口食肉——烧腊、烧烤、卤味;连瓜果的花样也要刺激一点,冰镇水果、水果冰沙、水果捞……中医认为,“长夏时重养脾”。饮食油腻易生内热,使人上火伤脾。广东的饮食味甘滋腻、膏粱厚味,不但没有缓解脾胃的压力,反而加重负担。脾喜燥恶湿,脾的功能是运化食物和水,水液在身体里停聚,容易使人有痰湿,也即出现“湿”的症状。所以说,湿邪留滞容易困脾。
4、如要减轻“湿”的症状,还真得反其(广东人)道而行之——炎炎夏日,戒吃生冷,转而吃冬瓜、豆芽、苦瓜等清热食物,以及薏米、大麦、赤小豆、芡实等健脾的食物。细数一下,夏日健脾食材有:冬瓜、小白菜、绿豆芽、苦瓜、薏米、大麦、芡实、赤小豆、扁豆、山药、黑豆、豇豆等。
5、《夏日山中》一方面反映出古代人们的避暑方法,另一方面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豪迈的性格特点。字里行间处处展现出诗人在夏日山中不为礼法所拘潇洒自在的形象,通过对自身状态的描写更加突出了夏天的炎热,从“懒”“裸”“脱”“露”几个字看出诗人在山林中悠闲自得的避暑神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性情和风流气质。
6、湛江是海边小城,号称“南海鱼仓”,走在金沙湾,路边都是海的气息。槟榔树下的暖风,清爽中混合点咸,大抵湖与海的区别,就在这味道之间。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湛江的海鲜自是一绝,游客只需在路边小渔村或大排档一坐,就能吃到比大城市宴席里更正宗的海鲜食材。
7、中国史书中关于1743年极端高温相关的记载共计是56处,剔除重复部分,高温相关的记载总计是48处,地域覆盖北京、天津、湖北、山东、郑州、武汉等多地。
8、习惯多得不得了,个人认为很多没必要的!和早茶是习惯。天天冲凉是习惯,煲汤习惯,脏话习惯(个别),每天要换衣服习惯。吃饭公筷习惯,吃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反正很多!有好也有坏!
9、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没有这些条件,但是我们的古人却很有智慧。据说古时人家屋子中间的地面上会有一个洞,这个洞其实是一口深井。夏天的时候打开盖子,就会有冷气从里面冒出来,相当于自然界的空调
10、一直到现在,三伏天的许多习俗,仍然在北京十分流行。
11、夏天炎热,如果,人们再去干重活,则会加速体内水分的流失,所以,在三伏天,白天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待在家里,一些劳累的重活都会等三伏天过了再去做。因为,体力的大量消耗,人们需要补充更多的营养,来保证身体的正常活动,这也符合科学的饮食。
12、但是在我国南方,由于冬天也温度较高,水很难结成厚冰,而且运输的话也很不容易,所以南方夏天很难有冰,但是自从人们发现硝石制冰法之后,南方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品了,而且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炼出来重复使用,所以甚至有人用它开起了冷冻或制冰厂。
13、当然了,广东人会把各种祛湿降火的药材煲成饮剂,即广东凉茶。
14、这皇帝虽然说是天之骄子,但本质上还是人。当年的乾隆皇帝,就算后面有人拿扇子使劲的扇风,他也是热得难以忍受。但好在,皇帝总归是有点特权的。虽然说那时候没有空调,但是有天然的冰块啊。.
15、我总觉得民间的小吃更能代表一个地方文化的精髓。一份牛杂、一叠肠粉、一碗糖水,又或者是茶楼里简单的“一盅两件”,那些根植于街头巷尾的民间美食,那些拿不到席面上、冒着烟火气的小吃,才埋藏着最为温情的街坊故事。
16、李撝令美人围成一团,抵御风寒,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受到启发,他冬天出行的时候,挑选身体肥胖的婢女,围在他的周围行走,美其名曰“肉阵”。
17、拥有丰富蔗糖资源的广东,在历史上自然发展出来一系列眼花撩乱的甜食。
18、请回答以下任意一个问题或两个问题,在下方评论留言:
19、利友影院好剧预告:《楚乔传》
20、洗澡除了贵族和官员重视之外,僧人也非常重视沐浴这件事,在唐朝的时候就有对于僧人做法前沐浴的规定,于是很多寺庙专门修建了用于洗澡的大池,每日早晨就会通过敲钟来提示僧人洗澡。我国很多经书里面也写到了僧人洗澡再尊佛的重要性。尤其是得道高僧,在预感圆寂之前必须要沐浴更衣才能够“坐化”。
二、古代广东怎么避暑
1、在广东生活,特别是在炎热的长夏、烈日炙烤后,全身热辣辣,谁不想来一杯冻柠茶,经食道浇进胃肠,让冰水迅速灌透全身;又或者是在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完热铁板一般的柏油马路后,如箭一般冲入开到25℃以下的空调房中,对准出风口猛吸一身凉气。广东人应对暑热的“冷处理”,在粤语里等同于“过冷河”,本质上和白切鸡焯水后放入冷水中冰镇,是一个意思。
2、身上凉快了,嘴巴却享受不到,都说“民以食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点喝点冰凉之物哄哄嘴巴,怎么会舒服?所以,冷饮也早早出现了。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3、如果你喜欢追古装剧,那你一定会发现,经常在宫廷戏中发现,炎炎夏日,皇后的寝殿内放着堆入小山的冰块,藏冰避暑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在那时冰窖都是皇宫贵族的专属,明清民间才开始大量藏冰,同时出现了功能类似于现代冰箱的“冰桶”,用导热性很弱的铅和锡做内部材料,大大延长了冰块使用时间。
4、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5、写完此篇后,忍不住取了根冰棍在空调房里啃……
6、在当今社会,炎炎夏日之下,美女们走在街头,大多数都是着短袖短裙,在遥远的古代三国时期,美女们诸如大小乔,貂蝉等,她们也是穿的裙子,其中最有名的是“留仙裙”,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女们上身穿的襦,即短衣,下身穿裙,在炎炎夏日之下,短衣长裙,和现代女性比起来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此,美女们穿着短衣长裙自带凉爽属性)
7、在比较遥远的夏朝,人们就知道用大树叶来扇风,于是就有了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但叶子容易破损,那时也没有人想到制造一把蒲扇,工艺水平还有限。后来不知哪个发明家,用竹子编成扇子,有钱的就用绢帛。由于扇子的实用,又能随身携带,扇子也成了工艺品,很多人收藏。
8、夏夜苦热登西楼 唐代:柳宗元
9、四是物候法。杨柳展叶,桃花绽蕊,春天来了;绿树成荫,赤日炎炎,夏天到了;果树叶落,水清露寒,时序至秋;草衷花凋,北风怒号,岁月入冬。
10、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11、用花椒涂抹墙壁,上面披挂锦绣、羽绒帘子,地下铺设羊毛地毯……这在汉朝可是非常奢侈的行为。帝王们如此,平民百姓家中只能靠火炕保暖,烧柴还是有上顿没下顿的。
12、▲2018年入夏日期。图源/网络
13、没来过广东的人一定想不到,糖水是一种深入广东人灵魂的信仰。街头巷尾遍布的糖水店,一定会让北方人惊讶,糖加水有什么好喝的?
14、没有几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15、▲《天工开物》中的土法制糖示意图
16、那个时候最舒服的洗澡方式就是:先在烧热的浴池中泡一会,然后在一个房间里面小憩一下,醒后就彻底洗个澡,然后命人梳头发,剪指甲,修理一番。待到彻底舒服了,就穿好衣服,喝几杯时下新酿的小酒,别提多自在。
17、周末连门都不想出的你,
18、而这些冰块的存放地点通常是地下,一般还会有相应的技术处理,已保持其温度在0度以下。这些存放冰块的地方,便是百姓口中的“冰窖”。
19、南蛮的称谓最早记载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先秦时期居于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广东位置在华夏之南,所以被称为南蛮。
20、而富贵人家甚至是皇宫贵族就不一样了。首先,夏天他们有冰,有风扇。然后侍女们会不间断的扇着冰盆,然后往外散发凉气,这其实就类似于空调了。如果是热的厉害的,他们还会去避暑山庄居住。毕竟有钱人任性,房子多。他们会在毕竟凉快的地方置办房产,就为了度假。像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不就是以前的皇室为了过夏天,然后建成的么!
三、古代广东热吗
1、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古代夏天好像是没有冰的,即使是现代也只能在冰箱里看到冰。其实,古人夏天所用的冰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冬天的河流或者湖泊中,一是来自于人工制造。
2、天气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变化,到了唐代,天一样的热。杜甫在夏日里感叹:太阳把厚厚的土地都晒透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打雷下雨,飞鸟游鱼都因干旱酷热而死了。
3、2 斗笠斗笠是古人戴在头上用来避雨的日常用品,经常由竹子编织而成,可以做出尖顶的,也可以做成圆顶的,古代尖顶的斗笠比较多,这种形状会方便雨水的下流排出。
4、如果时间倒回几千年前,在夏天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度过的呢?那时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就算是扇子也是在公元十一世纪,由日本通过高丽传到中国的,在此之前风基本靠自然赏赐,但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会采用各种方法来避暑。
5、什么是连续5个滑动平均序列?举个例子:
6、当然是所有配料弄好,放到锅里,点上小火,让它小火慢炖,自己找凉快地方呆着,或者去做其它事,到了钟点,再回来坐享其成,美美地享用,这样会好得多。下厨相对又舒服,汤又更好喝,稍明白一点的人都会这样学。在这种环境,不选择这样做,选择怎么做更好呢?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7、因岛上有一海神庙而得名
8、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9、三国时期,貂蝉,大小乔们属于官小姐级别人群,因此,府中纳凉消暑美食必不会少
10、其实,在现代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三伏天:夏天的时候,一进入三伏天,地面上的湿度便会增大,在太阳的照射下,地面的水分就会被吸收了上来,导致地面的温度非常高,而散发出去的热量却非常少。那些热量,因为不能很好地散发,便会积累起来,从而,导致温度一天比一天高。
11、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12、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嘆惊。
13、♦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14、从此可看出,4度对于北半球的中国人而言,绝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5、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具体是怎么制作的呢?据说是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16、中国古代,凡是节日,多与自然节气、习俗相联系,如因人设节者,皆后人为纪念辞世者的节操高尚,如端午节之纪念屈原、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或者宗教节日佛诞节,亦是为纪念佛祖弥勒诞生。为生人设节,唯此万寿圣节,且帝位更替,节日易时多变。透过生辰设节以及所行各种仪式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唯我独尊、不断强化皇权的本质,而万圣寿节设立本身亦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17、想想还是广州好,天下兴亡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18、不过这里要聊的不是这个话题。广东的“湿”其实来源于广东的老妈子整天对儿女唠叨的那句话:你好“湿”啊!外省人听完一脸懵逼:“湿”是什么意思?“湿”,其实是指人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特指夏日里那种困顿、昏昏欲睡的状态。
19、在家里有下厨经验的人都知道,大火猛煮即熟即食的汤会非常浓厚,易显得油而浊。细火慢熬的汤会显得细腻清甜,甘美顺喉。
20、冰箱在明清的普及,得益于储冰技术的成熟。
四、广东人的夏天
1、你曾经见过或者了解的避暑知识有哪些?
2、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为了避暑,瓷枕的出现就不奇怪了。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古代的夏天同样有蚊虫,所以蚊帐和瓷枕就成了夏季标配。有人还别出心裁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忙驱赶蚊虫,堪称不用燃烧的环保蚊香。
3、皇帝生辰令节作为王朝的一项典礼,由开始的欢愉逐步走向庄严,至清代达到极致:从唐代的便殿行礼转为在正殿太和殿行礼;把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列为皇家三大节;大臣向皇帝行礼由再拜上升为三跪九叩,反映出皇权至尊的极端模式。从意在君臣宴乐转为意在强化在家为孝、在国为忠的统治意识,宣扬尊崇孝道敬老,维系社会统治的稳定。藉万寿圣节的机会,朝廷出台相应惠泽万民的政策,这对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文化昌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三伏,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中,太史公记录“秦德公二年初‘伏’”,可见,在战国时期就有三伏,也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说法。而三伏的时间,一般从夏至往后算,第三个庚日入伏,第四个庚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
5、像貂蝉先后跟王允董卓吕布,大小乔这对姐妹花也是出自官宦之家,她们的府内生活条件自不会差,因此,婢女们在炎炎夏日会经常做一些消暑清凉茶水食品来食用,试问,穿着清凉的服饰,婢女们打着小扇,喝着消暑清凉的食品,炎炎夏日对她们来说会很难度过吗?
6、古代夏天皇宫中的冰是怎么来的?古代皇上在夏天的时候,并不单单是靠冰来降温的。
7、她像是藏在深山里的“名家”
8、该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公之766年)秋作于夔州。作者感于长江秋色,表达思念故国之情。因霜风袭,满山枫树叶由绿变红,巫峡气象萧条阴森,思念边寒秋菊两开(两年,开了两次),自己因思故土而数次落泪。因天寒临近,催人裁剪缝制暖衣,捣衣声显得更加急促。作者抓住表秋的景物极写秋天萧色。如"玉露""凋伤""氣萧森""浪波连天涌""风云接地阴""丛萄""寒衣"等,顺手拈来,描写气象万千,可谓妙哉!
9、奶制品成为了时尚Icon,有窝蛋奶、炖奶、奶茶、姜撞奶、奶连、金银奶等,还出现了咖啡奶,一些店还在菜单中加入了蛋糕等西式甜品。鸡栏街上有大良辉记和梁辉记两家,对着门,都卖双皮奶,又各有特色,俱称一时。
10、乾隆这诗的意思是说:朕在舒适冰凉的屋子里待着,可心里却苦闷得紧,毕竟百姓还在酷热中挣扎。说得再白点就是:我在空调房里,心里却苦闷,因为你们正在极端高温的室外受苦。
11、在古代洗澡最舒服的方式自然是在浴池中泡澡。根据史料记载,浴池应该是在秦朝的时候正式出现,根据《阿房宫赋》也可以看出阿房宫特意根据周边的地势设计了浴池,使周边的河流都可以流进阿房宫。这也显示了帝王对于洗澡的重视程度。
12、在封建社会礼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洗澡这件事自然就成了很多场合需要进行的一件事。在《礼记》中对于洗澡还有许多规定,例如:五天的话需要泡澡,三天的话用瓢那样的工具就可以。洗澡还需要用两条毛巾分别擦拭上下半身才可以,圣人孔子每次上朝都必须沐浴。春秋时期家里有人去世了,一定要剪去手脚指甲,为其洗澡才可以举行葬礼。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洗澡是严肃而又认真的。
13、所以今天给大家的福利是:
14、南北朝时期,原产于阿拉伯地区的棉花传到中国,开始在边疆地区种植,后来陆续传到内地,宋元时期,棉衣逐渐普及,为人们冬季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5、与北尖山岛并列在大海深处
16、店家也各具特色,有啥都卖的,有卖最受欢迎的经典款的,也有专卖某种糖水,只打一个招牌的,不愁招不来客,总有一款适合你。
17、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冬夏两季都是最难度过的季节,一个如火,一个如冰。现代还好,有空调,古代人没有空调,就只能靠“心静自然凉”来抵御炎热,用“浩然正气”抵御寒冷。不过在唐朝的时候,女子们为了能够在夏天感觉到凉爽,曾动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件“神器”,何物?下面细细说之。
18、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9、我的故乡在岭南湛江,古代是化外之地。它以前叫“广州湾”,这个名字从清朝延续到法国殖民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想在广州湾筹建一个市,时任吴川县县长李月恒知道本地曾得名“椹川县”,就让广州湾易名为“椹川市”。又过些日子,政府感觉湛江靠海,市名应该体现出水的特色,就把木字旁改成三点水,也就是今天看到的“湛江”。
20、冰窖放冰之后,会一直放满,不能有太多空间,然后把冰窖盖严,这样这些冰块就可以放到来年的五六月份,然后拿出去用或者售卖就行了。
五、广东人过冬至有什么讲究
1、其实,我们的古人是相当聪明的,即使没有空调这样的工业化产物,同样可以利用他们的知识通过对自然之物的充分利用,实现夏日里的凉爽。
2、周正庆:《清代广东糖业国内营销网络试析》,《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3、不过为了适应酷暑严寒天气变化,虽然款式不变,但可以在面料上大做文章。中国数千年来发达的织物织造技术,逐渐形成了从极轻薄的葛、纱、罗类织物到厚重的锦、绒、皮类织物复杂的品种,为适应不同的季节气候提供了丰富的面料。
4、乡村多于城市,到处都是植被,河流、湖泊也多于现在,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绿树成荫,水光潋滟,就如同时时刻刻都身处空旷的大自然中;古时的交通工具多是驴马、架子车,都是些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所以就不感到热。
5、唐代开始出现商业性的藏冰户——“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后来,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他走的时候,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三百年后,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们大赚其钱时,有没有想到要谢谢一下中国的忽必烈。
6、其实,古人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技术,可以自己制冰,原理也非常简单,就是靠物质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吸收热量,导致水温降低乃至结冰这个原理。
7、就王室来说,他们会在冬天的时候收集很多很多的天然冰,然后保存在温度较低的地下室里,能埋多深就埋多深。
8、不过,正所谓“民心似水”挡都挡不住,这种衣服虽然被明令禁止但是依然在非公开的场合上得到普及,不少女性都还是“照穿不误”,皇帝的命令成了一纸空文。后来唐高宗李治主政的时候,因为武则天也颇喜欢此类衣服,所以高宗就解除了禁令,此类衣服又大规模的出现在街头。
9、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10、所以古代纳凉的第一去处,就是地下室。后来汉代皇室又有了“清凉殿”,作为最高级避暑用房。
11、既然蒙古大军能将病菌带入欧洲,那么华夏大地能幸免吗?史载,元明时期,中原灾害瘟疫频发,除了受到寒冷气候(小冰河期)的影响,蒙古沙鼠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12、广东是外来人口大省,在粤定居的重油重辣的四川/重庆人、无辣不欢的湖南人、将小龙虾吃出了老家的湖北人、口味偏咸的河南人,还有热爱排面和硬菜的东北人……本地人都难熬的炎炎长夏,他们怎样解决广东的“湿”呢?
13、爱吃海鲜的还有唐朝人刘恂,他对岭南海鲜抱有赏玩的意味。比如:在描写鲎的时候,刘恂细致地写道:“其壳莹净,滑如青瓷碗,鏊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两傍为六脚,有尾,长余尺,三棱棕茎。”“南人取之,碎其肉脚,和以为酱食之。”
14、中医所谓的“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云:“长夏者,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意思是说:长夏,是指农历六月,转换成公历即为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为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份。从中医五行理论来讲,长夏属土,夏天属火,火生土,土为火之子。因此长夏既包括夏天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长夏时节,除了闷热之外,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长夏在中医五行里归属土,与五脏之脾相对应,脾主肌肉四肢,湿气重浊,所以在长夏之际,人容易感觉到四肢沉重,易困倦疲乏。
15、如果还不过瘾,可于仲夏尝一口椰汁,或者叫上二三朋友,吃一顿椰子鸡饭。在岭南,椰树是寻常之物,它的果实“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壳,圆而且坚。剖之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极肥美”。在果实之内,就有椰汁流露,甘甜爽口,在夏天饮用最佳。传说:昔日林邑王与越王有恩怨,林邑王派刺客取越王首级,悬在树上,结果首级化为椰子,林邑王气愤之下命人剖开椰子,作为饮用的器具,由于刺客刺杀时,越王正好大醉,所以椰子里的浆液味道如酒。
16、元代的商人做出了类似冰淇淋的降暑品。
17、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雲接地阴。
18、当然一些有钱的人或者是一些达官显贵,则会使用一些冰块来降温。这些冰块通常在前年的冬天就已经开始采集,一般都是存储在地窖当中,到了炎炎夏日之时就会取出这些冰块,冰块的降温效果特别的好,但并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有这个资格来用。
19、有了冰块,要制作冰箱便相当容易了。林徽因与丈夫在雪池林的家中
20、此外,岭南盛产蕉树,它和荔枝、甘蔗一样,是文人墨客的心头好。早在汉代,芭蕉的肉味就被人津津乐道。汉杨孚《异物志》记载:“芭蕉,叶大如筵席......剥其皮,食其肉,如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饱,而馀滋味犹在齿牙间。”而在《南方草木状》中,晋代的嵇含详细地记载了羊角蕉、牛乳蕉、蕉葛的区别:“(一种)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类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子大如鸡卵,有类牛乳,名牛乳蕉,味微减羊角。一种大如藕,子长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绩为絺绤,谓之蕉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