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的“等贵贱,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一句欢迎辞就是最好的说明。李自成之所以率众起义也是和当时社会发展两极分化有关,所以他提出了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口号。
2、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3、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均田免粮”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
4、明朝万历年间,为解决土地欺隐及赋役不均问题,曾下令清丈田亩并实行“一条鞭法”,将徭役摊入田亩一体征银。可是不久之后,加派却越来越多,仅崇祯十五年所加派的辽、剿、练三饷,岁达二千多万两,占全年正税额的半数以上。(谁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5、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
6、在文化上,制定“甲申历”,废除八股对偶的陈腐文体,改为散文形式。
7、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8、其实以上两点,都没有第三点重要,就是,李自成已经容不下李岩。牛金星的污蔑刚好给了李自成一个除掉李岩的合适借口。当时说岩也有求死之心,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地位,如果想走的话,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因为他对李自成早已失望,知道自己早已成为了李自成的一颗眼中钉,心怀天下的李岩坦然接受了李自成的一杯毒酒。
9、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农民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的要求。
10、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
11、“均田免赋”思想,完全不同于地主阶级的所谓“均平”思想。它是在此以前的历次起义农民经济思想的发展。
12、两人出身不同,注定不是一路人,李岩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曾是山东的巡抚,而李自成草根出身,实打实的农民阶级,两人并不是一路人。刚开始的时候,李自成确实非常赏识富有才华的李岩,但随着李岩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被越来越多的人赏识,李自成开始对他有所顾虑,渐渐的疏远李岩,最后导致听信谗言,杀了李岩。
13、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14、同为谋士的牛金星嫉妒李岩,推波助澜。当初牛金星还是李岩推荐给李自成的,而且牛金星也确实是有点才能的,但后来牛金星居功自傲,贪念权势,嫉妒李岩的地位,甚至想除掉李岩取而代之,后来牛金星找机会污蔑李岩。
15、攻占北京之后,在经济上,李自成明确提出“贵贱均田”之制,铸钱“永昌通宝”,平抑物价以利商品交易。保护农业生产,重申“马腾入田苗,斩之”和不准军士抢掠的禁令。
16、农民战争期间,在义军控制的地区里,李自成采取了一些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如没收南阳、襄阳一带地主的“庄田”,进行耕种。
17、这个人就是李自成。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不曾想那一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再加上官府的压迫。他被逼无奈错手杀人,逃到甘肃当边兵。李自成由于年少时喜好枪马棍棒,在当边兵的那段日子里很快就被提拔为军中的把总。由于当地县令和参将贪污军饷,引发了士兵哗变,他被逼无奈只好起兵造反。当时明朝的大权落入了奸臣和宦官手里,贪污腐败横行,再加上这几年天灾不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8、自占领洛阳始,李自成渐将过去的流动作战改为每得一城,分兵据守的军事战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钟祥),打出“剿兵安民”旗号,散发“三年不征”传单.
19、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起义农民要求劫富济贫和争取平等生存权利所体现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发展成为直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役的思想,表明明末大起义的农民已经认识到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实行田租剥削,是使广大农民贫困的根源。
20、他在土木堡之战中,打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并包围北京,后围攻不成,退回蒙古,并释回明英宗。
21、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他自己改名自晟。改西安为西京。设天佑殿大学士,由牛金星充任。增设六政府尚书等官。地方上增加省级设置,分全国为十二个州,官为节度使。
22、他统治时,致力于加强大汗的统治力,并控制各部酋长。
23、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24、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25、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qǐ),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
26、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27、李岩是李自成的重要谋士,李自成麾下能打仗的人不少,但真正能治理天下的很少。而能“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的唯李岩一人而已,而且,他对李自成忠心耿耿,正因为忠心,看到弊政就会知无不言,结果很容易就会触犯逆鳞。李自成进驻北京之后,渐渐疏远了李岩,军纪又开始散乱起来,比如,大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李岩曾就军纪松散问题多次进言,还曾谏言招抚吴三桂父子,李自成全都听不进去。1644年李岩被杀。
28、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29、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从川鄂陕边界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明确了起义的宗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30、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31、陕西是李自成的故乡,义军所到之处,都对父老进行慰谕,凡军士妄杀百姓者偿命。责令官僚富户输金助饷,规定“九卿五万,中丞三万,监司万两,州县长吏半之”。
32、可惜的是,李自成刚成为皇帝就开始收敛财富,大肆屠杀前朝旧臣,搞得才稳定的京城又开始动荡起来;当时北京城的鼠疫横行,他的大顺军自然也感染了鼠疫,导致战力大幅度下降;他的手下大将还去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导致原本在山海关返回北京准备投降的吴三桂又重新回去了,把清兵引进来,战力下降的大顺军自然打不过,断送了大明最后的一点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