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从业多年遇到过很多“逆风翻盘”的学生。这些孩子有的学习态度端正,方法欠佳;有的不喜欢学习,更不知如何去学。对待学习认真、正确率低的孩子,我最常说“加油,你一定可以的”,对待贪玩不学、作业错误率高的孩子,我会设法引导。通过这些互动,我相信老师和学生的心会越靠越近,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做一名有温度的老师,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孩子更多可能。我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 1良心无愧信念无畏,恒心无敌青春无悔。(小学毕业班级口号)。
3、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中益乡小学的每一个小学生每学期都能得到400元的补贴款。
4、蒋凤说,现在中益乡542户贫困户中有大约40%是因病致贫的。签约医生服务团队每个月一次对这些家庭进行测量血压、指导服药等入户巡诊。同时,卫生院每年为村民提供一次免费体检,还有健康促进、心理辅导这些更为细致和人性化的服务。她把这些都汇报给了总书记。
5、 勤奋努力,勇创佳绩;团结拼搏,再展雄风。
6、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成功。
7、从小,我就羡慕老师,梦想长大后能成为一名老师。如今,我如愿以偿。从事幼儿教育以来,我充分发挥一技之长,通过绘画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孩子们。在省市级绘画比赛中,有80多名学生的作品获奖入选。我要通过我的努力,用画笔为孩子们描绘出七彩童年,培养他们“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8、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9、这个请参考我的案例。补充一点的是,如果做个总结,你会发现,你的钱,大部分花在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上了。
10、△马培清家的储粮桶装满了稻谷。(央视记者马立飞拍摄)
11、△华溪村坐落在“两山夹一槽”地带,位于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人均可耕地不足一亩。(央视记者刘雨、于滨拍摄)
12、 用十个月创造一个奇迹、用十个月给自己一个惊喜
13、三尺讲台,四代人坚守的方寸天地。曾祖父用一方砚台,外公和母亲用一支粉笔,我用“生长”的语文教学观为儿童绘制蓝图。于我而言,成为一名教师,既是传承,也是信仰。我坚信,碎片化的课堂互动中蕴含着育人之道,微小的教学细节中彰显着职业精神,有趣的生活实践中具有教育智慧。让孩子有勇气成为他自己,必须不忘“善良与爱”,和自我理想中的课堂和解。如果不做教师,我会做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用故事丰润儿童的精神世界。
14、一个人可以得到他想做的一切,需要的只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久不懈的努力。
15、△中益乡卫生院的院长蒋凤在座谈会上第三个发言。这是她在给《时政新闻眼》介绍张贴在马培清家门口的家庭医生签约巡诊卡。(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16、石柱县是革命老区县、民族自治县、边远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集“老、少、边、穷、淹”于一体。
17、 少年意气最难消磨。很长、很长时间之后,我总在想,虽然施老师是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真正的凶手,特别要论主凶是那个小教造反司令。生死之仇当报!那天离开学校现场时,赵五毛抹了把泪,咬牙挥拳:我回厂子,也去造反,带帮弟兄去县城,砸了娘妈逼的小教造反司令部。这个十八岁的青年在农机厂是抡大锤打铁的,说这话时有十足的底气。我在不久即被插队落户去了,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自顾不及。
18、这仿佛是一个怪圈,你变得越好,荣耀加持得越多,你就越是不敢犯错。哪怕这种错误是被动的,可原谅的。
19、 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20、 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21、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22、 1青春如火,超越自我,八年五班,奋勇拼搏。
23、二五二从不落伍,(生肖)年威武,虎虎生威!
24、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25、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我只说一句话,最穷不过要饭。遇到挫折,就想这句话,然后把头抬起来,腰挺直。当然,不是吹牛,而是一种信念。请相信它是有感染力的,颓丧、逃避救不了你。
26、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27、 以后我听学校的内部人士说,那天司令当场甩出材料,犹如炸弹,引发一遍又一遍的斗争口号,声震屋宇。施老师绝口否认,会议呈胶着状态。但司令事先准备充分,把不少群众发动起来了,揭发加批判。平素关系还算可以的同事也站出来提出,现在就是把历史先放一边,现实的问题也极为严重:紧跟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重知识,轻政治;对出身不好的教师大肆吹捧,对来自工农的教师缺乏感情;作为语文教研组长,以权威自居,对旁人批评不断。还有很严重的一条,以前说过司令不少坏话,说司令以低劣手段蛮缠追求实习青年女教师。时已深夜,会议决定星期天继续革命,下午再开批斗会。第二天近午,正当司令带领人员商讨如何重振旗鼓的时候,有人大喊报告,姓施的已经畏罪自绝于人民了!
28、△总书记离开学校后,师生们聚在学校门口,久久舍不得离开。(央视记者舒贝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