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开始维新d人在清朝体制内寻求政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变后他们却成了被官府缉捕的罪犯。戊戌政变使得这批人与革命d人在日本相会,当时宫崎滔天、犬养毅、以及其他热心支那问题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合同在日本的“兴中会”(孙文)与“维新派”(康有为),希望两d能携手一同造反。戊戌政变直接导致1900年夏维新派与革命d尝试合作,趁义和团事件及八国联军时发动自立军起义。此维新起义失败后,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推翻满清,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清朝亦画上句号。(戊戌变法口号和性质)。
2、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3、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失败原因: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改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5、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
6、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与日本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主力军:前期是北京学生,后期是上海工人等。
7、戊戌变法口号是变法图强。戊戌变法从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从思想上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历史进程方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8、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9、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10、经济背景: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1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12、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3、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当年各省举人请求变法图强。这标志着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4、经济背景:一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刺激;二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刺激作用;三是因为一些觉醒的国人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他们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15、结果: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新法、囚光绪、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戊戌变法失败。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16、戊戌变法;口号-“变着天下之公理也”,思想-施行君主立宪制。
17、在康梁两人出逃的时候,宫内传来康有为毒杀光绪皇帝的消息,后来又传光绪久病,由太后训政。民间议论纷纷,中外盛传光绪皇帝已不在人世。两江总督刘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惧,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亦称假若光绪皇帝去世,将为各国所不谅。结果大内允许法国使馆医生入宫中诊治光绪,云无大碍。
18、鲁迅先生评价是,戊戌变法想用100天改变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是很难的,缺少实干家精神
19、辛亥革命的主张是通过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口试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0、戊戌变法的主张是进行政治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口号是“变法图强”;
21、守旧派大臣恐光绪怨于将来,纷纷怂恿慈禧太后废掉光绪,但议论未决。各国公使听闻消息后,于元旦入觐诘问理由。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强干涉,为测试列强态度,遂依荣禄建议,于1900年1月24日,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俊为大阿哥,史称己亥建储。
2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到上海
23、不过该诏书一出,随即令天下哗然,1900年1月27日,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领衔通电要求光绪皇帝“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签名者有叶瀚、马裕藻、章炳麟、汪贻年、丁惠康、沈荩,唐才常、经亨颐、蔡元培、黄炎培等1231人。同时发表《布告各省公启》,要求各省共同力争,“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各国公使认为立储事件影响中国形势稳定,随之提出警告,拒绝入贺。慈禧太后对列强怨恨甚深,在守旧派大臣怂恿下,对义和团采放任态度,终酿成八国联军入侵的大祸。
24、思想基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要通过何种道路来挽救中国的问题。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成为学习西方的先声。
25、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海战以后英、法、美、德、俄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划分中国的狂潮,争相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一再妥协,割地、赔款。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26、影响及评价: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政治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次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7、主要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教育: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官职。
28、辛亥革命: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思想-三民主义。
29、结果: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性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30、戊戌变法的影响是------戊戌变法虽告失败,但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康有为逃至香港,后转至加拿大,在1899年7月20日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颂扬光绪皇帝,鼓吹君主立宪,而梁启超则逃至日本,创刊《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
31、戊戌变法把早期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和挽救民族危亡纠合起来,第一次在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并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口号,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有很大作用,被誉为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戊戌变法之前,资产阶级要求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开议会、兴民主,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求反抗封建专制制度的。但是,由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起来的早期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小而分散,无力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而不得不采取改良的道路,依靠封建政权进行资产阶级改革。但是既然他已经依靠了封建政权,其具体改革措施就不得不退步了(相对于其初期的主张来说)。所以,戊戌变法在改革时没有明确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甚至是在维护现有的封建政权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袭灶维护封建政权并不就是说拥护封建专制制度,从资产阶本身来说是必然能反对拥护封建专制制度。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场救亡运动。从这个性质可以看出,他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只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依靠封建政权——在这里封建政权可以说是其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工具,而为了实现目标他就必须一定程度的保护这个工具。因此其改革措施也相应的有所调整(退步)。
32、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33、制度背景: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而亚洲的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