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2、“免赋”则是指国家免除农民折税、赋税等负担的政策措施。(均田免赋是谁的口号)。
3、黄巾起义: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均田免赋是谁的口号)。
4、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将领,原名鸿基,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崇祯二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1643年(崇祯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定都长安,年号永昌;同年三月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1645年5月17日在通城九宫山玄帝庙拜神后因劳累过度熟睡,遭山民误当贼打死。
5、在转进湖北境内后,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通山县九宫山地区察看地形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不幸遇难。
6、而正是基于这样的优惠政策,当地的屌丝男李自成做了一名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小哥,攒着一点碎银子,向往着娶个糙婆姨,生一炕娃娃的美好日子。
7、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从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攻榆林。经十三天激战,潼关失守。李自成见清兵两路夹攻,陕西陷落已成定局,遂被迫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退入襄阳,“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
8、在汉族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李自成、张献忠一前一后撒手人寰,再也不管了。
9、但之后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
10、太平天国: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11、十八日晚,朱由检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位于今北京市景山公园。由于此地南依故宫,西靠北海,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朱由检望着城外烽火连天,心中百味杂陈,哀怨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率领余部辅佐太子朱慈良,秘密把三个皇子送出皇宫外戚家躲避。命令周皇后和袁贵妃自缢。又召见两位公主及几个嫔妃,用刀杀死了仅6岁的昭仁公主和几个嫔妃,而15岁长公主在躲避父亲的夺命刀时,左臂被砍断,右臂受伤,昏倒过去,侥幸逃脱。朱由检又命人向前皇后张嫣讲述原委劝其自尽。接着,连夜乔装准备出城,被守城官兵挡在城内。
12、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围攻北京城。
13、最终的结果就是李自成、张献忠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两个人也先后因麻痹大意而死。
14、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与李自成齐名的领袖。其实,张献忠早期名声远比李自成高得多。
15、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农民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的要求。
16、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对明朝不断发起军事攻击。
17、这种政策的实施,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其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虽然“均田”和“免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它们通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18、但随着这道裁员令的下达,将李自成这个淳朴的梦想击打的粉碎,没有了赖以糊口的工作,没有土地,没有文化,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19、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20、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从川鄂陕边界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明确了起义的宗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1、在起义的过程中,李自成采纳了李岩的“均田免赋”的口号。在明末,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颗粒无收,朝廷不能妥善处理灾害,反而苛捐杂税繁多,饥民无数,饿殍遍野。军队士兵粮饷被克扣。各种阶级矛盾爆发。哗变的士兵,无路可走的农民纷纷加入到李自成的军队,以“均田免赋”为愿景和奋斗目标,众志成城。
22、起义初期,李自成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但随着战争的推进,明朝军队的接连惨败,起义军山匪的本质便暴露了出来。他们烧杀劫掠,肆意妄为,所过之处往往是哀鸿遍野,化为焦土。李自成起义之所以被人诟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其作战方式,行不必裹粮,住不藉棚帐,d羽不待征调,蹂躏于数千里”“东奔西窜,无久占之地,无一定之所,以劫掠为生”。军中没有多少严格的规则纪律可约束!义军中缺乏老练胸中容纳乾坤的政治家,由于缺乏这种根本,义军大多都是拿命拼杀的亡命徒!
23、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大炮轰击,接着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骑兵300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但都失败。
24、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起义农民要求劫富济贫和争取平等生存权利所体现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发展成为直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役的思想,表明明末大起义的农民已经认识到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实行田租剥削,是使广大农民贫困的根源。
25、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
26、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
27、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初四日,刘芳亮统兵出战,受到挫折,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初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初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至,进逼潼关口。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
28、“均田免赋”思想,完全不同于地主阶级的所谓“均平”思想。它是在此以前的历次起义农民经济思想的发展。
29、而且目光短浅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率残军退回北京,下令杀吴三桂全家三十余口。在牛金星等的策划下,李自成在明宫武英殿即皇帝位。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大封宫女为妃。大顺军入燕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30、由于李自成、张献忠之间的矛盾在后期激化,因此,李自成山海关战败,清兵入关以后,张献忠并没有出手相助,联合抗清。
31、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的“等贵贱,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一句欢迎辞就是最好的说明。李自成之所以率众起义也是和当时社会发展两极分化有关,所以他提出了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口号。
32、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政府为了戍边不断扩充部队,增加赋税,农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纷纷起来暴动。1629年,李自成和李岩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队伍迅速扩充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起义军中的领军者。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帝日益焦虑暴躁。
33、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大兴土木,前前后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大坟和别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而彼时的秦朝人口不过二千万,徭役过重,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大泽乡起义。
34、其实早在崇祯的爷爷万历时期,就有明白人指出,关中一带的民风彪悍,地贫民穷,朝廷应该多设立一些福利岗位,比如驿站,优先录取这一带的百姓做快递员,让他们为了一把粮米而不停的奔波,如此就不会对朝廷造成潜在的危险。
35、切身利益受到侵犯的吴三桂勾结满清,联合攻击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失败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败再败;丢了西安,重新成了流寇。
36、明朝万历年间,为解决土地欺隐及赋役不均问题,曾下令清丈田亩并实行“一条鞭法”,将徭役摊入田亩一体征银。可是不久之后,加派却越来越多,仅崇祯十五年所加派的辽、剿、练三饷,岁达二千多万两,占全年正税额的半数以上。
37、 张献忠起义。崇祯三年,张献忠据米脂十八寨起义,号八大王。实自成一军,转战陕、晋、豫、鄂间。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次年再取四川,在握激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大顺三年末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死。
38、李自成是明朝末年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坚韧不拔,始终高举义旗,反抗明朝的腐朽统治。
39、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减少贫富差距,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40、李自成在进入河南发展壮大以后,势力大了,而张献忠却在四川、湖广一带屡遭明军重点打击,力量严重削弱了;在各路义军中的威望比不上李自成了。
41、为了躲开李自成的威逼,张献忠率部进军四川,攻取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42、《明史》也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43、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后因“均田免粮”纲领属于平均主义的空想,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山东诸城县令到任之后,即以劫富济贫之说,令产不论远近,许业主认耕;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还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李自成初下洛阳,没收福王藩府及宦家巨室存积的粮食和大量金钱,以其中一部分赈济贫民。以后每攻占一个城镇,常采取类似措施。占领西安后,继续以“劫富济贫”相号召。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针对地方为考中的举人进士树建牌坊,下“毁坊之令”。
44、但是,由于李自成未能迅速完成农民起义向封建政权的转化,大顺农民军依然对官绅阶级进行清算,拷掠助饷,极大地损害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45、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支。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46、李自成小时候曾进入寺庙当过小和尚,做过驿站驿卒,也坐过牢,还在甘肃当过边兵。了解民生疾苦,知道军队弊端,底层矛盾。他因欠债被艾诏告到县衙,就被判游街处死,被逼无奈下杀了艾举人。因妻子与人通奸,而杀了妻子。然后又到甘肃投军,被参将王国提升,做了一个小小的士兵头目。从此走上了兵变反抗的道路,后投奔到舅父”闯王”旗下起义。在起义反抗的道路上,他善于用人,博采众长,虽不懂兵法却善于采纳能人智士的建议,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47、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48、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49、四月,清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大败大顺军,切断其东下去路。李自成见东下已无可能,便掉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转入湖南。
50、1640年,李自成进入河南,提出了“均田免赋”的政治口号,河南灾民纷纷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自此时起,李自成的军事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51、 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支。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李岩和李自成在崇祯二年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慎明大人民的宽皮告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52、李自成势力壮大以后,逐渐对张献忠等义军进行吞并,二人关系恶化。
53、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54、1644年,李自成进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55、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