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行漫记
1、经过四个月艰苦采访,斯诺写下大量通讯报道,最终集结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他还动情地向北大、清华、燕京的师生们介绍在陕北的所见所闻,放映了他在延安拍摄的影片资料,让人们第一次见到红军领袖的形象。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毅然将《红星照耀中国》交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三个月后新书问世,立即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轰动。西方媒体热评“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世界!”
2、当时在场的部分红军指战员见证了这一刻。照片上的谢立全头戴八角帽,身体稍稍前倾,腰挎手枪,手举军号,坚毅而果敢的面容,仿佛让人看到中国的未来。
3、新中国成立后,埃德加.斯诺曾三次访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亲切接见,一九七二年在瑞士逝世后还遵其遗嘱骨灰的一部分葬于北大校园。胡愈之解放后先后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和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并出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常委。犹记得一九七二年宋庆龄为《中国建设》杂誌第六期写了一篇英文稿《纪念埃德加.斯诺》,她说:“中国人民永远以感激的心情记得埃德加.斯诺这位致力于中美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动家。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
4、斯诺当年鼓起勇气,克服了万难,进入陕北后,斯诺首先认识了周恩来,并由周恩来引见,很快就在保安(今志丹县)见到了毛泽东。斯诺的第一印象是:
5、麦卡锡控制的时期,在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分子看来,斯诺就是最危险的共产党人,他已经不是共产党的同情分子。他就是共产党的代理人。联邦调查局对他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不允许美国的报刊发表任何斯诺写的东西。对于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这严重影响他的生活,所以他被迫旅居到瑞士。还有他的护照被美国国务院特殊注明,不许去中国。
6、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7、斯诺这样写:“他对英国的工党很感兴趣,详尽地问我关于工党目前的政策,很快我就回答不上来了。他对于罗斯福总统的看法是令人很感兴趣的,他相信罗斯福是个反法西斯主义者,他以为中国可以跟这样的人合作。他又问到许多关于罗斯福新政和外交政策的问题。”
8、斯诺专门强调了一点,他发现毛主席对于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这点和很多对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在长征途中,红军也是能听无线电新闻广播的,在西北他还出版着自己的历史。毛泽东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
9、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和共产党是怎样的?
10、第十一篇回到保安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11、谢谢你采纳我的建议,但你那样的行程还是太紧张.建议在五台山多停一天甚至两天,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从太原或大同到五台都需半天时间,而五台景点最少也得游一到两天.最后到阳泉后,欢迎你去娘子关藏山看看!在阳泉老家过得高兴!
12、1936年,周恩来在陕北延安的保安县。
13、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4、全书共十二章三十万字,为了赶时间早日付梓,胡愈之将原书拆开让十几位同人分别翻译,大家都是高手,不到一个月就大功告成。印书经费哪里来呢?胡愈之想出两个方案:一是每位译者各人捐几十元,二是向读者发售“预定券”。每本书定价二点五元,如用预定券购买只需一元,这样就解决一部分出版经费。当时商务印书馆已经内迁湖南,印刷工人也都下岗回家,胡愈之便寻找熟悉的排印工人。在如此艰难环境下,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翻译、校对、设计、筹资、印刷、装订等全部工序,中文版《西行漫记》还新增了英文版没有的照片。当斯诺拿到中文版的《西行漫记》后高兴地大呼:“我虽然是这本书的作者,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者创造的啊!”
15、斯诺就说:“那边他们(红军)说话不是当真的了?”年轻人说:“我父亲写信给我,说红军在松潘取缔了高利贷跟鸦片,重新分配了那里的土地。”他们不仅是说要重新分配土地,事实上他们也这么干。“所以你看他们并不完全是土匪,他们有主义,这没有问题,“斯诺引导小年轻。
16、他观察到红军战士们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是并非按“省份不同分别编制的”,纷飞战火让许多战士家庭都遭遇过失去亲人的创伤,但战士们却“没有太悲伤”,反而十分乐观。
17、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一个月不到15块钱大洋。而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们首级赏格加在一起,总共超过200万元。红军大学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作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这是一所“高等学府”,全世界就这么一家。斯诺有幸在红军大学被邀请去做了一次演讲。在做演讲之前,他获得了一个额外的优惠,他被请吃了一顿面条,当时在那吃顿面条可是很奢侈的。
18、斯诺一听到土匪就来精神了。说“你说土匪是说红军吗”。“不不不”,那个年轻人马上纠正。“不是红军,虽然四川也有红军,我是说土匪”。然后斯诺记者的精神就开始发挥,问道:“可红军不也就是土匪吗?报纸上总是把他们称为‘赤匪’或者‘共匪’?”
19、工作人员可以培养,但在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深厚友谊,又去哪里培养呢?
20、也曾有人和他谈起当年拍摄照片的往事,但谢立全并没有声张。直到1972年,将军得知身患癌症,才请秘书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放大出数张照片,留给子女们,并在告诫子女的信中说:“这张相片登载的是历史的产物,你我知道就行了。总之,人怕出名猪怕肥,如果不虚心谨慎、戒骄戒躁,就是要跌跤的”。这位将军依然保持了当年的红军本色。
二、西行漫记在线阅读
1、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2、在抗日战争中,谢立全先后担任了珠江部队副司令员、中路游击队指挥部副指挥、广东中区抗日纵队副司令员、广东人民抗日军参谋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过华东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六师政委、第三野战军三十军政委等,率部参加了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主任、海军军事学院第一副院长、海军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年仅38岁的谢立全被授予少将军衔。
3、stooped(stuːpt)adj弓背站立(或行走)的
4、1936年秋,斯诺为了向外界介绍红军的真实生活,在红军西征军总部驻地宁夏豫旺堡采访时,希望拍摄一位小号手的照片,以展示红军抗日先锋队的英雄形象。但经过半天的寻找,他发现红军的小号手全都面黄肌瘦,衣衫破旧。
5、既然美国和英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为什么他们在中国驻有军舰和军队?
6、他笔下的周恩来是一位“书生出身的造反者”,“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7、斯诺描述了这些人物的生平、外貌和个性,他的笔让这些伟大人物们可以从天上降临凡间,让即使身处现代的我们,也可以静静地站在旁边感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8、Forsheerdoggedendurance,andabilitytostandhardshipwithoutcomplaint,theChinesepeasants,whocomposedthegreaterpartoftheRedArmy,wereunbeatable.
9、《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0、“红小鬼”们在做游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埃德加·斯诺摄)
1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陕北
12、栖息在树下的小鸟振一振两翼,“刷”的一声向远处飞去了。
13、《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4、斯诺采访了很多共产党的领导人,为毛泽东拍过照、采访过周恩来……如书中记载,在根据地的那段时间,作者很快乐。但生活条件确实艰难。书中有一段记载感触很深。作者有一次很想吃蛋糕,但又找不到哪里有,于是只能自己做。而最惊讶的是在动手之前竟然先写了要两个鸡蛋的申请书……是啊,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上哪儿去找两个鸡蛋呢?
15、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国共对峙时期深入中国西北腹地,亲身采访我党高层领导人,之后采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成为第一部由外国人采写的真实记录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真实生活,其在冲破国民党的舆论封锁、宣传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意义重大。
16、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得跟在他旁边走得“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
17、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8、正因如此,到了21世纪,当中美关系即将走入下一页,以更加均衡的力量关系构建,寻求构建一种更加稳定的战略关系的当下,我们去看看这本书,去看看中国和美国交往的起点。那个时候甚至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在延安,在黄土高原,在窑洞里,一群经历了两万五千里艰难困苦行程的人们为打造一个新中国而努力的时候。在起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走向今天的一些内生的动力和深层的机制。
19、张学良对共产党及红军的认识由不了解,看不起,到了解之后的由衷佩服,认为共产党太厉害了,有共产主义信仰,能够团结一心,不仅渗透,统战工作做得好,宣传工作深入人心。
20、中美交往的起点,当时正处于蒸蒸日上,新锐的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的后起之秀美利坚合众国,有一个记者用自己的眼睛和笔触记录了黄土高原的窑洞里,一群经历了两万五千里艰难困苦行程的人们,他们内生的动力和深层的机制即将缔造一个新的中国和世界。
三、西行漫记作者简介
1、1935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资料照片
2、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3、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4、0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5、这是中现代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次政变。
6、“ItdoesnotmattertousthatyouarenotaCommunist.WewillwelcomeanyjournalistwhocomestoseetheSovietdistricts.Itisnotwe,buttheKuomintang,whopreventit.YoucanwriteaboutanythingyouseeandyouwillbegiveneveryhelptoinvestigatetheSovietdistricts.”
7、见面会上,红军小号手的后人谢小朋向比绍夫赠送了一本老版的《西行漫记》。封面上,一面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红旗迎风飘扬,旗杆下,一位红军小号手头戴八角帽,身体前倾,腰挎手枪,手持军号,举止间透着英武……两人看着封面照片,共同回忆起了自己的先辈。
8、半个世纪前,伴随长征30年,诞生了两部经典曲目,一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肖华创作歌词的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女声独唱《情深意长》。两部作品都抒写了各族人民心目中美丽如歌的长征:无论是慷慨悲歌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还是深情委婉的“索玛花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都赋予了长征诗情画意。今天重温经典,再读斯诺,心中也不由漾起那些激动人心的句子:
9、0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最优先的先锋队也这能表达几万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而革命却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别高度和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时候,由千百万被最尖锐的阶级斗争所激励的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来实现的。”
10、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一些特定的历史节点总会“蹦出”一些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推动历史的前行做了贡献。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历史。他留下了一段影像。这段影像能够让我们带回到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的历史。
11、七十年代,中美关系逐渐好转。外界都想得到中国外交上的最新信息。基于斯诺与中国领导人的传统友谊,外界普遍认为,只有斯诺才能得到我党高层的真实信息。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久后,斯诺即已逝世。他没能有机会再来中国。对于美国而言,国家失去了一个优秀的记者,但对于中国而言,却永远失去了一位老朋友。
12、周恩来是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府。
13、可以啊,我们有鲜花女生四人间,带独立卫浴,也有只提供给女生的青春女孩八人间,卫浴方便齐全,环境也没的说,价格也便宜了许多,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
14、这时一个人出现了,是一个非常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Hello,你想找什么人吗?”斯诺单独指出,这位仁兄是第一个用英文向他打招呼的人。斯诺瞬间就反应了过来,他之前还是做了功课的,他遇到了周恩来,其实周恩来在这里等他。
15、毛泽东对于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有评价。他认为这两人是走江湖的骗子。但同样是骗子,墨索里尼要相对能干一些,是一个权术家有历史知识。希特勒是一个资本家,没有意志的走狗,是傀儡。毛泽东还读过很多关于印度的书,他对这个国家有一定的看法,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印度不经过土地革命,是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独立的。他问到斯诺关于甘地、尼赫鲁、查多巴蒂亚,以及我所了解的其他印度领袖的情况。
16、历史的转折点出现了,1935年,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共产党人当时面临一个情况,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中国共产党人其实历来很重视跟世界的沟通跟交往,也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蒋介石因为有早期跟共产党人合作的经验,在这方面防得非常死。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西方人士大概知道在中国是有共产党的,知道有支军队叫红军,但是究竟红军长和共产党人是什么样,他们能够了解的信息来源,是被国民党严格控制的。
17、“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18、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即前燕京大学的校园里。这是一九三六年他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一九三七年他整理资料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
19、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
20、1936年年底,经过4个月的实地采访,斯诺带着十几本笔记本和30卷胶卷从陕甘宁边区回到北平,在燕园完成写作。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不久又相继被译成法、德、俄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间闻名遐迩。
四、西行漫记的作者
1、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2、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
3、“但是,”年轻人自己的观点出来了,“他们是坏人,他们杀人太多了。”这个时候极具戏剧性场景的一幕出现了,这时花白胡子的老先生忽然抬起,他那温和的面孔,十分心平气和地对着斯诺和年轻人说了一句惊人的话:“杀的不够!”俩人听了目瞪口呆地望着他。如果一幕电视剧里面如果出这样的话,这时候弹幕肯定是铺天盖地而来。
4、熟悉美、英、法、日、德等国军队的斯诺认为,他们不见得能吃得消红军战士在长征中所经历的“风吹雨打、食物粗粝、住所简陋、长期艰苦的生活(theRedstookaterrificpummellingfromallsides,sleptintheopenandlivedonunhulledwheatformanydays)”。
5、他笔下的毛泽东不修边幅,“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的一丝不苟,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6、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7、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8、而且能够顺应民意,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进而提出抗日要联合共产党。并且主动提出要申请加入共产党,近三年时间他对共产党及红军的认识与评价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转变的同时带来行动的转变,由积极剿共变为联共抗日。
9、资深名著阅读推广人和金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