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量阅读
1、平时要多看看历年高考语文试题,这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特点是,要求学生阅读量大,视野宽广,有思想有见识,能判断会分析。语文学习已经突破课本,走向“大语文”的境地。学生们要渐渐学会把语文的学习对象从语言、文学拓展到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更广阔的空间,关注古今中外、世间万象。中学生需要以更大的格局和更宽的眼界去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
2、这种现象是因为学生阶段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也最适合学习的阶段,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外,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做辅助。仅靠投入全部时间、精力去学习并不足以培养起强大且持续深入的学习力,只有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学生,才有超强的上升空间,往往能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3、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4、当然,再好的结构没有源源不断的图书充实,也是花架子。
5、上面的段落提炼成下面的填空题:
6、先问你一个问题:200篇你是用心做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量?英语是一门语言,突然猛攻效果是不大的,你只有循序渐进,认真地做好每一篇,知道每一题的出处,而不是蒙或猜。哪怕一篇用的时间长一点,也比只选出个ABCD要有效果得多!你可以尝试一下,才有比较~祝成功咯~~
7、语文中高考是对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养、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全面检验。语言是入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目标。今天的语文学习鼓励中学生走出小圈子,突破同类信息和狭窄的兴趣,开阔视野,击碎信息茧房。
8、韩兴娥,山东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齐鲁名师。2000年开始探索小学语文“课内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在开学和期末各用两个星期就能完成语文课本教学并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剩下的时间和学生在课堂上共读课外书,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突围”的大讨论。
9、我自己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也向孩子们推荐了与这些经典相关的带故事的书,《论语》等经典中文言的字数很少,但围绕经典“海量”阅读了许多有趣的白话文故事。
10、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侠客武士”与“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这一矛盾评价的理解。(3分)
11、2020年全国卷I“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越野滑雪》片段。中学生大都知道这位作家,并且了解他的代表作品《老人与海》。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并没有《老人与海》那样鲜明。此文既写了两个年轻人滑雪时的洒脱与冒险,又写出他们对分离的不忍、对未来能否重逢的迷茫等等。文章语意的丰富和复杂,为考生理解此文设下了很大的障碍。
12、智能电视,是具有全开放式平台,搭载了操作系统,顾客在欣赏普通电视内容的同时,可自行安装和卸载各类应用软件,持续对功能进行扩充和升级的新电视产品。(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用,麻烦设为好评,谢谢)
13、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学校开展学科阅读的困境在哪里?是时间不够,还是经费欠缺?是师之惰还是书太拙?
14、我的第二个海量阅读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各大约200首。从最初每节课学两、三首,到大约每节课学10首,最快的一次连复习带新授,一节课学了15首。
15、以上是本人高中时期真实经历的故事,未必是正确的,也未必适合任何人,但以上三点是实实在在让我从语文课的学渣逆袭为学校的语文成绩优秀学生之一。希望这三点浅薄的经验,能给题主和读者一些细微的启发,再结合自己个人的特点,能探寻出一条更加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道路与方法。语文学习,贵在积累,比理科的顿悟,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
16、出填空题耗费我不少时间,但物有所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理解、背诵、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对优美的句段,有一定难度的文字,老师可以改编成大字,在上课时通过屏幕集体背诵、讨论。
17、反复看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在高一下学期语文成绩突然提高后,我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学霸学习语文的经验分享,他分享的经验是反复去看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里面总结了语文高频考点的大部分知识点,从词语、成语、句子、文学常识、解题技巧,都有详细的介绍。语文课的时候,我就在研究这本书,课外就阅读。这本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帮了我不少的忙。
18、大部分老师很难有从一年级教起的机会,从中高年级“半路出家”进行海量阅读的班级,就从最简单易行的背诵优美句段开始,从上级领导倡导的读物开始阅读。比如我们潍坊高新区进行“阅读周计划”实验,那些材料被我高高兴兴地纳入了课堂。
19、因为学拼音的难度很大,有的孩子坐不住,无法集中精力,很难学会;教学拼音的时间如果长了,那些会了的孩子也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室里就闹成一锅粥了,所以我一向是用三个星期教完拼音。
20、2019年全国卷I“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则故事《理水》。鲁迅在写作《故事新编》时大量运用史料和新颖的写作手法,而且对当时的人与事有相当强的影射。如果考生对《故事新编》的整体风格和作者的写作心态毫无了解,这篇文章阅读下来难度是很大的。
二、海量阅读是什么意思
1、我觉得,读书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行为,有些书是需要一辈子去读的,比如《红楼梦》。小孩子可以读一些书,但不必以“海量”压之限之,现在最主要的,是怎么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等问题。
2、"海量阅读"这个观点或者说是方法,最早是韩兴娥老师提出来的,对于让学生大量读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认识,也付诸行动。不过,韩兴娥老师提出“海量阅读”概念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推动学生阅读有燎原之功,诚可赞也。
3、还可以拓展到克里克的《疯狂的追逐》,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帕迪利亚的《科学探索者》,亨利·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生命科学的万花筒就此打开。
4、我把六三个年级划归为高年级段,学生已掌握了常用汉字,写作能力也基本过关,语文课上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持续阅读,一星期读10~20万字的白话文轻而易举,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量”阅读。
5、首先,何谓“海量”,无法定义。多大的“量”为“海量”呢?怕也众说纷纭。即便能确定篇目数量,那也不能仅仅依靠这些数量,就能诠释“海量”的内涵吧?
6、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7、我要求学生在略读全文的基础上诵读部分句段的做法是从初为人师就开始并一直采用的。
8、书籍是成本最低、资源最丰富的教育载体,通过书籍可以构建无处不在的阅读状态。回到文章主题,人人都说学科阅读重要,为什么学校的海量阅读却极少发生?
9、如果在一年级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或扎实或模糊地认识2000常用字,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文字的神奇魅力,欢呼雀跃着走进自由阅读的天地,为书香人生奠定基础。这种“或扎实或模糊”识字过程也是海量阅读的过程。
10、比如,语文阅读能力,仅仅依赖老师的语法知识讲解和阅读技巧指导,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只有通过课外阅读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提升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阅读理解学习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11、示例:说他是“侠客武士”,是指他的形象和替朋友鸣不平的行为;说他是“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是指他有过许多发明,是极有权威的工程师。这一矛盾的评价,突出了他是极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2、一年级的小朋友认识的字还不多,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家长给小朋友一起阅读,等小朋友的拼音学好之后,可以买一些带拼音的书,让小朋友自主阅读,慢慢的,小朋友就会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现在一定要大量阅读,因为现在是大语文时代,不阅读的话,到时候语文成绩就会很差
13、每学期教学一本课本的常规教学法统治教坛数十年,其实,这种似乎是高效的举一反三的教学行为是造就差生的源头。
14、今天,随着学校阅读氛围深化,未来教育人对“阅读书目”上的研究应该更细化,领域更宽广,维度更丰厚。
15、·趣味性,就是在关注图书思想性的同时,选取大量趣味文本,使学生体会学习的奥妙与乐趣;
16、学完声母、韵母后,要安排两天的复习时间,逐个学生过关,人人能按顺序读字母。
17、逐个检查要在所有的声母或韵母没学完时就开始,有的孩子不等教完就早会了,那就早找老师检查,这样就避免在同一时间内很多学生围着老师检查不完。这种“提早检查”和“复习检查”相结合也是我在所有年级都采用的惯用手段。
18、何为优质学科图书?我想,它既要补充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又要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上阅读;既要与学科教学契合,又得兼顾跨学科的理解与迁移;既要实现学科知识的整体建构,又得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学科素养的进阶;既要提供全学科全过程的阅读读物,还得提供“学生怎么读”、“教师如何教”的阅读实施指导,将阅读落实到实处。
19、前端设计模糊不清,后续推动疲软发力。
20、事实上,数学学科的阅读意义重大,涉及的内容远不止传统意义上的读课本、读解题过程、读数学家的故事,而应当包括一切蕴含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文字、符号、图画、表格等。
三、海量阅读美篇
1、“小蜜蜂,我们都有翅膀,一定同宗同祖,是吗?”蝙蝠来到一株野花前,碰到了一只贪玩不归的蜜蜂。
2、“做不完”是因为阅读量大。据透露,改革后的语文试卷卷面字数将增加到1万字左右,阅读题量也会相应增加。“如果在课外不做相当的阅读训练,完成试卷都会有问题。”
3、读书必专精不方见义理。——薛煊
4、带着故事的《三字经》《弟子规》《唐诗故事》《宋词故事》《成语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是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书。韵文、诗词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以至熟读成诵,这是文言文启蒙阅读,这个阶段以阅读白话文故事为主,古代诗词占的分量比较少。韵文、诗词下面带的故事是用来练习朗读的。
5、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
6、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7、后来,我和同事们编排了《读历史学成语》,书稿交给出版社前,首先我们全班共读,共读时,我和学生经常翻阅五千年故事。再后来学习《世界五千年》这本纯白话文书籍时,不断横向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和《读历史学成语》。海量阅读的过程是融会贯通的过程,这种以“新”促“旧”的学习和复习方式,顺应了人“喜新厌旧”的天性。
8、这样的阅读,才能打通学科知识、概念理解、视野拓展、精微发现、跨学科整合等的彼此界限,帮助学习者高效更新知识地图,深度拓展认知边界,推动学生学科素养升级。
9、书山有路勤为径,十里桃花待君来。要让学科阅读在学校蔚然成风,没有经年累月的研究,没有海纳百川的肚量,没有洞察人性的深刻,没有迭代更新的勇气,没有价值判断的锋锐,没有一以贯之的系统,基本很难。
10、学校必须消除老师的疑虑和恐惧,站在他们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