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枫桥的钟声
1、“新秋松影下,夜半钟声后。”
2、进入诗歌之后,学生们先是读了诗的全部内容,王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朗读之后,又做了调整,王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师生进行合作。
3、“大漠的孤烟”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
4、明·文徵明 《姑苏十景册·枫桥》
5、这样的开篇,震撼了我所有的思维,王老师带着我们经过当代的,清代的,明代的,宋代的所有的诗人的钟声之后,终于回到了初唐的那个秋夜,带着我们站到了张继的面前。
6、那么,应该如何回应欧阳修的质疑呢?其实,很多宋代人都讨论过这个问题了。《遁斋闲览》的作者说,他经过苏州时也曾听到夜半钟声,因此怀疑苏州的寺庙有夜半撞钟的风俗。
7、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张继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秋天的夜晚,泊舟苏州城外枫桥。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8、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9、王老师指着黑板上的整首诗,继续引领着大家往下行走: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
10、枫桥的钟声指的就是寒山寺的钟声此外,还有代表客在异乡而思故乡的情愫在里面,并不仅是钟声本身的蕴义在里面。
11、这一连串的诗句,从现在陈小奇的笔下,到200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的笔下,再到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的笔下,800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的笔下都有这样的钟声,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问题呢?
12、这时候学生明白了这让诗人无眠的钟声,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13、锦带吴钩,征思横雁水。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相思不管年华,唤酒吴娃市。因话、驻马新堤步秋绮。淮楚尾。暮云送、人千里。细雨南楼,香密锦温曾醉。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为语梦窗憔悴。
14、王直方《诗话》、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进而指出,唐诗中不少关于夜半钟的描写。例如于鹄《送宫人入道》诗云:
15、枫桥夜泊唐朝: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6、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宋·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宋·周弼《枫桥寒山寺》江枫吟咏工,幽寺冷遗踪。不改前朝路,犹闻半夜钟。地凉汀月皎,村迥水烟浓。试问谁曾见,憔应独有松。明·文徵明《姑苏十景册·枫桥》金阊西来带寒渚,策策丹枫堕烟雨。渔火青荧泊棹时,客星寂寞闻钟处。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荒凉古寺烟迷芜,张继诗篇今有无。明·高启《赋得寒山寺送别》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参考资料古诗文网:
17、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18、释义: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他们进入睡乡时,瑟瑟的秋风掠过,有没有惊醒他们,打断梦中的香甜?从不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深沉的夜半钟声。枫桥江边的码头,又迎来了趁夜而来的客船。
19、“枫桥的钟声”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20、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二、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相关的诗句
1、一个人在语文课堂上能滔滔不绝地说,那叫能力、水平,但是能够专心致志地听,那叫修养。学好语文不光要有能力,更要有修养。
2、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3、教学无痕应该就是这样的技巧吧!
4、泱泱华夏5000年的文化,唯有诗是最灿烂的明珠,唯有诗是最明亮的珍宝。
5、这时候,寒山寺的钟声又响起,王老师在钟声下画了几条波浪线,水波之上,钟声伴着愁眠。
6、又如在乐器发展方面,整首曲子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既各有特色,又统一为一个整体,也是一种和谐的表现。所以说,作者对诗歌的了解是十分深刻和准确的,巧妙利用了音乐长于抒情的特性,并利用扎实和娴熟的音乐技法,创作出了这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佳作。
7、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8、一层一层地笼罩着诗人的愁眠。
9、枫桥的钟声是出自: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漠的孤烟,出自:唐朝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昔闻玄度宅,门向会稽峰。君住东湖下,清风继旧踪。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
11、(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12、有了整体感知,才可以走进这首诗歌的内部,才可以走进诗人张继的灵魂中去。
13、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14、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15、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16、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満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的钟声指的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19、作为张继来说,当时的唐朝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自己也在科考中名落孙山,夜晚来到苏州城外,看到这眼前的景象,不禁联想到了自己,借景消愁愁更愁。
20、为什么读《枫桥夜泊》却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三、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1、当学生满腹疑惑之时,王老师让学生先自己读三遍《枫桥夜泊》,然后在老师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和老师配合读,在王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诵读中,学生也不由自主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味。接下来王老师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还未真正进入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愁、凄凉、思乡、孤独……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2、通过张继的愁,王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了其他更多诗人的愁。
3、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4、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枫桥的钟声是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诗作。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有描写枫桥的钟声。
5、——浚县西街小学孙璐瑶
6、读中理解,品悟诗句意境美
7、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8、有了这样的回答,就有了学生们对这首诗的整体感知。
9、《枫桥夜泊》的全文如下:
10、《使至塞上》的全文如下:
11、金阊西来带寒渚,策策丹枫堕烟雨。
12、不改前朝路,犹闻半夜钟。
13、这时候王老师又出示了明朝高启的诗句:
14、在这里,王老师引领着孩子们从7年过渡到10年,又从10年过渡到百年,把时间继续往前推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15、王老师从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导入,引出“钟声”,然后往前追溯:三百多年前王世贞的《夜雨题寒山寺》、五百多年前高启的《泊枫桥》、八百多年前陆游的《宿枫桥》,引出学生一连串的问题:“千年后为什么钟声还在响?”“钟声为什么半夜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诗人写寒山寺的钟声?”……
16、尽管,你跟寒山寺、跟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但是你会觉得,那枫桥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心中,是那样让你感到熟悉,那样让你感到亲切。
17、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18、王士祯的诗句: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19、“愁”是整首诗的诗眼。万籁俱寂的晚上,诗人怀着孤独、忧愁的情绪,想要入睡,却难以入睡。直到夜半时分,寒山寺的钟声传来,仍能听得清清楚楚地听到。最后两句把“愁”的情绪渲染到了顶点,使这首诗呈现出整体的情景交融。
20、“大漠的孤烟”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
四、枫桥的钟声是哪首诗
1、诗中通过对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多个意象的描绘,精确再现了江南深秋的景色,并由此抒发出了一种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愁闷,是中国唐诗中写“愁”的代表作。
2、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里,也没有忧愁。
4、“远钟来半夜,明月入千家。”
5、那么又是什么让诗人无眠呢?
6、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7、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8、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9、在师生一起接连不断地大声小声的朗诵之中,诗歌中那份空灵孤寂的愁,就悄无声息地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10、面对家国艰难,前途未卜,他客居他乡,愁怀难展。“叶落乌啼”点明了时节为晚秋,“江枫渔火”“姑苏城外”点明了地点为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
1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由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分别想到了张继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和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14、这样的景,那样的景,都——
15、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16、我上周六刚去过寒山寺,任何时候都能听见钟声,由于络绎不绝的游人在敲钟祈福,可能是收费的.我推荐你要么就清早去,要么就黄昏去,我上次是午后去的,人又多,天又热,张继中的意境荡然无存.另外,我力荐你去一下在往寒山寺去途中会经过的西园寺,路过那里时,你会见到河对岸有一片树林,黄颜色的庙宇掩映其间,很美.等进去以后,你就会发现,那里可能是苏州最美的地段.该寺内的园林可与留园比肩
17、不过,这两句诗却包含了一个疑问:夜半时分,仍能听到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这合理吗?
18、最后王老师说,假如你长大了,有那么一天,你有机会到苏州去,我相信你一定要去看一座桥?你一定要去看一座寺?你也一定去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对吗?
19、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0、“大漠的孤烟”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全诗如下:
五、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我想到了张继的诗句
1、——浚县西街小学张慧敏
2、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3、王老师最后的一段话,读起来听起来让人感慨万千,福享万千。
4、整堂课中,王老师的读中悟,读中品更是值得回味。生自读、师生配合读、配乐读,读后发问,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升华,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经典,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给予我今后的诗歌教学指明了方向。
5、钟声可以用以下词语形容,苍白、钟声、衰腐的、朦胧、疏散、玲珑、荒凉、蒙蒙、衰草、千重万重、悠远、荒凉、苍白等,根据需要来形容。祝你学习进步,生活愉快!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6、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静静读一读这首诗,找诗的哪些地方,哪些字眼给自己传递了这种感觉。
7、从这样的一个开场就不难看到,王老师已经把张继《枫桥夜泊》中的钟声,放在了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夜空中来阐释,已经当成了一个课程来进行。
8、中国艺术创作中历来将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即将自己视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张继在描绘一个个意象的时候,其实已经表明了站在江边的自己也是这景色一部分。桥、水、树、人等,共同组成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了中国艺术中所特有的美学精神。
9、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星星点点的渔火和隐藏在夜色里剪影般的枫树,独自一人在小船里孤枕难绵,许是思念朋友,许是思念亲人,那样的感觉充满了中国式的悲凉色彩。
10、明·文徵明《姑苏十景册·枫桥》
11、“大漠的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在音乐声中,学生们开始进行想象写话,让自己化身为钟声,对客旅在外的张继诉说一些什么?
13、枫桥夜泊唐朝: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淇滨区天山小学耿晓丽
15、在还原这些画面的时候,王老师总结了一句话,非常漂亮——
16、千年的钟声似乎仍在耳边回响,“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这是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的结束语,那富有穿透力、直抵人心的声音仍在耳边回荡,如余音绕梁……
17、因为愁眠,使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说出来。
18、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19、这首诗已经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和韵律”,王老师的讲解,带着学生进入古诗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中,那种情绪,那种感觉,那种味道,已经通过王老师的声音传递到学生的心上了。
20、说完之后,王老师在黑板上打了两个大大的感叹号,一个在经典的旁边,一个在文化的身侧。
六、枫桥的钟声
1、听王老师的课很有意思,很有趣,学生放松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听课的教师也放松,在津津有味中感受语文的诗意教法。
2、我只知道大漠的孤烟。想到一句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六年级上语文第八课巴蜀英才上的作业吧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多次讲过诗词歌赋,但像王崧舟老师这样从诗意语文的角度赏析《枫桥夜泊》,却从来没有过。听他讲古诗,犹如一幕幕电影镜头,把你从一个场景带入另一个场景,从一段情感带入另一段情感,悄无声息,无痕而入,给人一种心灵的满足与震撼。
4、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
5、大漠的孤烟出自《使至塞上》
6、“枫桥的钟声”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7、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8、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9、而在古筝曲中,这种和谐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乐器方面的和谐,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钢琴则是西方乐器,两者在律制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在本曲中,钢琴却总是能够给古筝以最适时的呼应,从而让景色描绘和情感抒发得更加充分而深入。
10、一开始,王老师用陈小奇的一首歌《涛声依旧》打开了这节课的入口,呈现了两句在大屏幕上:
11、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12、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13、总以为,到了这里,这节课啊,要暂停一个段落。可没想到王老师粉笔一挥又接着往下来。
14、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15、一层一层地包围着诗人的愁眠。
1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7、渔火青荧泊棹时,客星寂寞闻钟处。
18、在学生诵读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引导学生说出对钟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出感悟。而后老师和学生对诵,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增加诗的感染力。
19、王老师的课如诗般隽永,如画般美丽,如歌般动听。真是天衣无缝、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从中我看到了他对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梦想。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有这样朴素而又远大的教育理想:传承经典,传承文化。
2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里还没有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