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
1、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2、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2)
4、犹如痴人说梦一般,李白的凄切之情,见于诗外,虽含蓄却有力,有不尽之致。当然,以后人的眼光来品读这一首诗,悲伤稍微靠后一些,我们读到的全是李白制造的凄美,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想想也是非常诗意的画面,足以安慰我们饱经风霜的心。
5、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6、候鸟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府河湿地越冬。新华社发(史伟摄)
7、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8、今年初,位于祖国中心的湖北省武汉市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病毒包围,一时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疫情牵动着亿万同胞的心。自古以来,江南汉北,人杰地灵。仙人驾鹤向西去,名士云游栖梦泽。战国时期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屈原游汉北赋《天问》,东汉末年的名士卧龙、凤雏曾盘踞于此……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个充满英气、灵气和仙气的宝地。尤以黄鹤楼为最,令人神往。
9、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10、李白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通过怀祢衡而抒发自己晚年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伤怀。
11、李白曾经写过一首登黄鹤楼的诗,名字叫《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是因为这是李白和孟浩然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12、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13、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14、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15、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16、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7、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8、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19、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20、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上还流传着鹦鹉的美名。鹦鹉已向西飞到陇山去了,可那芳洲之上还碧树青青。
二、李白登黄鹤楼的诗句
1、崔颢的黄鹤楼已是描写黄鹤楼诗句的绝品,李白见了也自惭不如,他后来写的登金陵凤凰台是仿照崔颢的格式,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已是颇为难得。
2、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3、草地·专栏|6部病毒题材影视剧,讲述人性之战
4、译文:昔日每次登上黄鹤楼,最爱的就是远眺鹦鹉洲。沙洲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碧绿的江水绕过沙洲缓缓流去。鸳鸯和鸂鶒鸟在洲边水中嬉戏、漫游。在长长的沙堤之上洒满了落日的余辉,金色的沙滩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熠熠夺目的光彩。
5、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6、《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芳洲之树何青青”,只得七个字,一何使人心杳目迷,更不审其起尽也。
7、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8、李白一生至少三登黄鹤楼,有诗为凭,即他晚年遭流放后写下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是迄今所知李白最长诗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出自此诗。
9、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10、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
11、自崔颢《黄鹤楼》一诗成名后,唐宋元明清几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登上黄鹤楼,他们题诗、填词、作赋、谱曲者层出不穷,但没有一篇作品能出崔颢之右。诗仙李白“搁笔遗恨”后耿耿在怀,先作《鹦鹉洲》《望鹦鹉洲怀祢衡》,后赋《登金陵凤凰台》,才“雁行无愧矣”。
12、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13、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望黄鹤楼》唐·李白
14、黄鹤楼如黄鹤飞、梅花落,翩然纷然,散入诗仙的长短句:
15、2005年2月1日,武汉梅花节在该市东湖梅园开幕。新华社发(宋建春摄)
1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出自唐代崔颢《登黄鹤楼》
17、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
18、那么,李白在黄鹤楼到底写过诗吗?当然写过,而且还是传世名作。
19、草地·访谈|有人因怀疑感染新冠肺炎反复量体温,打热线时大哭不
20、如今,崔颢的《黄鹤楼》依然高标后世,而李白的这首《鹦鹉洲》也成为传唱的经典。
三、黄鹤楼上李白的诗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4、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望黄鹤楼》唐·李白
5、单论崔颢的诗词成就和历史地位,那是远远不能和李白相比的,但是就黄鹤楼这一首诗,却赢得力压全唐的评价,以此观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人不余欺也!
6、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相传是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题诗后大为感慨而写下的诗句,并且自愧不如,表示决不再写黄鹤楼的题诗。至于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大概就只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一为迁客去长沙",李白不是被贬夜郎么,为何却写的是"长沙"?其实,长沙不是特指,而是一个典故。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曾因受到权臣谗言而被贬长沙,李白这一句是借贾谊的不幸来自比,以贾谊的无辜受害引出自己的愤懑,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情节,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清白。
8、昔日花下之人,你们可还安好?
9、要论吟风弄月的造诣,诗坛上下李白还没怕过谁,但唯独的一次却是输给了一位小诗人。天宝年间,游浪天下的李白来到了著名打卡地点黄鹤楼,大量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墨宝,李白当然不遑多让,于是便趁着酒兴,登楼眺望,跃跃欲试。可谁知,李白大发的诗兴竟被墙上的一首诗给压了回去,人瞬间清醒了。
10、这首自传体五言古风中,诗人回顾生平遭际,对黄鹤楼的情感,岂止于没有忘记:
11、隐娘读这首诗,极爱“芳洲之树何青青”和“长洲孤月向谁明”,其中的无奈与伤情,意沉悠远,余味无穷。
12、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13、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14、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5、这首《登金陵凤凰台》,第一句起首落了下乘,靠第二句『凤去台空』四字兜回,终究是露了点痕迹;而第二首《鹦鹉州》比之凤凰台又稍差,前面三句只当得黄鹤楼第一句,靠第四句挽回了诗仙的水平: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简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
17、岸边船夫正在系紧小舟缆绳,挽起罗裙的浣纱女正在水边忙碌。月光皎皎远处白茫茫的芦花连成一片,夜风拂过带来阵阵杜若香。你此次离去不要忘了我呀!
18、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9、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20、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四、登黄鹤楼的诗词李白
1、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宋·岳飞
2、跟偶像穿一样的衣服,是一种仰视偶像的表现,那么,李白仿写喜欢的诗作,则是想与偶像平视。
3、《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人谓此必又拟《黄鹤楼》,似也。圣叹云:一蟹不如一蟹。以予观之,则殊未肯让崔独步也。前半亦是顺叙法,而却以凤凰台之二句展作三句,可见伸缩变化,皆随乎人,岂当为格律所拘耶?“芳洲之树何青青”,较“白云千载空悠悠”更具情趣。
4、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5、总之,李白和黄鹤楼的缘分不浅,他和黄鹤楼的故事,他在黄鹤楼留下的优美诗篇,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6、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7、渴望超越崔颢的李白正值意气风发,有点小脾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到了晚年,57岁的李白再一次来到了伤心之地黄鹤楼,这一次他带着不同的心情,以完全不同的心境写下了一首诗,却比前一次更绝望,甚至有了一丝凄美的味道。
8、东湖梅花。新华社发(宋建春摄)
9、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10、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11、武昌的梅花曾经散落房前巷尾,路角街头,是幼时寻常风景。记忆中人皆惜花,并不折枝。那时常停电,家家备有蜡烛。
12、1957年武汉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黄鹤矶。今日黄鹤楼,于1985年使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于武昌蛇山。非复旧址,亦非旧观。
13、再一临摹,便成窠臼。许印芳: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无名氏(乙):前六句神兴溢涌,结二语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赵熙:此诗万难嗣响,其妙则殷璠所谓“神来,气来,情来”者也。
14、不是李白的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号称“唐人七律第一”,历代以来都被诗评家们评崇备至,还入选《唐诗三百首》,可谓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唐人七律名作之一。
15、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6、意思: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17、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18、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19、落梅花,即古曲《梅花落》,笛声随风散落,如梅花落满江城。
20、骄傲如李白,在看到崔颢的《黄鹤楼》时,也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击节叹赏:这诗写得也太好了,我都写不了来。
五、登黄鹤楼古诗李白写的诗
1、李白最“狂”的9句诗,只想跪下唱《征服》
2、黄鹤楼/登黄鹤楼赏析一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唐·崔颢
4、《唐诗镜》:太白七言,绝无蕴藉,《鹦鹉洲》一首,气格高岸。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6、这个故事记载在元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中。
7、江洲两岸的树树桃花临水盛开,将晶莹明澈的江水染得像一匹绚烂夺目的锦缎,随着江波的起伏,一浪一浪地涌向岸边。
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唐·崔颢
9、|古典文学|诗词|古文|国学|
10、有诗人身在江城时所作《江夏送友人》
11、李白登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这首让李白都不敢题诗的诗是《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本诗的写景颇具特色,尤其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为人所称颂。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12、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13、更有诗人身在他乡,亦念念不忘时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4、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15、写完鹦鹉,李白极目远望,开始写景:
16、“诗仙”就是“诗仙”,李白的这两首诗虽是模仿之作,也写得非常出色,得到了后人的一致赞扬。
17、远远望去,鹦鹉洲上,花团锦簇,水气缭绕,那嫩绿的兰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令人陶醉而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18、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19、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乘:驾。去:离开。空:只。返:通返,返回。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乡关:故乡。
20、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六、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
1、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2、传说诗仙李白也曾经登黄鹤楼,然后留下了两句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尽管这事后来也有人考证是附会,不过李白确实登黄鹤楼后没有赋诗,而是在其他地方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均为上品,但是比原作总觉得还差一口气。
3、作者:徐剑梅(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记者)
4、释义: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5、草地·专栏|那些曾在历史上肆虐过的病毒,人们是如何应对的?
6、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
7、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8、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离开蜀地,乘船沿江东下,一路游览名山大川。到了襄阳(今湖北襄樊),得知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就专门去拜访他。孟浩然读了李白的诗,称赞不已,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春天,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就让人捎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孟浩然来后,李白请他在黄鹤楼饮酒,二人别后重逢,相谈甚欢。几天后,孟浩然坐船出发,李白亲自送到江边。望着渐渐远去的帆影,李白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李白写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很多,下面列举几首:
10、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11、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1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13、"江城五月落梅花",是这首诗极为精绝的一句,撑起了整首诗的水准,它的意思是:听到笛子吹出《梅花落》的曲子,就好像看到江城里落满了梅花。很显然,五月里是没有梅花的,李白通过声音的感受而幻想出了视觉的效果,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通感"手法,由听觉诉诸视觉,使情感升华。
14、草地·专栏|你了解口罩的历史吗?
15、传诵最广的自然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6、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17、江夏送友人 李白
18、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19、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望黄鹤楼》唐·李白
20、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1、释义: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2、·——回复『早安』,诗词君送你一天好心情——
3、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4、释义: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5、“李白搁笔”的故事不知真假,但是,李白仿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可见他对《黄鹤楼》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6、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7、诗人介绍: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8、1986年,琴台。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摄
9、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10、前四句中,出现了三个“鹦鹉”,与崔颢诗中前四句中三个“黄鹤”何其相似,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11、世事难料,我竟一下就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
12、《黄鹤楼》全诗直抒胸臆,气象高浑。开篇定调空明,从黄鹤楼的仙人传说起笔发端,以虚作实,浑然天成。“空余黄鹤楼”及后句的“空悠悠”意境开阔,气势宏伟,大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神韵风采。仙人驾鹤,鹤去楼空,顿感孤独,无限惆怅扑面而来,诗人陷入了深深的遐想之中——亲人离散、身世飘零、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总之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第四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从虚到实,由远而近,天道自然,循环往复。从想象中的黄鹤到触手可及的悠悠白云,从仙人到自己,从怀古到思乡,愁从中来。
13、古文|唐诗宋词|国学经典|古代风俗
14、2012年3月11日,市民在武汉市东湖公园内散步。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15、据说,唐代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想要写诗吟咏,却看到崔颢的《黄鹤楼》:
16、清平调作者: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17、白话文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8、李白每次登临黄鹤楼,总有佳作,尤其是第一次和第三次。
19、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20、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最后,第八句,低眉沉吟,黯然伤悲,是怀古亦是忧今;看不见的故乡,理不清的乡愁,高度概况了全诗的蕴意。崔颢《黄鹤楼》全诗意境辽阔,气象雄厚,千百年来满载盛誉,“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这样的李白,可爱真性情,有才华,而这正是他千百年来为后人所喜爱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