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均与朱元思书
1、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天下独绝,作者在此文中描述富春江的山水时用了天下独绝一词,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不胜收、无与伦比的富春江山水图,仅仅144个字,便将此景描绘地淋漓尽致,令人心驰神往。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3、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山水引发了作者归隐的感慨,而归隐的愿望,又使作者更衷情于这纯净的山水之美。
4、一百徐里(数词,实指,一百)
5、喜欢点个“在看”分享哦
6、名誉顾问:张平(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王义堂(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8、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心生寒意的树。(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借着自己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仿佛都在争着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成百上千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然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9、作者先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富春江的水清澈透明,碧波荡漾。“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说水底的鱼儿和小石头看得一清二楚,这是实写“鱼”,虚写“水”。以实衬虚,把江水的澄澈具体化,形象化。“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用形象的比喻描绘富春江的急流,气势很雄壮。这六句写“异水”的文字,既写了富春江的静态美,也写了富春江的动态美,从静与动的鲜明对比中,表现了富春江水的奇异变幻,美丽多姿。
10、《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所见,描绘了这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写作特点有三点突出景物特征:作者在本文中所写的山,是富春江两岸的山;所写的水,是富春江的水。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因此不能移置他处。视觉与听觉、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的巧妙结合,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作者轻淡而使人不觉地渲染上感情色彩,使全幅画洋溢着诗情。
1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2、(6)急湍甚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正常为“急湍甚于箭”。甚,超过。
13、第三段进而写“奇山”。作者不是具体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无数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气,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
14、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既然是写给朋友的,也就可以直抒胸臆,畅所欲言了。结合由提供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有三:
15、过传忠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16、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17、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18、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19、(9)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20、(17)息心:平息名利之心。息:动词,平息。
二、吴均与朱元思书译文
1、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2、经纶世务者,在官场奔忙的人,虽然练达老到,但窥看此处幽深的谷底也不能不改弦易辙,忘却归路。作者这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他此番游江的感悟和慨叹,同包容无尽的大自然相比,各色人等其实都是何等的渺小。正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吴均在这里宣扬的并非消极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他只是在兼济天下而不能的状态下,求得独善其身的心灵安慰。
3、本文是一篇述说行旅所见的书信,作者用简洁传神的文笔描写了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的景色,使读后如身临其境。
4、(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6、(16)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潭。”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到达。者:……的人。
7、“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四句为一层,是交代作者的行踪所至和赞美江上风景的,同时也为领起下文作了铺垫。
8、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9、古文名篇|欧阳修《卖油翁》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熟能生巧的真谛!
10、 作者轻淡而使人不觉地渲染上感情色彩,使全幅画洋溢着诗情
11、这篇文章虽然是用书信的形式写成,但全文骈散相间,错落有致,语言华美典丽,风格隽秀清新,层次井然有序,既富于音乐美,又富于诗意美,其艺术魅力是难以尽说的。
12、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称赞。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1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2);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17);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1);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6、这里的“望峰息心”和“窥谷忘返”中的“谷”既是实指,其实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追名逐利、极力攀上巅峰,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因窥见面前的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所以说,第一个在画面中出现的人,自然就是在江上的作者,然后就是文章提到的“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事务者”。正所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前者是极力谋求权力财富的人,后者指一味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在这里作者不仅表现出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更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轻视与蔑视。
17、(5)皆:全、都。缥碧:青白色。
18、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19、执行主编|罗莎编审|项蕾
20、文章最后四句,是吴均道家思想流露后,对大自然景物的再认识。他着重描写的是山林里的树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意思是说,这里的树木茂密繁盛,有时候昏暗深邃,有时候又会从枝叶间透出阳光来。显然这句的美感不如开头强烈,而且平添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画面罩上了一层朦胧诗意的感觉。
三、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写作背景
1、吴均(469至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侍诏,累升至奉朝请。
2、《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篇书信,他大胆突破了以往书信的行文惯例,不叙说具体事务与繁冗之语,直接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奇山异水。
3、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4、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5、猿则百叫无绝(数词,虚指,极言其多)
6、魏晋文学·曹操《蒿里行》|中华经典
7、(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魏晋文学·陶渊明集《桃花源记》|中华经典
9、魏晋文学·竹林七贤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华经典
10、 视觉与听觉、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的巧妙结合,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11、共色:同样的颜色。共,同样。
12、这封信写得很别致。既写了山水的秀丽,也写了山水的雄奇;既写了静态的美,又写了动态的美;既描绘了色彩,又摹状了声音,堪称一篇不可多得的山水游记佳作。现在让我们领略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方法和艺术特色。
13、最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营造了一种幽静、清疏的这种氛围,作为文章的了结,如空谷回音,余韵无穷。总之,全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景入情,复又回归,循环往复,令人沉醉,赞叹不已。
14、负势竞上:动词作状语,争着;名词作动词,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