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兹华斯
1、《理念与悲曲:华兹华斯后革命之变》,丁宏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2、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
3、毛叔郑奉明水, 卫康叔封布兹。——《史记》
4、诗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去法国参加革命活动,但法国革命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混乱。诗人的失望和所受打击可想而知,后来在朋友和妹妹的帮助下,情绪才得以恢复。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后不久。
5、华发(huáfà)
6、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
7、这景象给了我怎样的财富:
8、和水仙一同舞蹈了起来。
9、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0、1798~1799年,兄妹俩与柯尔律治同去德国小住,他写了《露西》组诗,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1802~1804年写出诗《不朽的征兆》。1803年曾游览苏格兰,见到作家司各特,并写了《孤独的收割者》等诗作。随后的几年又写出一系列优秀之作,如《哀歌,为比尔城堡作》(1805年)、《天职颂》(1805年)、《快乐的战士》(1806年)等。1807年出版两卷本诗集,是他1797~1806“伟大的10年”的总结,集中收入《决心与自由》和他大部分优秀的十四行诗。他最重要的诗作《序曲》1805年完成,后又经修改,直至1850年去世后才发表。
11、选自《世界抒情诗选》,顾子欣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2、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13、《丁登寺》是我们通常的叫法,但是它的原诗题目很长,即《作于丁登寺几英里之上的诗行,记旅行中重访怀河两岸,一七九八年七月十三日》。我们看他总是在7月13日左右徘徊,对他来说,这一天仿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看全诗,会发现诗里面除了题目以外,没有任何地方有丁登寺的痕迹。所以传记作者说,这个题目导致了二十世纪华兹华斯研究中有大部分内容都在围绕这个题目做文章,其实他换个题目可能就没有这些阐释了。这首诗有一个特点是排除法,这首诗写的不是丁登寺,也不是山川瀑布,而是诗人自己。
14、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15、Besidethelake,beneaththetrees,
16、就我们所知道的,威廉也没有走出这个受惠于泰勒的课程或者系统,此后威廉用他的对于自然和心灵的爱发扬了这个系统。成年的威廉再次来到泰勒的墓前回顾了这段历史,“可靠的向导,卧床说完临终的/告诫……他热爱诗人,当我/依从他的意志,开始辛勤地/编织我最初的歌谣,他对我产生/殷切的希望;今天他若活着,/定会喜欢我,认定我并非没有/出息,也未违背他的意愿。”
17、《作为听者的华兹华斯》,朱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
18、哦,你听,她的歌声弥漫
19、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20、感恩它的温柔、欢乐和忧惧,
二、华兹华斯水仙花赏析
1、 与大多数浪漫主义诗人一样,华兹华斯
2、请允许我们先在华氏的经行处做一次朝圣。华氏于1835年出版的《湖区指南》(可能是华氏生前最畅销的作品)为游客做了一次地形学描写,也为我们“提供了心灵的指南或向导”。此书的讲述口吻将作者的古老气息和绅士风度暴露无疑,“要欣赏温德米尔美景,最好既站在岸边又游荡在湖面……温德米尔有广阔的湖面、众多的小岛、源头的两个溪谷以及溪谷周围雄壮的山峦……你最好找一个月明星稀的宁静之夜去……夜航之旅的最后,你可不要忘记观赏那广袤的湖水和静静地汇入湖水的河水。那河水安静地流淌着,好像不是流自峻峭的溪谷或暴涨的山洪,而是宁静的湖水流出去似的”。
3、题图:ViewofGrasmerefromLoughriggFell,fromLakeSceneryofEngland(Author:J.B.Payne),heldbyBritishLibrary©PublicDomain
4、时间回到威廉的少年时代。母亲逝世后的次年,威廉被送到豪克斯海德学校就读,直到他离开这里就读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其间,威廉的父亲也在他13岁时病逝了,柔情馥郁的多萝西在后来的信中说,“多少次,我和哥哥一起抱头痛哭,那是多么辛酸的泪水。日复一日,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失去双亲意味着什么”。
5、胜过我如小溪般轻快奔跑的时光;
6、因为,我时常倚卧在榻上,
7、随微风不断地舞蹈,跳荡。
8、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9、只求片刻,依偎着她!
10、“经过多年的浪迹天涯,漫长岁月的分离,这些高耸的树林和陡峻的山崖,这绿色的田园风光,更让我感到亲近,这有它们自身的魅力,更有你的缘故。”(《丁登寺》)
11、Tossingtheirheadsinsprightlydance.
12、1798~1799年,华兹华斯兄妹俩与柯尔律治同去德国小住,他写了《露西》组诗,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1802~1804年写出诗《不朽的征兆》。1803年曾游览苏格兰,见到作家司各特,并写了《孤独的收割者》等诗作。随后的几年又写出一系列优秀之作,如《哀歌,为比尔城堡作》(1805年)、《天职颂》(1805年)、《快乐的战士》(1806年)等。1807年出版两卷本诗集,是他1797~1806“伟大的10年”的总结,集中收入《决心与自由》和他大部分优秀的十四行诗。他最重要的诗作《序曲》1805年完成,后又经修改,直至1850年去世后才发表。
13、意象派。他的诗歌特点是亲近自然,真挚优美,很像济慈,但又比济慈的诗歌轻盈,若济慈是一只夜莺,那华兹华斯更像一只云雀。只是从读他的诗的感觉而言,鄙见。此外,华兹华斯那首咏水仙写的真是太优美了。
14、对人性的思考构成了沈从文所有小说的母题。与湘西小说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同,沈从文的都市小说,站在文化批判的立场上,揭露了现代城市的病态文明景观,对人性的扭曲和畸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沈从文从一种自然文化观出发,在都市世界里洞见的不是文明与进步,而是人性的荏弱、生命力的萎缩、都市上流社会的堕落与无耻,以及各色都市人的无聊、空虚、浅薄、愚蠢。沈从文始终是以一个“愤怒青年”的姿态面对都市生活的,他对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上流社会的批判是严厉和尖刻的,戳穿了都市上流社会的假面具以及他们庸俗、卑劣的真相,对“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的反思和批判,代表了沈从文一种审慎的文化现代性思路。
15、Theyflashuponthatinwardeye
16、这两句出自华兹华斯的自传体长诗《Prelude》(序曲),背景是作者游历欧洲大陆,目睹了法国大革命而深受鼓舞。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热情,同时抒发了身为年轻人的自豪感:适逢其时已经足够幸运,更何况自己风华正茂。放到“讨论1960s的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在政治参与、创造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对比”的背景中,应该是鼓励年轻人像当年的华兹华斯那样,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
17、(Daffodils)
18、华兹华斯有诗人的才华,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能写出”往昔深邃而奇妙“的动人诗句,他自诩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并要用毕生创作一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
19、日华(rìhuá)
20、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三、华兹华斯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
1、华兹华斯曾在历史动荡的时刻写过一首十四行诗,他在诗中呼唤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弥尔顿:“弥尔顿,你应该在出现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疫情严重的当下,这句诗或许也可以改成“华兹华斯,你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不仅是因为早在两百多年前,诗人就对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给出警示,而且也因为,他的诗蕴含着欢乐和治愈的力量。有趣的是,年初,英国的《每日电讯》刊登了一幅自我隔离主题的漫画:
2、1770年4月7日,英格兰坎伯兰郡(后来归属于坎布里亚郡)湖区德文特河畔的一个律师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儿子威廉,次年是女儿多萝西。父亲约翰热爱文学,他把自己的藏书对子女开放,督促他们在《天方夜谭》、莎士比亚、斯宾塞中寻找自己的心仪。孩子们,尤其是威廉和多萝西常常结伴去海边玩耍,光着身子戏水玩石。威廉后来回忆说,“当妹妹初次听到海涛拍岸的声音,看见波澜起伏的海景时,她被感动得潸然泪下”。威廉何尝不是呢?
3、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
4、这一片鲜花伸展向无穷,
5、都是华。(hua)二声
6、这景象所带给我的精神至宝。
7、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8、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9、突然,我见到眼前一大群、
10、尽管昔日灿烂耀眼的光芒
11、答: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他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poetryisthespontaneousoverflowofpowerfulfeelings),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
12、朗诵者:NickMarchand(马昌),作家、导演、艺术指导和制作人,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区艺术与创意产业总监。现任澳大利亚剧作家协会的创始理事以及贝尔莎士比亚剧团和现代演艺公司Performinglines艺术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13、挥手自兹去。——唐· 李白《送友人》
14、及至华氏写《湖区指南》的时候,湖区已经大为变貌,人们蜂拥而至,甚至定居在此,风景在侵占中显得面目全非。华氏写道,“在人们现在更常光顾的地方,几乎每一转身,触目可及的便是那些不协调的僭越之物,它们正破坏着那些被愉快地保存了数个世纪的自然景致布局和色彩的静谧和谐,没有谁能对此视而不怒”。他还给《晨报》写信,指责铁路入侵带来了速度、噪音、黑烟和人群。为了整顿湖区,他在《湖区指南》中提出,参照威廉·吉尔平的“画境”学说,对湖区的环境和民居进行重缮,去除暴露,依从自然。他还希望人们可以认识到“湖区是国家财产,我们每个人都有权用眼睛欣赏她的美,用心灵感受她的美”。
15、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宝。
16、不同于德国浪漫主义的先行和哲学诗学背景,英国浪漫主义在推进、诗学、革命等方面都要薄弱很多。英国浪漫主义特殊与必然体现在爱大自然和沉思大自然上。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柯勒律治有鸦片瘾、好幻想,骚塞做职业文人、爱虚构,拜伦恶魔般地追逐革命,雪莱自由崇高,济慈卑微而丰满。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是山水之交,有胶漆时也有分裂时;他的命途和骚塞相仿,人生越走越保守;他又为拜伦、雪莱和济慈所不齿或敬仰;总之,他最长寿,几乎最保守,也最爱现实的大自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就缔造于这六位友人,他们彼此间错综联系,有共居、有交游、有罅隙、有合作、有祭祷,一举用浪漫主义建造了彼时的英国诗歌高台。
17、在湖水之滨,树阴之下,
18、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19、从文学史上讲,华兹华斯为英国诗歌增添了新内容,引进了新语言,开创了新风格,所以不愧为一代大家。
20、zī,声母z,韵母i,声调一声。
四、华兹华斯
1、 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华翰(称人书信)。华诞(称人生日)。华居(称人住宅)。
2、水仙就照亮我内心的眼睛,
3、比起满腹的诗藻才华,纳兰性德的爱情故事恐怕更引今人注目。他为初恋的表妹写下的《减字木兰花》,为死于难产的妻子写的《浣溪沙》,为沈宛写的《忆江南》等,都成为名篇广泛流传,使得后世文艺青年对他青眼有加。
4、————/END/————
5、这景象所给带给我的精神至宝。
6、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
7、让我们再次回到他的Art《序曲》中。“我以如此方式/与天地间每一种被造物交流,看它们/以崇敬的表情和爱的目光注视着/造物的上帝。”这句话给M.H.艾布拉斯姆一个清晰的答案,诗人两者都不是,两者也都是。在这句诗里,诗人旁观着生命和上帝的交流,他位于由诗人、生命和上帝组成的三角的最顶端,但这是一个如此谦卑和柔和的顶端,它并没有放大那个所谓的浪漫主义自我(又一个杜撰的概念),它将“时间之点”、“无形的链环”和互联的法则播撒给每一个存在。
8、25岁那年,华兹华斯与妹妹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多萝西一直与他作伴,终身未嫁,也是个诗人。
9、我一瞥就见到了千百万朵
10、本环节第一个节目是——
11、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12、想起她,就像想起一道光,
13、不妨从中国的引介出发去理解华兹华斯的民主问题。1949年,国内的《文艺报》刊文《开讲英国诗想到的一些体验》,其中说到“英国浪漫诗人或多或少是革命的,都觉得为自己也就是为人类争自由。……他们要求自由,可是愈干只有离目标愈远。他们愈成熟愈疏远他们年轻时候的理想。他们逃避了现实。……渥茨渥斯(华兹华斯)不再指望以反抗争自由,本来小有收入的,也就悠然地‘回到自然’”。自此,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湖畔派诗人便被定调为“消极的浪漫主义”。依照范存忠的说法,中国文艺界所遵从的是拜伦和雪莱的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浪漫主义。
14、蓐谓之兹。——《尔雅》。注:“兹者,蓐席也。”
15、一大片金光灿灿的水仙,
16、金黄的水仙,缤纷茂密;
17、力量,它来自那残留的余烬;
18、看啊!独自一人在田野上,
19、来自俯瞰人生有涯的目光;
20、常带给我泪水所不及的深刻思绪。
五、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什么
1、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2、这一片水仙,沿着湖湾,
3、来自从人类的苦难创伤涌出的
4、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
5、而《威廉·华兹华斯传》的传记作者斯蒂芬·吉尔教授的书写也是庄重、节制、有力的。这本传记中也收录了许多华兹华斯的诗歌,完整保留了诗作的韵律节奏。打开这本传记,让我们在这个疫情时代,再次追慕这位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欢乐和慰藉的湖畔诗人。
6、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7、Continuousasthestarsthatshine
8、华兹华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著名诗人。他生于英国北部某小城的一个律师家庭,8岁时母亲去世,他被送进附近的一所寄宿学校,一直到1787年。这期间,他在当地的湖山之间游玩嘻戏,流连忘返,对他后来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9、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10、或许她过于平凡。而诗人不就是极力要写普通人的生活么? 她是一个山林的女儿——她拥有那炉火、茅舍的家,她身上有着大自然赋与她的灵气,而没有城市姑娘那娇滴滴的左顾右盼的神情和沙龙里的珠光宝气。她所有的举动,都表现出活泼、矫健、利落的性格,她的身上散发出一股山野的清香,令读者获得一种不寻常的美感。
11、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12、为什么? 我见了她不敢说话。
13、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14、 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
15、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
16、 奢侈:浮华。奢华。
17、他原来同情法国革命,英法战争爆发后认为法国人“自己转而成为压迫者”,于是改变了态度。在经济困顿时得到亡友赠予的一笔遗产,遂于1795年与妹妹迁居乡间。
18、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19、那簇拥在落日周围的云朵,
20、她爱她的炉火,茅舍的家,
六、华兹华斯
1、一路沿着那水湾的边缘:
2、《采干果》、《露斯》《露西》《序曲》《爱丁堡评论》《不朽的征兆》抒情歌谣集哲理性长诗《隐者》》
3、当她沿着小溪迂回而行,
4、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
5、来自始于生命本源的同情心,
6、Foroft,whenonmycouchIlie
7、长诗是他的传记,写他的成长过程和各个时期的感受与思想。它原为计划中的长诗《隐者》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漫游》1814年出版。第三部分只写了开头,于1888年以《隐者》为题出版。
8、Flutteringanddancinginthebreeze.
9、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好像永远都不会死去。他们要么被镌刻在传世著述里,要么活在大批影视剧IP中。
10、 〔华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
11、华兹华斯对于诗有一个著名的定义:“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12、也爱来回奔跑在沼泽山洼:
13、随后,本环节第二个节目来啦——
14、 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
15、染上一抹凝重肃穆的颜色,
16、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有一些瞬间,它们以超卓的清晰度,保有复元的功效;当荒谬的见解与纷纭的思想使我们消沉,当琐碎的牵挂与日常的社交以更沉重、更致命的压力使我们颓丧,它们却能滋补我们的心灵,无形中修复它的创伤。
17、Invacantorinpensivemood,
18、《华兹华斯叙事诗选》,(英)威廉·华兹华斯著,秦立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6月
19、这本旅游小册子晚了托马斯·威斯特的小册子半个世纪,彼时刮起了旅游热潮,笛福和托马斯·格雷都曾踏足湖区,格雷赞美拉斯米尔是“毋庸置疑的小天堂”,又称湖区“没有半片的红砖绿瓦、没有俗丽的绅士屋宇院墙来侵扰这片意外天堂的静谧;只有宁静,质朴,知足的贫困,以及最简洁最得当的装扮”。人们追踪着时兴的园艺的潮流和旅游的潮流,完全不在意脚下留下的脏东西。
20、华兹华斯对于大自然具有一种宗教的感
1、真不愧是“湖畔诗魂”的手笔,翻开华兹华斯(1770—1850)的《露易莎》,一股清新的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醉人的画面:浓郁的树荫,茂密的山林,飞流的瀑布,清清的小溪。而在这宁静的山腹之中,一个大山的女儿欢快地穿跃于青山林木之间,嘻戏于瀑布流水之中。美哉!自然的美色、人性的纯真,都是在这几行小诗中涓涓地流淌出来,这不正是华兹华斯的诗风吗?
2、M.H.艾布拉斯姆认为存在着两种华兹华斯。一种是人文主义的华兹华斯,他遵循简单、普遍、永久、内心的激情、伟大的感情、人类的存在、大自然。另一种是信奉复杂、悖论和奥秘的华兹华斯,他为未多表露的基督教传统引召,他在孤独中学会了谛听和躲避,他和诺瓦利斯是同流。
3、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将各自的诗歌合为一册,定名为《抒情歌谣集》。诗集虽然是两人合集,但其中绝大多数诗歌为华兹华斯所作,柯勒律治仅有三首。
4、朗诵者:刘子菲,纳兰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兼主任,纳兰文化出版中心编委会执行主任。
5、〔英国〕 华兹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