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
1、诗人在旅途中,他早早的起来赶路,残月挂在天边,村店的野鸡叫了,板桥上弥漫着清霜,都是旅人的足迹。槲叶飘落,枳花绽放,令我想起了家乡,遥想着野鸭大雁,早就挤满了河塘。
2、时间一天天近了,乡愁扑面而来!
3、一对相恋的鱼/尾巴要在四十岁以后才出现/中间隔着一道鼻梁/犹如我和我的家人/中间隔着一道海峡/这一辈子怕是无法相见/偶尔/也会混在一起/只是在梦中他们的泪
4、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唐代:岑参《逢入京使》
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张籍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8、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9、(答案)A(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月是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的思乡情绪,发出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故诗句反映的是诗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A正确。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B、D项否认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应排除;C项否认了规律的普遍性,应排除。考点: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中国古代早熟的农业文明形态,决定了上古先民们定居田土的农耕生活方式,培育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之情,滋育了他们的氏族、宗族和家族血缘伦理观念。这是传统社会里离乡背井的游子乡愁得以滋生的深层原因。古典诗歌对乡愁情感的反复抒写,形成了诗歌史上一个带有母题性质的诗学主题,和几种普遍采用的表现乡愁情感的原型模式。20世纪新诗人的乡愁诗创作,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对古老的诗学主题的母题内涵和原型模式的赓续。
13、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14、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15、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6、汉乐府里有一首《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沈德潜评此诗“起最矫健”,这首乐府诗的开头两句警策有力,概括出了两种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方式,游子的“悲歌”、“远望”,已从个人的“一时之性情”,上升为融合“众情”的“万古之性情”。因此形成了后世诗人抒发悲抑、寄托乡情的表现模式。出自这首汉代乐府诗的“悲歌当泣”演变为更普遍的“长歌当哭”,“远望当归”化约为更简明的“望乡”。所谓“有情知望乡”(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后世的游子诗人总是在欲归不得的情况下,用“望乡”的方式,聊慰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心情。
17、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8、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9、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0、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二、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韦庄《章台夜思》中的名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与本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都有“雁足传书”的相关描述,两诗中诗人通过“雁足传书”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8、《逢入京使》中,表现出诗人豪迈胸襟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10、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11、从古代到现今,关于游子思乡的诗句数不胜数,而这些诗句有很多都是我们读书时期所学过的。游子思乡,情真意浓,细细读来,不免触动心房。现将收集到的有关诗句,分享给大家。
1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13、一阵潇瑟的春雨卷过,/故园的陌上已挂满绿的桑枝了吧?//故园陌上的绿桑枝,我是怀念的;/绿桑枝下的采桑女/更是我惓惓不忘的呵!//把嫩嫩的桑芽,/当作爱情的食粮吃下吧!//我喜欢那蚁蚕样乌黑的头发,/透明的软腰,和吃叶时的,/像黄梅雨般明快的歌。//吐不尽的长丝/结成的纯洁坚固的果,/正是我们爱情的象征哪!
14、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便很容易体验到异乡感。如余光中的《新大陆之晨》所写,这种以种族和文化龃龉为底蕴的尖锐刺人的异乡感,几乎无处不在,从卧具到早餐到语言到长相到环境,都能引起游子条件反射般的身在异乡的感觉,唤醒并强化游子的种族、文化归属意识。游子们深知“异国无根的一代,/永远没有下一代”,他们甚至从“西瓜”的甜美悟出了“根”的重要:“一个个沉默挺腹的西瓜,/隐藏在丰颐甜美的背后,/竟是那唯一贴向泥土的根蒂;/所以家国的贴切,/实在是甜美的根源”(张错《火传》)。因此他们要求结束这种无根的异乡漂泊,明确表达了企慕完美的家国的回归意识:“我们需要更完整一点的国,/和更美满安定的家”(张错《沧桑》)。
15、对家乡的思念,既是情感层面上的寄托,又是灵魂层面上的需求;既是在寻找肉体情感的慰藉,又是在寻找生命灵魂的归宿。古代抒写乡愁主题的诗词作品,大多属于肉体情感层面,偶有涉及精神心灵层面的,如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人对故乡和他乡的理解,已不限于地域。不过在终生漂泊客居的李白,这样写也许仅仅是因为他的生性嗜酒而且旷达。还有苏轼《定风波》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则俨然把家乡定位到“心安处”,已是把家乡视为心灵的家园。像苏轼这样去理解故乡的,在古代诗歌中虽不多见,但毕竟标出了古代诗人对家乡的理解所达到的精神深度。
16、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17、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1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9、任凭时间过往,不论生前死后,母子亲情永不变质:“哦!母亲/不管岁月如何无情流逝/不管现在我们怎样的苍老/也许我们能活过一百岁/也许五十年后/我们的尸首比严冬的霜雪更冷澈/然而,母亲,您永远,永远是/轻拂我们坟前的萧萧的白杨”。母爱永恒,生死不渝,暮年游子面对母亲照片的声声倾诉,异常感人。
20、岭外音书断,今冬复历春。
三、寄托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
1、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骆宾王的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李商隐的>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3、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4、片片的落花,尽随着流水流去。//流水呀!/你好好地流罢。/你流到我家底门前时,/请给几片我底妈;——戴在伊底头上,/于是伊底白发可以遮了一些了。/请给几片我底姊;——贴在伊底两耳旁,/也许伊照镜时可以开个青春的笑呵。/还请给几片那人儿,——那人儿你认识么?/伊底脸上是时常有泪的。
5、读着,读着,深深地读着/您的七十六岁的肖像/那眼角两侧长而细的鱼尾纹/那满头的白雪/流溢着几多的思念和沧桑
6、在我们读过的古诗中,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有《静夜思》;写友人送别情景的有《赠汪伦》;托物言志,表现诗人坚韧不拔,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的有《竹石》,请写出这首诗前两行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还有,看到同学学习不努力,虚度光阴,你可用古人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光学书本上的知识,还必须亲身实践,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8、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9、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1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12、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1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彩,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14、游子的漂泊历程是痛苦艰辛的,所谓“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在异乡人的眼中,游子是“另类”的存在,难以被接纳认同。曹丕《杂诗》的“客子常畏人”,精确地道出了游子不被接纳认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情况下的心理体验。有时一个小小的误会,也会给游子造成不轻的伤害,汉乐府《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写一位流浪者衣衫破了,富有同情心的女主人为他缝补,却遭到了女主人丈夫的怀疑。流浪者虽然心里坦然磊落,但还是感到自己人格被猜疑的委屈,而发出了“远行不如归”的感慨。
15、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6、这首《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此时的李白26岁。
17、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18、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四、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有什么古诗
1、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即使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阔大的境界实际上也不失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范型。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5、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6、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7、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8、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说自己的眼泪都没有干过来描述思乡之情,而“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不加雕琢,信口而成,却寄寓了诗人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9、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10、诗人在漂泊羁旅中,看到北固山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景色,触发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
1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13、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14、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15、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定居。//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家室。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
16、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17、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18、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19、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