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故事
1、(提示)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2、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
3、(提示)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4、(注释)罗雀:用网捕鸟。
5、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
6、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
7、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
8、8号选手刘怡希9号选手王子涵
9、☞一二年级不努力,三四年级拉开差距!(内含三年级易出现问题及对策)
10、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人,考进士落榜,并不气馁,继续刻苦读书。他在下地劳作间隙时,总是读书。田野里没有纸,他就把心得记在树叶上,回家后装进瓦罐里,十几年时间装满了十几个瓦罐。有人不理解,他说:“学习就应持之以恒。”后来,他整理树叶,编了本《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11、在右下点个“在看”,我们心情一片灿烂!
12、(注释)出:超出。类:同类。萃;聚集。
13、第鼓励实践,在实践中指导。
14、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15、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16、典雅、高尚,脾气好、理性感性兼具、能从容地处理问题的人;
17、香菱是好学生,不仅尽读了林老师红圈选的那些作品,而且阅读的过程中颇多自己的心得体会。
18、战国时,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不会吹竽,他混进了乐队里,摇头晃脑地“假吹”,似乎比任何人都投入。齐宣王去世,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无法再混充下去,只好悄悄溜走了。
19、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
20、《高中古诗文随身练》一本黄色的,长方形的,超级好,你背了古诗词,就用这个,别写,你用铅笔打钩,以及标注你不会的就好啦
二、语文故事
1、香菱告诉黛玉她很喜欢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就告诉她:这种格局浅近的诗不能学,学了出不来。那么应该学什么呢?黛玉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2、总之,对香菱的诗作,既指出她的不足,又明确努力的方向,保护初学者的积极性。
3、勾话语文,也期待你的故事!
4、(注释)庭:院子。市:集市。
5、我"想"(个人意愿)通过一些什么方法来使我接近或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我的语文偶像?
6、据说,楚国有位珠宝商人,为了把一颗贵重的珍珠卖个好价钱,请人做了一只非常精致的珠宝盒来盛放这颗珍珠。一位郑国人出高价把它买了回去。谁知,过了没几天,这位买主竟然拿着珍珠来找商人,对他说:“你把这珍珠遗留在盒子里了,我买的是盒子,这珍珠还给你吧。”
7、☞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在于阅读!(附各年级阅读清单)
8、大家都知道的就有比如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萤囊映雪等等。
9、(提示)比喻同享欢乐,共度患难。
10、(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11、(注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12、小苏轼又思考了一番,将两个字改成“舞”字和“隐”字,念道:“轻风摇细柳,淡月隐梅花。”苏洵听了,微微点头说:“有点意思了,但还嫌平了些。”他又摸摸儿子的头说:“一定要多多观察,细细揣摩。”
13、香菱谈了一番自己的感受:“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14、在语文学习上,我所崇拜的人是谁,喜欢他们什么?
15、(提示)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16、(注释)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17、(提示)比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18、(提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19、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20、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
三、语文故事新编
1、(注释)好:喜欢或喜爱。
2、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
3、黛玉在引导香菱读诗写诗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学生一起研讨作品的精妙之处,把作品的写作手法转化为个体的写作经验。小说中有两处极为精彩的描写。
4、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5、《高中语文知识清单》绿黄绿黄的,比较系统
6、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7、(提示)比喻由于行为不慎而使对方有觉察与防范。
8、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9、那,怎么就可以用的信手拈来了呢?
10、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11、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2、(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13、唐朝时,张弘靖手下有两个部将,他们没有什么文化,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发牢骚。每当喝多了酒,他们就责骂士兵:“现在天下太平,不需要打仗了,你们空有拉开硬弓的力气,有什么用?还不如认识一个字。”后来被误传为“识一丁字”。
14、如果说,高一的老师重知识输入的话,高二老师非常重视刷题,甚至到了没有知识输入的地步。到了文科班以后,本以为语文学习会很到位。可是,我们基本没有语文课堂,大家并不憎恶和鄙视语文,可也实在谈不上什么喜欢——没有爱语文的人。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文科班。
15、(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16、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17、春秋时,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将军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曹刿告诉鲁庄公,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一鼓作气,所以能取胜。
18、请多做题,《必刷题》《五三》等同步书籍买好,做题的人就是比不做的成绩高,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转化"。
19、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20、古时候,有个齐国人叫毛空。他告诉一个叫艾子的人说:“有一块肉从天上落下来,它长三十丈,宽十丈。”见艾子不相信,他就改口说:“那就二十丈吧。”看艾子还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说:“那就十丈吧。”艾子问:“肉掉在哪里了?”他答不上来了,只得承认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四、二年级语文故事
1、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2、有一次,这位大学者去见一位朋友盛温如,到盛家时,盛温如正提着一只小篮要外出。盛温如一见老朋友来了,连忙放下篮子,招待朱熹。朱熹看着他那忙碌的样子,问道:“你刚才提着篮子,要去干什么呀?”他回答说:“我正要去买东西哩!”
3、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4、由于有老虎在狐狸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5、南宋诗人陆游被朝廷免去官职后,闲居在家乡山阴。有一次,他去西山游玩,路过一个鲜花怒放、绿柳成荫的小村庄,美丽的景色激起了他的灵感,他写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游山西村》。诗中就是用“柳暗花明”一词来描绘这个小村庄的景色的。
6、(提示)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7、宋太宗赵光义命令宰相李昉组织编写了一部学术价值颇高的百科全书,叫《太平御览》,总字数达四百七十八万个。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大臣们劝他不要太劳累了,宋太宗回答说:“只要打开这部书阅读,就能从中获益,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8、高中三年我到底干了些什么呢?以下便是实际操作层面的分享。你可以在此吸取教训、有用的方法。
9、于是,古诗一篇一篇地懂,世说新语一篇一篇地入迷,小说一本一本地过,这个自称什么跟"司马相如"有什么奇怪关系的奇妙老师(哈哈哈是我勾没错了)推荐的书,全都买来了看。
10、*如果能重来,我将这样度过我的高一:
11、(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12、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àn),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3、关于文言文,我的能力是——一句也不会(毫不夸张)。文采好像消失了似的,不知何故。浑浑噩噩过了一年,这一年在理科班,众人轻视语文的氛围下,我也不能幸免,我的观念一直是"语文不就是碰运气嘛,那咋学,考又不考课本上的"。老师很好,告诉我们要准备成语本、诗词本、一周读一本书写感想。可是我们都不听。对于文科的轻视和“语文投入产出的比低”等偏见一再阻挡着我们学习语文的脚步。事实证明,在之后的两年当中,我自己摸索了一套学习方法,并自以为掌握独门秘籍之后,恍然大悟——这这这……难道不是高一老师教我的方法嘛?!
14、(提示)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15、确实,古代把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又把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与“五行”相配,盛温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6、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
17、CCTV海峡两岸《语文故事》
18、(注释)黄粱:黄小米,这里指黄小米饭。
19、(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20、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
五、不一样的语文故事
1、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人称“亚圣”。他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开始,母子俩住在墓地附近,常看到出殡的场面,孟母怕影响他学习,把家搬迁到集市附近。在集市常看到杀猪卖肉也不行,又搬到一所学堂附近。孟子每天看到的是读书郎,就喜欢读书了。于是,他们才住了下来,不再搬家了。
2、但是前面说过了,匡衡家里很穷,晚上看书必须有油灯,可是他家里根本没有钱,根本用不起油灯。怎么办呢。他真的很愁。
3、(提示)比喻要鼓足干劲,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4、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5、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6、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7、在此期间,很多坏事,在半年之后的我看来,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