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我的学校的做法就很到位,教育的效果也很明显。首先,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其次,为每一个留守儿童根据班级授课情况安排一位辅导员老师作为留守儿童的帮扶老师。教师从学习上,思想上了解和帮助学生。侧重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疏导和帮助。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3、初中的语数外满分都是120分,及格线是72分,高分线是96分,而小侄女所在的初一年级(总人数46人)语文及格的只有26人,过高分就两个人,过100分(含100分)的一个没有,数学只有5个人及格,高分一个没有,考几分十几分的大有人在……
4、家长观念的偏差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这种观念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进步。部分外出父母因无法长期照顾陪伴孩子,于是更多采取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孩子零花钱的数量增多。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既有制度性因素,又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又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问题,又有个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
6、在实际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单亲家庭,这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会因此而放弃学习,严重的危害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我带过的班级中,最多有四个学生属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对学生心灵造成了很大打击,如叶思雨同学,她在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生活,但是父亲并没有给她见母亲的机会,导致叶思雨同学的心理很难受,原来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也慢慢的退步。
7、第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8、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
9、情感互动的缺失。情感的互动交流能够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儿童的情感成长至关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心灵深处爱的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他们没有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有的天真与活泼,他们渴望得到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以至于出现了内心焦虑、孤独等问题。
10、老师要多关心一下留守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就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老师的关爱虽然代替不了父母,但也可以在父母亲情缺失的时候起到弥补的作用,学校要多开设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缓解一下孩子的心理问题.
11、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9%。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2、开设有关生理、心理及安全教育的课程。在留守儿童成长期间,良好的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开设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加强对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意识教育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专设心理健康教师,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3、美女,最好不要让宝宝成为留守儿童,其实老人是很难教育宝宝的,打骂的话又怕儿子生气,一般都比较纵容,最好还是把妈留在身边照顾教育,没必要为了一时的金钱影响孩子的未来
14、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爱。
15、积极鼓励家长学校授课老师探索、总结隔代教育的最新教学成果。家长学校的授课老师应经常对隔代教育的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对一些成功的隔代教育个案进行深入剖析,进而通过隔代家长培训班对成功的隔代家教经验进行推广。
16、教子无效。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对莫名其妙的孩子感到无可奈何。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和生计,自身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掌握的家教知识就十分匮乏,在教育子女方面由于知识的欠缺,就显得力不从心,感到无从下手。
17、第五:陪伴的缺乏让孩子的性格不健全。小孩应该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在父母的陪伴中慢慢长大。但家长的缺失,让陪伴成为一种奢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是非不能明辨,对错不知结果,导致性格不健全,长大后会变得自私自利,没有亲情,甚至有暴力倾向。
18、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19、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0、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二、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关爱留守儿童,让世界充满爱”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健康成长的环境。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学校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工作,如建立心理档案、开设亲情热线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为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坚决杜绝那些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建构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要改掉对学生的粗暴态度,营造轻松融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乐于与老师交流。
4、老年人大多爱孙子女,爱惜子女,所以对子女反应比较积极,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固执行为受到严厉的管教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
5、第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在这个活动场所读书、下棋、做游戏、锻炼身体,遇到困难时可以找辅导员老师帮助。
6、1缺少父母的陪伴性格孤僻经常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容易犯错由于缺少照顾,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差在学校很不服教育,和老师抵触辍学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在性格、能力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7、难道农村父母留在农村不能养家吗,义务教育不能跟着父母去同一个城市吗?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吗?不会吧.很多问题在脑子里打转,工人的价值观和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什么?学习成绩不好。现在的父母比以前更重视家庭教育。放学后父母都在和孩子一起做作业网上经常有家长一起做,不写作业的时候帽子效应,作业鸡翅跳的作业。这反映出孩子作业中出现的难度很高。
8、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缺少爱,更缺少父母的爱,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呼吁全社会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让他们感受到全社会都在关注他们。
9、总之,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家庭的教育功能虽然已经跃升为家庭功能的首位,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以及教育方法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
10、通过政府,借助行政力量,出台政策和法规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具体办法是:
11、在“为了孩子”的理由下,大部分涌入外出务工潮流的家长,仅仅关注的是从经济层面给孩子创造一个富裕的生活环境,但忽视了孩子精神世界成长的重要性。将孩子推给学校(例如寄宿制教育)或者推给祖辈抚养的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是无可替代的,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父母责任,也是不可替代的。
12、对于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要加强社区建设,增加社区服务功能,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在宏观上建立关爱机制,要让亲子之爱、教育的力量、社会的关爱与促进区域发展协同。
13、问题之五:教育管理方式的异变。父母外出及老人亲戚代为监护不仅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时间严重不足,而且父母在外打工,远离孩子,如何实施遥控管理,不少家长方法贫乏。他们大多选择以金钱为诱饵,以打骂为主的方式,依据成绩单的绝对值来判定子女成长的优劣,成绩好则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再不合理的要求也满足孩子;成绩差则一顿打骂,无视孩子成长的过程,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教育管理方式异变的典型表现,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14、美女,最好不要让宝宝成为留守儿童,其实老人是很难教育宝宝的,打骂的话又怕儿子生气,一般都比较纵容,最好还是把妈留在身边照顾教育,没必要为了一时的金钱影响孩子的未来
15、“农村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16、加强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17、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守儿童,笔者以为这个群体所缺少的不仅仅是几件崭新的衣服,每月充足的生活费或者一部新手机,而是家人的陪伴,学校的引导和社会的关注!
18、新时期下,为了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需要注重对学校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对此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首先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结合新课程的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得学生乐于学习。
19、留守儿童,我只愿你把自立自强的种子种在心中,用坚毅顽强的沃土让它成长,伴你有过美好的童年。
20、这是社会和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共同问题,需要社会,政府,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的发展经济促进周边就业,让很多人在家门口也能就业工作,养活老人孩子。面对不得不留守在家的儿童要给予适当的关爱,学校要加强教育和心理疏导,让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也有人能帮助和沟通。而做父母我们也需要动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寻找把孩子带到身边或回到家乡就近工作的机会,积极改善留守儿童问题。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父母,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方法
1、留守儿童家长重视从经济层面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却忽视了孩子成长中亲情陪伴的重要性及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这个问题的改善,不仅需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还需要强化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2、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3、再者,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针对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在这双重影响下,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
4、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地方政府为统领,妇联牵头,教育为主导,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体系。
5、我国农村家庭的现状是,农村青年生完孩子外出,把子女教育的任务扛在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肩上。这些老人年龄大,甚至已经失去配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家庭教育。由于父母不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仅地理上疏远,心理上也疏远,孩子们渴望与父母沟通,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希望在父母和实际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心。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子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实际上农村工人很难实现。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6、教育问题不够重视!
7、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涌入城市,伴随着劳动力的出走而产生的一类特殊群体。因此,唤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8、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9、参考一下《中国教育报》、教育网站等。文章著作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宝林镇邓媛;《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刘丽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青永红周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等等。去书店,网上查一下就OK了!
10、留守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要除歪风,树正气,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1、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教育。健全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也有少数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变得更坚强、更懂事、更有自理能力。父母的海外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努力进入大学,然后进入城市。
12、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最初的教育环境,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德、智、体及个性能力等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关爱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13、优化学校教育模式。
14、尽量优化周边环境。
15、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16、导致这种情形不仅延伸到农村,而且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向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蔓延。再有心,再努力也参与不了更多,能只寄希望于学校,尽自己所能买多点书让孩子看。想去外面闯荡,可是,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出去了要怎么闯?继续延伸父母走过的路吗?侯妈从事家庭教育多年,现和父母们谈一下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
17、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18、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养活家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一年到头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他们小的时候很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回来,能给自己买一件新衣裳。新的学习用具和新的玩具。
19、父母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为子女选择好代养人,应尽可能地找有帮扶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友做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代养人精力和教育能力有限的还可同时委托合适的人负责对子女日常的教育与监护,依据子女的性格特点等与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商讨好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同时引导子女融入代养人的家庭生活,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多和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适时回到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爱他(她),协助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使子女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健康成长。
20、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拓展孩子情感满足的空间。集体温暖是爱的桥梁。学校老师要组织这些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集体光荣我光荣,我为集体增光荣。
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1、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正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和辍学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比如他们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内向、厌学辍学,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严重的是有部分留守儿童或早早就辍学外出打工,或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前段时间,在外务工的的嫂子给我发了一份小侄女升初中后第一次年级考试的成绩单,说实在的,很失望。当然,这种失望不仅是对小侄女的成绩,更深一层的失望源于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失望。
3、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
4、留守儿童家长重视从经济层面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却忽视了孩子成长中亲情陪伴的重要性及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
5、在个体成长中,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家庭生活环境、父母行为、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等都会对孩子带来影响,而留守儿童则长时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则是单独在家,很难得到父母的关怀,特别是家庭教育,时间一长,留守儿童就会在生活中放任自流。此外,还有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对于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会采取暴力手段,从而引起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6、第孩子留守,家长不能“溜守”。
7、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8、集体温暖是爱的桥梁。学校老师要组织这些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集体光荣我光荣,我为集体增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