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写的黄鹤楼古诗
1、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2、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东游归来,来到湖北安陆,此时的李白已经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
4、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5、关于黄鹤楼,李白曾写下两首名作,一首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入选小学课本,小学生都会背。而另一首即是《黄鹤楼闻笛》,却少有人知。
6、前人有“文以气为主”的说法,此诗前四句看似是随口而出,实际上是一气呵成,没有半点不顺畅的感觉。四句中连用三个“黄鹤”,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只是急着读下去,而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但这是律诗格律上的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我们来看:首联的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此外,诗人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
7、譬如送别孟浩然时,那默然望着小船背影的伤感与不舍;譬如在黄鹤楼中听玉笛时,那历经人生悲戚之后的沧桑与恋乡。
8、《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人谓此必又拟《黄鹤楼》,似也。圣叹云:一蟹不如一蟹。以予观之,则殊未肯让崔独步也。前半亦是顺叙法,而却以凤凰台之二句展作三句,可见伸缩变化,皆随乎人,岂当为格律所拘耶?“芳洲之树何青青”,较“白云千载空悠悠”更具情趣。
9、日暮乡关何处是?
10、当然,唐代著名诗人非常多,与黄鹤楼有关的还有不少,除了崔颢为黄鹤楼做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为此楼做了一些佳作。
11、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3、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14、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15、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6、其实,在《全唐诗》就有李白唯一一首黄鹤楼诗——《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这首诗读来逸兴遄飞,豪情狂放,酣畅无比,但却如此冷门,着实令人费解。且欣赏李白的这首黄鹤楼之作:
17、李白登黄鹤楼,远眺近览,诗兴大发。正待提笔,忽见已有人作。细读之,大叹服,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遂不作而去。
18、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19、释义: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20、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二、李白写的黄鹤楼的诗
1、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顶级传统文化美刊—
3、在黄鹤楼以东132米处,有一座“搁笔亭”。亭名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崔颢,河南开封人士,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中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那么,崔颢究竟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居然能让说出“我本楚狂人”这样豪情壮语的“诗仙”李白搁笔?
4、李白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通过怀祢衡而抒发自己晚年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伤怀。
5、眼前的景就像是你过腻了的生活,你已经懒得去翻它了。但是新的地方不一样啊,它就像是人生中未知的部分,是你想寻觅的新生活,即便这个新的生活可能也是差强人意的,但你还是不停的去寻找。
6、这是一首仿作,但写得怎么样呢?来看后世学者的评价:
7、相较于前四句的出其不意,后四句倒是中规中矩了不少。这四句实写诗人自己在楼中的所见所感,写他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整体看来,诗人这是先放后收。在前四句寻求创新,在后四句则是回到了正轨上。倘若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看似是被分成了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8、李白〔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9、那么又有哪些古人曾驻足黄鹤楼,在此留下情思呢?
10、玉帝却把黄鹤流放回江南。
11、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2、释义: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13、“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相传是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题诗后大为感慨而写下的诗句,并且自愧不如,表示决不再写黄鹤楼的题诗。至于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大概就只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15、我们细看李白的这首诗。
16、崔颢是唐代开元时期的进士,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经有入道的念头。他早年诗多写闺情,后赴边塞,诗风转为慷慨豪迈,他这首诗,由神话传说写到现实感受,文词流畅,景色明丽,虽有乡愁却不颓唐,被后世公认为题咏黄鹤楼的第一名篇。
17、把酒酹(lèi)滔滔,
18、写完鹦鹉,李白极目远望,开始写景:
19、李白写的古诗,如下: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李白在黄鹤楼写的诗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3、问题:怎样才能每天免费收到这种文章?
4、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5、江洲两岸的树树桃花临水盛开,将晶莹明澈的江水染得像一匹绚烂夺目的锦缎,随着江波的起伏,一浪一浪地涌向岸边。
6、李白写完,搁下笔后怅然而去。
7、坐在黄鹤楼中,听着耳边传来《梅花落》笛曲,感觉江城五月梅花满天飘落。梅花虽美,可却是是寒冬开放的,江城五月落梅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8、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便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七律名作《黄鹤楼》:
9、骄傲如李白,在看到崔颢的《黄鹤楼》时,也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击节叹赏:这诗写得也太好了,我都写不来。
10、小子,等我明天酒醒了,
11、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宋·岳飞
12、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13、杜甫最有价值的一首诗,被无数人奉为真理
14、神明太守再把黄鹤楼重建雕饰,
1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16、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17、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18、梦党凝边塌,舟行或千里。
19、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20、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四、李白有关黄鹤楼的诗
1、望黄鹤楼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你说的是这首是吗?这个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小学的时候没学过。你是问哪一年的小学.
2、在这座亭子的入口正门上,挂着一块写有“搁笔亭”字样的匾额。在入口处的亭柱上,还写有一副对联:
3、回思我们读过的李白诗作,确实全无黄鹤楼之作,唯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了黄鹤楼之名,也不过是借了地点的送别诗,而非专为登楼所赋;还有一首《鹦鹉洲》专赋长江鹦鹉洲而避开黄鹤楼。两首诗严格而言都算不得黄鹤楼诗。除此之外,难道李白真的没为黄鹤楼写过诗吗?
4、但是,他的品行跟他的作品又不能混为一谈,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品行不好,就否定他的诗歌创作。
5、崔颢可以说是凭借此诗一战成名。
6、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所以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就把黄鹤楼建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7、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8、柳暗西州供聘望,草芳南浦遍离情。
9、我们都知道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这里其实有一个债主与欠债人的故事。
10、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11、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2、在晴天的时候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13、在武汉的黄鹤楼,有一个搁笔亭。
14、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15、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望黄鹤楼》唐·李白
16、因此,我们在评判一个诗人时,应该联系整体来看,而不应只着眼于局部。
17、三国时期的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shù)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18、杜甫有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9、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20、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千载倚江城。
五、李白的诗黄鹤楼,诗词
1、你竟然在我面前写诗调笑我!坏我酒兴,哈哈,关公面前耍的什么刀?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前四句中,出现了三个“鹦鹉”,与崔颢诗中前四句中三个“黄鹤”何其相似,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4、本有一腔“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的豪情诗意,但却被“崔颢题诗”生生止住,以至于“眼前有景道不得”!更是叹服崔颢之诗既在其前又在其上。而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便应是此事之后所作,从这首诗题目可知是一位“丁十八”的人作诗讥笑李白,李白醉后答诗。
5、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6、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7、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0、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11、登黄鹤楼的的作者是诗人王之涣,古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2、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13、远方的景,新的生活
14、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15、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6、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