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净沙秋思
1、周剑之老师介绍说,它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写法,即用意象进行组合。作品的前三句,共十八个字,一共描写了九种意象。
2、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3、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我们看这首曲子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纵观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4、刘丰和牛魔首先用牛奶、米酒制作了宫廷奶酪,这是一种在元明清时期非常珍贵的美食,被用作宫廷御膳。嘉宾们一边品尝着点心,感受当时元大都的味道,一边“回到那时”,聊起了元曲和马致远其人。
5、直到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才明确将马致远列为作者。从这以后,大家才普遍接受了这一观点。
6、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7、天净沙秋思的中心思想:
8、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9、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
10、元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
11、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12、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13、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14、《天净沙秋思》体现了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15、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并且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同时,也一起用了,寒鸦枯树等图景,代表着秋日的萧瑟气氛。
16、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17、展开全部句意: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首句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小桥流水人家,纤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第二句的画面转为明净。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会激起游子怎样的情感呢?是向往吧,但向往过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古道西风瘦马。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凌冽的西风踟蹰而行。第三句这幅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第四句收束中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
18、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
19、《天净沙·秋思》原文:元代:马致远。
20、《天净沙·秋思》原文:元代:马致远。
二、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1、《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2、牛魔补充说,马致远的愁绪并非臆想,而是从生活中来的。元朝,读书人地位低下,九儒十丐,文人空有才华却上升无门。有些文人给人代笔练字,还有人做了编剧,撰写戏剧谋生。
3、《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秋的作品,秋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难免让人感到悲伤。整首小令只有五句,但是却描绘出了一副凄凉动人的场景,表达出旅人远在他乡的凄苦心境。这首小令的前三句都是名词和形容词,作者根据意向将它们排列起来,表达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4、总监制:毛浩马延琨张丽娜
5、(七夕)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6、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7、(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散曲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9、《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戏剧家,),(作曲家).越调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天净沙是(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鉴赏马致远(元)的《天净沙秋思》选自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这是一篇关于记时的散曲。(鉴赏一)这是一首小令。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出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10、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11、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几笔,描写出了一个形单影只的愁苦之人,一匹瘦马作伴,远离家乡,浪迹天涯。整首作品语言凝练却意境深远,用有限的意象表达出了无限的情感。
12、马致远“东篱”“秋思之祖”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
13、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14、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15、这首小令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字里行间总给人一股萧瑟凄凉之感。它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
16、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7、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18、节目中,嘉宾们还奉献了一场蒙古风格的“诗歌乐舞”。在最后的“邻家雅趣”中,大家又跟随周展羽老师学习沙画,以手为笔,以沙为墨,其中又发生了哪些趣事?
19、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20、一个人就这样为了功名茫然的漂泊在异乡,却坎坎坷坷总不得志,不知哪里才是归宿,心中阵阵凄凉。
三、天净沙秋思教案
1、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2、第三组意象就是“古道西风瘦马”,这组意象又和开始的“枯藤老树昏鸦”非常匹配,其实这两组意象中的六个景物,藤、树、鸦和道、风、马,前面的修饰是枯、老、昏和古、西、瘦,合在一起,就点出了秋天的悲凉。
3、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4、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5、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二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6、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7、《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8、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图,真切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9、人生的后半程,“东篱半世蹉跎”,表达了他不顺遂的经历和烦闷的心绪。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致远的一生,也更能理解他笔下的愁思。
10、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11、C.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12、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13、天净沙·秋思(其一)(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5张)天净沙·秋思(其二)(元)·马致远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天净沙·秋思(其三)(元)·马致远西风塞上胡笳,明月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致远
15、B.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16、《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萧条,冷落,凄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19、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0、马致远是元代曲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在元代散曲作家中,其的散曲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创作的散曲数量比关汉卿、白朴两人现存散曲的总和还多。
四、天净沙秋思翻译
1、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2、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3、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4、虽其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但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5、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6、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7、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8、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9、小令的作者究竟是谁?如今,我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记载去推测。“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启示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10、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11、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2、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13、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14、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15、思乡之情,游子长期在外,看到眼前景物充满生活气息,让他更加思念家乡,体现作者的惆怅和孤独.
16、出品人:孙忠怀张坤郝史杰
17、《天净沙·秋思》中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反面拱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的句子是:。
18、用简要的语言欣赏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9、《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扩展资料: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在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9)(1285年—1287年)间曾担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元年到元贞三年(1295年—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
20、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五、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1、如此经典之作,也难怪王国维称其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3、事实上,《天净沙·秋思》最早出现在元代《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一书中,里面并未标注作者。元末明初,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中同样没有表明这首小令的作者。
4、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5、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扩展资料:白话译文:
6、经过一座小桥,桥下溪水涓涓,溪水边还有几户人家。离家这么远,甚是想念,只是此时我只是途径别人家门口的过客,满身风尘,不知所终。
7、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一篇悲秋的典范。
8、《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沃攀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块政关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边怕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9、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净沙·秋思
10、“枯藤老树昏鸦”属于近景,“小桥流水⼈家”属于远景,由近及远。“古道西风瘦马”则置于整个大场景的中心,形成了一幅非常有层次、有情绪的画面。
11、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12、短短二十八字,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言简而义丰。
13、这首词是元朝天涯羁旅压卷之作,也因其经典的词境和意境而成为至今仍为寻常百姓人家耳熟能详的千古绝唱,是为经典之作。
1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6、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17、经典咏流传: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8、马致远有许多别称。有人称他为“马神仙”,一方面,因为他活了七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较长寿;另一方面则与他的创作倾向有关。他写的杂剧很多与神仙相关,例如吕洞宾、陈抟老祖等。作品中包含大量教化度人的故事,颇具神话色彩。
19、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天净沙·秋思》的中心思想:
20、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
六、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或: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2、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
3、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4、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5、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6、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7、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8、已经是深秋了,路旁的树被秋风吹得落尽了叶子,露出了缠绕在树上孤枯败落的藤枝。几只乌鸦飞来飞去,时而停在上面,叫得更让人觉得落寞。
9、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
10、(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
11、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12、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13、曲中的“昏鸦”是指。
14、这首小令描写了九种景象,渲染了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悲伤惆怅之情,表现全曲中心的句子是。
15、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16、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17、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的意境悲凉凄清,让人读后顿生悲苦愁情。全曲融情于景,以哀景,衬哀情。它首先运用了三组9个不同的意象,营造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深秋萧瑟图,农家温馨图,落魄游子图。最后抒发了作者以痛苦断肠的心情,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失意文人凄苦的情境。
18、《天净沙·秋思》元人马致远的一首散曲,马致远号东篱,作有《汉宫秋》等十五种杂剧,同时他也是创作散曲的行家里手,《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散曲最为经典的代表作。这首散曲流露出浓浓的诗意,数百年来深受好评,元人周德清就称赞这首散曲为“秋思之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传世佳作的魅力。
19、其经典之处就在于作者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飘”和“瘦马”这九种景物错落有致的罗列在了残阳余晖下,这人样是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却生发出一种莫名的、神奇的魔力,把它们奇妙的连接,构成一幅凄清悲凉图景,还未发一语,已是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再加入游子孤独身影,更觉得羁旅之苦顿生,浑然天成。
20、与天净沙秋思意思相近的古诗: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译文蓝天上飘着白云,凋零的黄叶铺满大地,秋风正急,北方的大雁向南飞去.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的这样红?一定是离别之人带血的眼泪染红的
1、对比映衬。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2、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5、《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6、先见到的一组意象是“枯藤老树昏鸦”,一片秋悲之景。接下来的一组意象变了“小桥流水人家”,似喜似怨,好像这组意象似乎表达出了一种略略的有些欣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