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文赏析
1、(分析)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2、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
3、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4、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
5、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6、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7、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皆一世之隽,世称邺中七子。以其时当建安前后,故又云建安七子。诗文各有所长。孔融长于笔,王粲长于赋,徐幹长于论,陈琳、阮瑀长于符檄,刘桢、应场长于书记。
11、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12、夜间闻笛,思绪万千,悲从中来,
13、新定,指郡名,新定郡即睦州,范仲淹众多贬谪之地之一。感兴,因事因景引起的感想。五首,五首五言绝句,因其题材相同故统一在一起,命名为新定感兴五首。
14、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15、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6、本来这个“鹅湖之会”还可以更热闹,
17、梅、雪与诗共同使得春意昂然。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句容易让人误解成“作完了诗,天正好下起了大雪”,实际的情况是触景生情,天下起了大雪,才写成了诗。诗的题目是《雪梅》,不能说雪还没下,就将咏雪的诗写好了。“诗成”之所以放在“天又雪”的前面,是因为受到诗歌格律的限制。
18、拼团价才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
19、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20、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二、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赏析
1、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
2、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3、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4、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
5、(大意是说:我举杯与你在长亭话别,看你不愿做官,自由洒脱的性格很像陶渊明,而你的儒雅睿智,突出的政治才能,又有诸葛孔明之遗风。还记得吗?当时我们在林间分手的时候,不知哪里风来的一只鸟鹊,把树梢的积雪踩踏掉,正好落在我们头上。难道是要我们头上多长点白发吗?冬日里草木枯萎,我这里的山水萧条得不成样子,只有在梅花的点缀下,才成一道风景,而你就是那一枝疏梅,可世上没有几个你。哎,横空掠过的两三雁,看起来也萧瑟得很,那情形就好像我国萧瑟的爱国志士……
6、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7、(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问的是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那么首先我们就应该想到这两首诗歌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先把大概的答题轮廓定下来,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
8、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0、分辨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11、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开。
12、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13、这样一唱一和不知多少回,那首著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在此间诞生。
14、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15、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16、二人一见如故,立即结为莫逆之交。
17、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9、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20、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醉落魄重午的诗文赏析
1、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2、(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3、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4、诗人更感悲愤莫名,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加。
5、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对象。(通俗的说就是直接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下来,就是正面描写)
6、(1)侧面描写———衬托
7、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8、不顾天寒地冻,亲自迎接好友。
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何况他这个正值壮年的热血志士呢?
10、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11、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12、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3、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4、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15、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1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9、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20、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四、经典古诗文赏析
1、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2、(做这个题的时候还是要先看题目问的是什么~看到关键字“描写角度”,心里面就有底了,那答题轮廓就是我们的正侧描写啦,是不是看完了感觉soeasy呢?接下来我们看看标答是怎么解释的呢~)
3、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4、小题1: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小题1: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1分,合理解释1分)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5、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6、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7、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8、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9、他们携手同游鹅湖,同饮瓢泉,
10、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11、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12、实用价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3、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14、高举弯把金杯为您敬酒,满满斟上请您不要推辞。
15、(问)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16、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17、辛弃疾怅恨不已,后悔没能挽留住好友。
18、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19、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20、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五、蒹葭诗文赏析
1、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
2、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3、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4、动静结合: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5、(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
6、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7、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8、唐代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10、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1、给你简单解释下:第一个,芙蓉有两大特点被文人抓住了,一是花的美艳,二是开在秋天。“若在春风怨更多”的含义在于春花种类繁多,芙蓉便要落入群花争艳的俗套里面。而芙蓉是君子花,不愿在世俗中攀比,恰好说明了她不愿与春花争艳,与夏花比美,而要待到秋天才开放的洁净性格!第二个表现手法,主要是拟人。赋予芙蓉人的性情与品格表达的效果使诗句更加惟妙惟肖,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雨后慰池上芙蓉"实际上不是安慰,而是一种对高品格的追求和对追求者惺惺相惜的人生写照。
12、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13、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14、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15、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16、侧面描写:通过他人感受和反馈来表现描写对象。
17、(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18、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9、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20、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六、诗文赏析
1、老铁们,这个礼包今晚截止啦啦啦!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5、诗人首先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即像。“花”指牡丹花。读解这一句,是可以双解的,或者说,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牡丹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诗人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无论那种解读,诗人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6、又值仕途失意的辛弃疾,
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
8、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10、数仞黄堂上,题名仅百贤。孤高宋开府,千载可拳拳。 山水真名郡,恩多补谏官。中间好田锡,风月亦盘桓。 风物皆堪喜,民灵独可哀。稀逢贤太守,多是谪官来。 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 江上多嘉客,清歌进白醪。灵均良可笑,终日著离骚。
11、小题1:洁白、芳香、繁多(2分,答对一个得1分,两个得全分)小题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别离的伤感。(1分,答到伤心、伤感即得分)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小题1从诗句中总结落花的特点。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小题2手法赏析,感悟诗歌的主题。
12、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13、(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14、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15、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1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8、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19、“看试手,补天裂”,想必陈亮看到老泪纵横,他当即再回道“壮士泪,肺肝裂”(《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
20、《满江红·写怀》岳飞〔宋代〕
1、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2、首先一定要独立阅读,有自己的见解,不管对错先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看法.其次,阅读相关的诗歌鉴赏的书籍,书店有很多这样的书,对比自己的见解和文学大家的理解有何不同,自己错在哪,不好的地方在哪,别人是怎么理解的.最后,了解作者的生平,诗歌的写作年代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这样慢慢的就会有进步,诗歌的鉴赏是不能一口吃成胖子的,一定要慢慢来......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翻译: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埋怨郎君的情意不能像潮水一样来去有定时,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水并不算深。
5、雪梅二首(卢梅坡(有争议))
6、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7、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颜色对照)
8、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9、大约玩了十天,陈亮纵马离去,
10、魏初写给妻子的这首词,道出了很多人共同的心愿
11、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12、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13、但因朱熹的失约而匆匆拉下帷幕。
14、这首诗中()是叠音词。这个词的意思是(),描绘了()画面,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情感,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15、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16、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17、陈亮,就是辛词中经常出现的陈同甫,
18、“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19、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 万事不到处,白云无尽时。 异花啼鸟乐,灵草隐人知。 信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
20、写下《乳燕飞·把酒长亭说》(《贺新郎》的别名)以抒怀:
1、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二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2、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3、次句写雪与诗之间的关系。下雪的时候,俗人是很难发现其中的诗意而创作诗歌的;即使是诗人,如果缺乏雅兴,同样也写不出诗歌,这同俗人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说“有雪无诗俗了人”。
4、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5、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7、接着写道:“春风拂槛露华浓。”“拂”即轻轻擦过。“槛”即花圃的围栏。“华”通“花”意思是说,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天的风和煦的,暖暖的;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可以说,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华浓”)的美艳。
8、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